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实习生刘焕 广州报道

当地时间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即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闭幕。作为2021年在昆明举行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延续,此次会议也被业界视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最后机会”。

其中,资金仍是各方关注及争论焦点。


(资料图片)

代表们在资金应该通过新基金还是现有渠道流入的问题上存在分歧,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也是讨论的主题。随着谈判进入尾声,包括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缔约方,能否就生物多样性融资数额及融资结构等达成一致,成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能否达成的关键所在。

谈及生物多样性融资,除来自政府的公共投资外,企业无疑是重要投资主体之一。据估计,全球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每年约为5980-8240亿美元,仅依靠政府资金及社会捐赠并不足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与普华永道中国联合发布《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对企业的意义》白皮书指出,目前全球来自19个国家的100多家金融机构,共管理约15万亿欧元资产,已承诺通过其金融活动和融资、与公司合作、评估影响和设定目标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要实现框架下的目标离不开创新、投资和商业模式调整,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蔡晓颖表示。

与此同时,企业也拥有新的价值创造机遇。世界经济论坛发布《自然与商业的未来》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经济将创造价值10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并在2030年提供3.95亿个就业机会。

作为行业先驱,不少龙头企业已经开始更加重视关键生态系统的价值和脆弱性,重新思考企业战略和商品价值链,并通过创新减少企业对自然的负面影响。

“从白皮书中的案例研究可见,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缓解运营中的自然相关风险,同时在面对新的商业机会时顺势而动。此类举措需要从小众变成主流。”世界经济论坛自然与生态文明倡议中国总负责人朱春全表示。

在白皮书的案例研究中,开云集团即承诺到2025年,通过再生和保护面积约为其总土地足迹6倍的区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净积极影响。其中包括,支持100万公顷兼具生物多样性和碳效益的再生农业项目,保护100万公顷“不可替代”栖息地等。

作为全球头部奢侈时尚集团,开云集团通过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承诺,进一步将环保形象内化成其品牌价值的重要部分。随着可持续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品牌也将迎来更广阔商机。

面向未来10年即将展开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表示,“企业和金融机构需要新的专业知识来评估其运营、价值链、投资和贷款组合对自然的依赖和影响,披露如何应对风险和把握机遇以及取得的成效。幸运的是,有一系列新的指导文件可以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指明方向,例如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框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