315来袭,新能源成投诉重灾区,这些问题缠身的车企要当心了!

315晚会又要来了,汽车行业算是历年常客。前前后后这段时间,不少做过亏心事儿的品牌,恐怕是四处奔波,彻夜难眠。毕竟作为举国上下关注的 "品牌曝光日",一旦上了315,等于被"公开处刑",品牌形象可能瞬间一落千丈。

而根据《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显示,汽车及零部件投诉43836件,仅次于食品、服装排第三,并且与2021年的数据相比,有所上升。


【资料图】

往年315晚会上榜的都是油车,但这两年新能源车普及推广速度之快,渗透率和保有量持续增加,中消协表示去年新能源车的相关投诉涨幅显著,且呈现出维权难、举证难的特点。

综合这些消息,笔者掐指一算,今年新能源车上315晚会恐怕是大概率事件了。

自燃仍挑战着消费者的购车信心

新能源车的隐患,首当其冲的仍然是"自燃"。尤其随着渗透率攀升,交付量和保有量不断走高,关于"电车"自燃事故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愈演愈烈。

2022年不完全统计公开报道的自燃事件,至少上百起。比较详细的一个数据,去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火灾数量47起,差不多等于去年上半年每5天就会烧一台,而且涉及众多品牌,包括传统汽车厂商及造车新势力。而其中最典型的,自燃频率最高的是比亚迪,数量占据了三分之一,高达18起(含1起疑似案例)。

此前,比亚迪宣称自家的刀片电池 一出,"要将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抹掉",对消费者构成了严重的宣传性误导。毕竟这么多车辆自燃是不争的事实,也意味着,刀片电池所经历的针刺试验,无法像宣传中描绘的那样彻底解决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问题。

显然,自燃仍是目前新能源车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便是"业界翘楚"比亚迪,也不能避免。要想解决新能源车自燃这一大难题,不仅需要企业继续努力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相关部门需得制定更多强制标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车企宣传的管控,不能有任何的误导。毕竟对任何一个产品而言,安全都是消费者的底线问题。

谁泄露用户隐私,谁就该上315

与新能源并驾齐驱的智能化革新,让大量新技术与科技功能应用到车辆中,本意是帮助更好更安全地驾驶。但当车内摄像头、车外传感器、渐渐成为新能源车标配,如果反而成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过度采集和滥用隐患,危及安全,属实就有些本末倒置。

比如去年较早的时候,就有不少理想汽车的车主投诉车辆OTA强制用户签署"同意"协议。而该协议主要是收集用户在用车过程中,所关联的各类APP账号信息。

除此之外,部分车企还会给用户推送相关的信息流,收集用户的浏览信息、包括车辆驾驶数据、车载导航应用数据等隐私信息,甚至是社群及论坛交流信息等相关数据。这种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问题,早已饱受诟病。

而直到蔚来2022年数百万条数据,超十万车主的隐私遭泄露后,消费者与车企之间关于隐私泄露风险的矛盾彻底爆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