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日前,武汉发布《关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此次政策明确提出,结合房价和新房库存情况动态调整住房限购范围。在本市住房限购区域购房的居民家庭可新增一个购房资格,在非限购区域拥有的住房不计入居民家庭购房资格认定套数,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域购买首套住房的可实行购房资格“承诺办、容缺办”。

除了武汉,今年以来已有超30城出台楼市优化政策,其中有很多热点二线城市。比如,2月3日南京发布措施提出,允许分区实施阶段性购房契税补贴优惠,支持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等;2月2日,青岛再次祭出楼市新政,创新推广新建住宅“先验房后收房”举措,让市民住上合心、舒适的房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期已有30城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包括郑州、天津、厦门、福州、珠海、长春和沈阳等,最低利率降至3.7%,相比2021年初首套房最高利率接近6%来讲,两年时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最近二线城市楼市需求端纾困政策频出,直接的触发因素是,新年楼市需求端还比较弱势,各地都希望一季度楼市能稳定下来,实现“开门红”。刚刚过去的1月份,根据广发证券的统计,百强房企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31.7%。在2022年1月份下降40%的情况下,今年1月份百强企业销售金额继续下降,且销售金额不到4000亿元,创下有数据以来最低。目前看,不管是推进“保交楼”,还是出险企业项目或股权收并购,重要前提就是需求端稳定。

只有这样,项目后续货值才能销售出去,为“保交楼”提供充裕的资金。同时,需求端稳定了,房价也会逐渐企稳,优质房企才有资金、动力收并购出险企业项目、股权收并购。从最新房价数据看,2022年12月70城新房价格同比下跌2.29%,连续9个月下跌,且70城有53个城市房价同比下跌,哈尔滨、兰州、武汉、沈阳、太原等二线城市,均下跌5%左右,跌幅靠前。

注意的是,这些二线城市均为内地省份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不管是经济体量,还是房地产体量,很多为“一省独大”,新房交易量占全省的30%-60%不等。而且,近年来这些省会都在推进“强省会”建设,围绕省会城市建设都市圈,各种要素资源向这些城市集中,新增人口、年轻人大部分在向这些城市集聚,有的省会城市集聚了全省70%的增量人口或外来人口。

近年来,这些城市的土地供应、新房供应,规模都比较大,2023年1月份,在售库存周期基本超过18个月的警戒线,有的超过了20个月。从“稳楼市”的角度看,稳住省会,就稳住了全省。去年以来,这些城市就在不断松绑政策或纾困楼市,利好政策“小步快跑”、不断释放。但楼市稳定的节奏还是比较慢。

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1月份武汉、成都、福州、青岛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跌41.36%、44.57%、33.64%、44.39%,基本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跌态势。当前,疫情冲击叠加房企风险释放、经济结构调整,楼市供需两端信心都需要修复,且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政策不断助力。地产要在今年稳定住,需要在年初就着手政策部署。

2022年,各个省份、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供地、开工、商品房销售都出现下行,且全链条下行,也是一些地方去年经济指标未达成,或未及预期的重要拖累。新年伊始,从各地制定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来看,多数在5%-6%。尽管有去年低基数的利好,但考虑到去年基建项目、专项债额度投放提早释放了,加上控制城投债务等,今年“稳增长”的压力并不小。

因此,就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发力来实现预期的目标。其中,房地产拖累经济的状态必须要止住,甚至要转为正向贡献。考虑到地产纾困政策的边际效应下降,须要持续不断地释放利好。当然,“房住不炒”“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仍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所以,供求关系平衡的一线城市,仍坚持既有的调控姿态,政策变化的主要是压力大的二线城市。

但是,二线城市尽管政策松绑,但也基本遵循了“因城施策”的逻辑,限购松绑的城市,比如哈尔滨、武汉、长春等,都是前期供地大,当前库存压力大的城市,需要调整政策来对冲。比如,武汉表态,结合房价和新房库存情况动态调整限购范围,显示需要释放新增购买力来稳定需求和预期,这也是当下有效、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笔者认为,政策叠加的效果,预计在二季度显现出来,其中也有利率下降,疫情好转等因素,这些都有利于需求稳定。

二线城市楼市需求端好转了,将带动周边卫星城、外围新区的楼市好转,这将极大地稳定本省楼市“基本盘”,并作用于供给端开发商的资金链,有助于缓解房企大幅降价卖房导致房价下跌预期不减,从而影响市场需求端的情况。资金链好转,也有利于保交楼,提振居民买房的信心。同时,需求端触底稳定,也有利于推进优质房企、增量资金进场收购出险项目或股权,存量资产能盘活起来。由此,房地产全链条企稳,能够发挥支柱产业定位,助力内需,夯实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