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谢之迎 编辑丨陈晓平
春节刚过,两大新国货品牌,爆发一场“掐架”。
(相关资料图)
护肤品牌至本,率先发声。
声明称,小红书平台近期有多篇内容相似的笔记及评论,以虚假的用户体验,“诋毁舒颜修护卸妆膏在内的多个产品”。
至本提供的证据截图,指向个护品牌且初。
且初随后回应,2021年10月以来,旗下“土豆泥卸妆膏”等产品,也被恶意攻击,“后续对28万条相关品牌的数据分析”,发现至本存在“恶意参与的事实”。
一来二去,各执一词。
单品相争
至本与且初,都是风头正劲的国货品牌。
至本定位为敏弱及健康肌功效护肤,且初则主打功效个护,产品涵盖头发、面部和身体护理三大类目。
两者在产品线上的交集之一,就是卸妆膏单品。
至本的舒颜修护卸妆膏,于2018年升级上架,在天猫旗舰店内月销达10万+;且初的土豆泥卸妆膏也位居店铺销量前列,月销3万+。
在小红书中搜索,许多消费者会将两款卸妆膏比较测评。
纷争也主要来自于小红书。
至本提供的截图显示,“黑笔记”由疑似且初关联的第三方要求当事人发布,内容涉及吐槽“味道难闻”“使用感差”等。
图文直发的报价为25元。
且初针对截图回应,“从未联系过任何人去攻击其他品牌”,称其多次发现有账号冒充且初商务,进行虚假合作。
“目前披露的小红书用户博文、聊天截图等内容,一定程度上说明,存在关于至本产品的负面评论,但尚不足以证明背后有对手组织有偿虚假评论。”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告诉《21CBR》记者。
1月29日,至本再次发声,否认且初提及的“素人营销招募”的指控,表示不会出现“水军控评,素人推广/抹黑,刷单,虚假评价”等违法行为。
《21CBR》记者分别联系至本、且初,了解事件进展。且初称,“我们已在官方平台发布声明,以此为准。”
“店铺内的销量和评价,都是客户的真实反馈,购买和商品使用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联系官方。”就用户评论的真实性,至本客服称。
本是同命人
至本与且初的起家,颇为相似,同样主打极简设计,强调功效成分,成势于社交平台。
至本成立于2012年,是上海澄穆生物科技旗下品牌,2019年以一款洁面乳火出圈。
至本主打“成分研究+科技创新”,赶上“成分党”的兴起,成为国产护肤品牌里的一匹黑马。
2020年起,至本以每半年超15%的复合增长率持续高增;2022年1-6月,其在天猫平台销售额逼近5亿元,全年预计破10亿大关。
至本的价格带格外低,多数产品不超百元。最贵的一款多元优效面霜,价格为178元,凭借高性价比,攒了一批忠实的“自来水”用户。
母公司上海澄穆趁热打铁,2022年12月,顺势推出彩妆品牌“衍意”。
《21CBR》记者查询发现,衍意天猫旗舰店架上共四款产品,最受欢迎的一款气垫粉底液,月销量达到2000+。
相较于至本,且初诞生较晚。
天眼查显示,其母公司上海缙嘉科技,成立于2016年,于2019年推出且初,打造土豆泥卸妆膏、美白护手霜、护发精油等爆款产品。
缙嘉旗下有一家独立的MCN机构,签约80多位KOL,包括美妆达人程十安等,“自有品牌+KOL”的模式,形成了从品牌引入、渠道建设到市场推广的闭环。
成立一年时间,且初销售额就破亿元,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业绩增长近8倍。
且初同样强调研发,2022年3月,缙嘉在上海建成4000平米研发中心。
“坚守产品自主研发,不为追求短期的‘市场流量’而妥协。”首席研发官袁旻嘉当时称。
两家本是同命人,不幸都丢了体面。
没有赢家
“现在同行恶意竞争很多,还有恶意索赔的,我很多客户遇到这类事情。”有小红书美妆品牌代理商直言。
口碑营销崛起,小红书的测评,左右许多消费者的决策。至本和且初,在小红书的粉丝量,分别为6.1万、1.4万。
据千瓜数据,2022上半年,有1.5万个品牌在小红书投放商业笔记,预估总金额超25亿元。
其中,护肤彩妆品牌投放,合计近11个亿。
暗地里,个别放的是冷箭。
“流量竞争,是营销品牌的一个陷阱,竞品间的内容营销、话题纠纷,多数是关于用户情绪、热点话题等,无关品牌自身定位和价值观。”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邬盛根告诉《21CBR》记者。
“品牌方在遭遇负面评价时,为自己的正当权益发声无可厚非,但也应尊重事实,以牙还牙式的‘掐架’容易引起用户反感,言辞过度的指责,也可能构成侵犯对方名誉权,引发新的纠纷。”
夏海龙告诉记者,经营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属于侵权行为,甚至可能触犯损害商誉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至本和且初在声明中,都表示会用法律手段维权。
“商业争斗和互掐的目的,与营销有关,与品牌形象无关。掐架的品牌双方,没有赢家。”邬盛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