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0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队伍建设;将“十四五”期间培养造就一批卫生健康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医学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作为规划的重中之重。


(资料图片)

眼下,在医疗机构,我国虽然有庞大的医师队伍,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提高诊疗专业度,遴选一批合格的医生成为医疗体系关注的热点。此外,对于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而言,专业人才也一直是稀缺资源。尽管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下海,但是无论是前期的医药研发、临床试验,亦或是产品商业化上市等各阶段都需要配置专业化人才,而从目前的行业反馈来看,目前的人才标准尚未满足市场需求。

这也要求,无论是医院还是药企,都需要根据临床需求及产业链布局,不断在全球范围各领域招揽各式各样的人才,最终为患者寻求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诊治手段。

为此,《规划》也强调,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培养一批长期在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医疗技术精湛,能成功诊治疑难、危重病症,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显著社会效益,社会影响较大、同行公认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力度,多渠道支持培育具有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型的青年科技人才。

专业人才稀缺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医生这个职业的成长周期非常漫长。因为生命无价,只有经过最严格训练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生命的工程师”。而本次《规划》发布首先是基于医学专业人才稀缺这一社会现实。

梳理医生的职业生涯也不难发现,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主任医师,在一切都相对顺利的情况下,大概需要21年。其中包括,医学生5年制学习,1年临床试用期,5年住院医师可以晋升主治医师,5年主治医师可以晋升副主任医师,5年副主任医师可以晋升主任医师。

然而,能够走到这一步的专业医师少之又少。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末卫生人员机构分布:医院847.8万人(占60.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3.2万人(占31.7%),专业公共卫生机构95.8万人(占6.9%)。2021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6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3.08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79人。

从门诊和住院量上来看,202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84.7亿,比上年增加7.3亿人次(增长9.4%)。2021年居民平均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6.0次。2021年总诊疗量中,医院38.8亿人次(占45.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5亿人次(占50.2%),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4亿人次(占4.0%)。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增加5.6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增加1.3亿人次。2021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32.7亿(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84.2%),民营医院诊疗人次6.1亿(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5.8%)。

如此不难发现,提高专业人才的卫生人员数量,使得医疗机构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匹配医疗门诊和住院需求较为关键。

除了数量,质量也是考核的标准之一。此前,在某行业论坛上,有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公开直言,我国虽然有庞大的医师队伍,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含金量”不高。其中的原因则是与医生的培养、成长历程密不可分。

在该相关负责人看来,目前医学正面临着专业过度分化、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等问题。而因此所带来的弊病也是不容小觑。由此导致,医生无法做该做的事,做正确的选择。“目前中国的医生致力于发表大量的论文,这导致无数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诞生。但可悲的是,其中只有3%的论文具有参考价值。”该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年SCI论文101篇,十年以后只有一篇半有用。所以,如何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更加关注临床研究也成为塑造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

基于此《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人才服务能力提高与结构优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明确到2025年,卫生健康人员总量达到1600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0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120万人。提高卫生健康人才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执业助理医师占医师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占到75%以上。

定义专业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临床所需要、被业内认可的专业人才?此次,在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规划》提到六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要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加强对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职业卫生工程以及一些新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建设。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社会需要和全球形势变化,配置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吸纳多学科专业人员融入公共卫生队伍。

三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30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医护比分别达到1:1.2和1:1.0。

四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2人,全国中药师达到15万人。

五是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培训医养结合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10万人;培养和培训托育服务专业人才不低于100万人。

六是统筹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职业健康监测评估、工程防护、诊断救治等技术人才,卫生健康监督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强调,要建设生命健康人才高地,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以引领医学科技领域创新和解决生命健康领域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为核心,在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传染病防控等医学前沿领域,培养和发现一批具有深厚科学素养、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强的战略科学家。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培养一批长期在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医疗技术精湛,能成功诊治疑难、危重病症,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显著社会效益,社会影响较大、同行公认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力度,多渠道支持培育具有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型的青年科技人才。

在分析《规划》中的人才培养方向时,有证券机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产学研多方融合已经成为行业方向。这也要求参与全球竞争的医药企业在临床产品的布局上放眼于国际化发展及创新突破,而这背后需要的正是国内高标准的临床研发人才,除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也需要医院临床专家在领衔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具备国际化高标准的要求。

另外,中国创新疗法要想加速在临床落地,推动整个中国医疗医药产业升级,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将成为主要贡献者。因此,对于亟待建设研发管线的本土创新药企而言,急需具备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加入,以把关创新药产品的上市等方面内容。

“从2016年开始,大分子、细胞、基因治疗、疫苗等领域,始终是中国及全球新兴生物制药公司聚焦的重点。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等领域,国内临床数量已经接近欧美国家。但有临床研发数量跟上远远不够,如何推动这些领域的创新产品加速落地临床应用才最为关键,而这背后也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推动,针对性的解决这些专业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也是国家此次发布这一《规划》文件的重要原因。”该分析师说。

多方聚焦发力

专业医疗人才的塑造场景其实也不仅仅局限在医院,对于整个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而言,在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值跻身“第二梯队”前列,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消费市场之际,这背后也意味着对于专业人才的诉求愈发显著。

据IQVIA数据,以生物药为例,过去十年,全球生物药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两位数,相较小分子药物,市场份额显著提高。虽然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在2019年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但2020年总体市场占比仅14%,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现在的中国与10年前全球水平接近,预计未来10年中国的药品市场将呈现类似的格局及发展轨迹。

也是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外、跨国本土间的人才流动也愈发频繁。对此现状,CIC灼识咨询总监刘立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人才回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不仅仅需要的是拥有化合物知识和专利技术的海外专家,同时也需要在早期分子发现、全球临床申报注册、临床试验设计、工艺开发、企业管理等制药全流程不同领域的各类专业人才。对这些人才的进一步挖掘也是Biotech公司向Biopharma转型的重要过程。

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行业发展提质增速,高端人才才会回来,这是正面现象,也是国家和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情况。但和很多归国留学生无法适应国内环境一样,在生物医药行业里,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人才,最终都应具备成为符合行业需要的一流人才的特质:

一是基础专业能力过硬;

二是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工作经验的加分;

三是必须能将国际经验转化落地实践,理解中国医药市场,有较强的执行力。

“这三点都具备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在目前无疑仍是稀缺。”董慧慧说。

为此,如何才能培养且造就一群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专业人才也成为各家企业纷纷考虑的重点话题。有跨国药企高管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直言,公司90%的人才都是内部培养,管理者都是内部“养成”,很少外招,机会永远留给内部的同事。至于新人的选取,也主要将目光瞄准在高校中的新鲜血液。

在人才方面的问题上,此前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在第五届阿斯利康中国生态圈大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谈到,阿斯利康的生态圈体系也希望能凝聚医疗行业多方优质资源,在不断拓展创新合作的同时助力医疗行业内组织和人才发展。比如,阿斯利康和生态圈企业积极参与的汇氿大讲堂,集结行业内优秀领导者和专家,通过组织和人才培训,帮助领先的技术公司,强化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助力创新生态圈中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中国初创成长型公司,共同发展,拓展出更多惠及中国医疗生态的创新业态。

“我们也请到了很好的科学团队,包括宁光院士的团队,可以经常向他们请教,也请到了国内很多教授学者,作为我们庞大的顾问团。我们尽力把失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医药研发是长周期的、需要耐心,要容忍失败。”王磊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