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在2022年末落地推出,成为了金融及资本市场关注的重头项目。
2023年1月18日,人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近2000万人,总缴费142亿元。
先期的数据表现开了个好头。
(相关资料图)
春节回乡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泛走访调研,就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话题与投资者进行交流。我们试图从一线访谈中,了解个人养老金账户这项在资本市场中备受关注的大项目,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情况。
相关信息来自记者对浙江绍兴部分样本调研,并不一定代表浙江或整个绍兴区域的趋势规律。
从结论来说,对于面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想要在浙江部分经商氛围浓厚的地区普及推广,可能并不十分容易。
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少浙江普通民众对于资金的投资收益和流动性,可能有着超过全国大多数地区的要求。而目前已推出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在收益和流动性上,则对有经商氛围的地区群体来说,尚欠缺一定吸引力。
养老产品的收益率竞争力如果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始计算,作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起点,到2023年,也不过45年。
这45年间,随着整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变化和政策、产业的调整,浙江省的民企也在不断变化着。
尽管浙江省一直是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大省”,但不同城市、不同县区甚至不同乡镇,在上市企业的拥有数量和企业所在的产业结构方面,一直都在动态变化。
例如2000年左右,浙江的一个小镇可以同时有数家公司共赴港股、A股上市,造就一系列能登上胡润榜的富豪;而20多年后的今天,曾经上市的各家企业,不乏出现退市或者股价长期徘徊在低位的公司。
对于这些民企来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可能只是一串价格数字。但反映到现实中,则是以这家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链上运作的大大小小的公司以及在这些公司法人主体中工作的个人,另外还有衍生出来的一些金融模式,也在随着这些民企的起落而发生变化。
其中一项,就是这些民营企业与城乡居民之间的金融互动模式。
例如,一些乡镇企业会通过特定融资渠道,向一定条件范围内的城乡居民进行融资,再投向想要从事的具体实业项目。这其中,借贷成本(利息)则与这家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当下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背景紧密相关。
“很多年以前我们这儿的集体企业融资能给到的年化利息有20%,后来慢慢降下来了,从十几个点、到十个点左右,再到现在,大概是5%-6%的年化利息。”自己做生意的小刘称。
如果站在宏观经济的视角,过去几年,国内的经济处于底部区域,中小企业艰苦度日,而即使这一背景下,部分“一年期”投资渠道仍然能获得5%-6%的固定收益,这意味着,当实体经济开始复苏,上述投资渠道给出的利息可能会更高。
另一方面,浙江的民间借贷发达,早已是金融市场公开的秘密。
小刘介绍:“目前我们这里民间借贷的利率在8%左右。基本都是亲戚朋友之间借钱,如果钱是拿去做生意的话,是要支付利息的。虽然这两年大家生意都不好做,但基本就是这个水平。”
在过去几年国内经济不断承压,企业发展困难的背景下,民间借贷渠道的收益仍然能够达到5%-8%的区间。
仅就收益率而言,这样的数字,几乎是“碾压”了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
而对比2022年公募基金产品(资本市场)的收益率,也是完胜——2022年,全市场中长期纯债型公募基金产品收益中位数为2.47%,短期纯债型公募产品收益中位数为1.74%,中证转债指数收益为-10.02%,全市场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产品收益中位数为-10.62%。
诚然,过去几年不少浙江民企因为连环担保、借贷,出现连环爆雷、违约,民间借贷有着“本金全无”的天然高风险。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款出借对象往往是亲友或长期共处的乡邻,亦天然有种“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心理亲近感。
“做生意嘛,有赚有赔,不可能一直挣钱。”小刘称。
这意味着,一个典型的浙江生意人,对风险可能有相对比较高的容忍,关注重点也就更容易倾向收益端。
对于小刘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公募产品,三方支付渠道如余额宝和零钱通上的产品,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余额宝的话,基本就是有闲钱就放进去,也是固定利息,但不多,我也不知道下面(指代底层资产)是什么,反正就是当另一个银行卡一样用。这些钱是不做投资的。”小刘称。
在小刘看来,余额宝、零钱通底层的货币基金,根本算不上投资。
如今再多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小刘了解了大概的收益率情况,便表示兴趣不大。
我们向小刘介绍了某家公募基金目前发行的几只养老FOF产品的情况,并向其介绍了该公募基金所有FOF产品策略。
“你说的这个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产品收益太低了,不到6%,而且还不能每年保证。我这钱还一直都拿不出来,不太会去投的。钱借出去肯定要拿回来的呀。”小刘称。
小刘认为,相关产品既没办法保证固定收益,又要锁定很久,对自己来说,一点都不划算。万一以后碰到好的生意机会,急需用钱呢?
显然,对于机构而言,如何在投教过程中体现出养老金产品的特有优势,还任重道远。
养老产品的流动性“流动性”——是我们的访谈对象谈及资金如何使用的时候,最强调的一个内容。
小刘对于投资、对于个人养老,核心观念是“投资当下”。“当然也会防患未来,但确实有点久远,主要还是在当下不停寻找好的投资机会,这个更重要吧。”小刘称。
在民企工作的小赵,拥有相较小刘更高的研究生学历。自己虽然没有做生意,但也对资金的流动性高度关注。
“个人养老金账户,好像在新闻里看到过,但没有过多了解过,身边也没什么人谈起。”小赵说。
“我们对流动性还是很看重的。万一碰到好的机会,说不定我自己也要去做做生意。你提到这个产品有一定的避税效果,但其实我收入也没有到那么高,每年能省下的税费应该也没有多少钱。但你说要把钱放进个人养老账户里,退休之后才取出来,对我来说还是太久了。你看这些年企业大起大落,借钱利率变化也很大,投资的路子很多,每个阶段环境都不一样的,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小赵说,虽然每个月往账户里面可能就投一千,但在他看来,没有太大动力去做这件事,可能慢慢就忘了。
对于80、90后这一代人来说,等到退休,还需要二三十年。
但20年,发生的变数太多。尤其成长在民企氛围中,对时代的体验感可能会更为强烈。也许未来20年遍布机会,抓住机会就能够走上人生快车道;但走错一步,却又能让一家港股公司从上市到退市,曾经热闹的厂房到今日变为荒地。
对于民企繁多的地区,这种抓住机会逆袭或者走错一步从高光到败退的故事,不仅局限于时常出现在网络话题中心的互联网大佬,同样是中小企业遍布的沿海居民,在茶余饭后日常听到的邻家故事——故事的主角,可能是你的邻居、你的同学、某次吃过饭的一面之交的朋友。
某种程度上这代表着,成长于民企不断创业氛围中的人们,永远怀有暴富和逆袭的希望——但希望需要流动的资金点燃。
居民资金实际上天然有增加流动性的需求,这是曾经的P2P赖以生存的本质基础。从监管到金融机构,一直在做的,亦是在构建一个更好的系统和框架,以让居民财富更好地加入到资金流动循环中。
但对于我们本次的访谈对象来说,由于成长于经商氛围浓厚的地区,对资金的流动性有天然的高要求,同时,身边也有更多的投资路径和产品,这些产品提供的固定收益甚至要高于银行、基金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不过,仍然要强调的是,本次回乡访谈样本存在较大特殊性——即,对于更多的全国其他地区居民来说,可供居民投资的渠道和产品种类并不十分充分。而如果整个区域的经商氛围不强,居民对投资风险、资金流动性等内容则并不敏感,他们可能有更高的资金安全需求,这是个人养老金能够为其带来的。
另一方面,与民间借贷有关的理财选择,也有其天然的高风险属性,对于身处其中的投资者而言,稳健的养老金产品更应该作为其资产配置、对冲未知风险的重要一环,如何让这类人群接受这样的认知,同样是未来机构投教的重点。
谁在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并不是所有的亲友都对个人养老金表现出缺乏兴趣,仍有一部分人已经开户且投入了资金。
老张已经临近退休,此前在事业单位工作。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后不久,就进行了开户和投资。
对于老张来说,除了应对突发性疾病,目前想不到有什么特别需要用钱的事情。每个月投一些钱进账户,到了退休恢复流动性也就是几年的事,谈不上“沧海桑田”。
“到了这个年纪和年轻人想法不太一样,没太多要用钱的地方,也不一定非得去找特别好的机会挣钱。这是国家在推的政策,又不是要我们拿很多钱出来干嘛,站在这个层面,肯定也要响应支持一下的。”老张说。
此外,规模以上的企业主,是另一股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浙江力量。
小李的近亲是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小陈父亲的企业总资产在数亿以上,二人都表示全家及近亲都已经开了个人养老金账户。
在民企经济发达的浙江,规模以上的企业主对政策都十分敏感,对于一些不涉及需要重新衡量企业效益的政策,往往都会快速做出反馈,例如个人养老金。
“开了呀,我们全家都开账户了,亲戚也都开了,年后会鼓励公司一些管理人员开,公司会计有专门负责这个事情的。”小陈说。
支持国家政策,是小李和小陈共同的反馈。对于这样的规模以上企业来说,企业的起步与成长,都离不开特定时间节点政府开辟方向为其带来机会。因此在后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支持政府在推进的政策,成为了一种互动方式。
2023年,也必将是个人养老金产品销售渠道们发力的一年。
目前,包括23家银行、11家理财公司、14家证券公司、7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6家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都能办个人养老金业务。
“有些银行已经下发针对个人养老金业务的KPI了,我们银行暂时还没有,估计2023年也会陆续有KPI吧。我自己还没开,等今年后面开了一起算在KPI里吧。”在银行工作的小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