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3年后,基金经理人事变更不断,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基金经理。据统计,2023年来,已有455只基金(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发生基金经理变更事项,涉及有21家基金公司出现旗下基金经理离任,40家基金公司旗下新聘基金经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基金经理的“减负”,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卸任目前部分在管产品的基金经理。例如2月3日信达澳亚基金发布旗下基金信澳先进智造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称,冯明远因内部调整卸任该产品基金经理,由齐兴方独自管理;
二是在管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例如1月4日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兴全合润混合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增聘叶峰为基金经理与谢治宇共同管理该基金。
01
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普遍
目前,在基金业规模迅速扩容、产品上新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一名基金经理旗下有多只基金已是行业普遍现象,其中在在明星基金经理行列里尤为明显。
Choice数据显示,目前在管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经理是易方达的杨康,其目前在管基金产品多达25只(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
上文中提到的冯明远除此次卸任的基金外仍有7只在管基金,同样在2023年2月“减负”的鹏华基金王宗合、前海开源基金曲扬目前仍剩8只在管基金产品(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
另外,葛兰、张坤、丘栋荣、谢治宇等知名基金经理均存在“一托多”现象。
公募人才相对短缺,是基金经理普遍“一拖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基金数量迅速扩容,但基金经理数量的增长却并未“跟上脚步”。据iFind数据,截止2022年12月30日,全市场基金经理3281人,公募基金产品则超过万只,每名基金经理平均需要管理超3只产品。
另一方面,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基金公司也需要借助知名基金经理的人气来吸引更多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规模。
02
“一拖多”基金收益并不理想
但是,基金经理“一拖多”也是有着一定的弊端,若“一拖多”的基金持仓不雷同,则可能会过多影响基金经理的精力;若持仓雷同,又会导致基金产品个人风格占比过重等现象出现,多个基金产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通常来说,基金经理“一拖多”对指数、固收类基金产品的影响不大。但对于主动权益基金来讲,若管理产品覆盖面广、投资范围大、总体规模较大,则会非常考验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且基金经理也会面临较大的管理压力,虽不一定会对基金收益造成较大影响,但也可能导致基金净值不够稳定。
例如前海开源基金的曲扬,因其管理的基金产品涉及人工智能、医疗、稀缺资源等多个产业及赛道,所以一度被称为“全能选手”。
但到了大环境整体不佳的2022年,其管理的一众基金惨遭“滑铁卢”,其中前海开源医疗健康净值跌幅更是超过38%。部分基金在两年维度的基金排名中更是达到了垫底的存在。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大幅的回撤,也是让基民的持仓体验十分不友好,在前海开源医疗健康基金的讨论区中,一半是骂声,另一半也是骂声。
基金产品业绩跌幅较大,也导致了基金规模大幅缩水。Wind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末,曲扬管理规模曾达到600亿元,而截至2022年末,曲扬规模为281.79亿元,与高峰相比已减少超过了50%。
不只是曲扬,被称为“医药女神”的葛兰跨行业管理的中欧研究精选混合自2021年3月成立至今净值跌幅在25%左右,其规模也是自成立初开始逐步减少(A类份额规模从成立初期的21.54亿降至2022年末的12.98亿;C类份额规模从成立初期的20.76亿降至2022年末的9.15亿)。
另外,银华基金的基金经理李晓星在2022年参与管理10只基金产品,基金持仓雷同,根据基金产品季报十大重仓股前五名出现较高的重复率,主要集中于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宁德时代、比亚迪、紫光国微等标的。这10只产品在2022年“一损俱损”,除了当年新成立的两只产品,其他产品年内单位净值大多下跌超过20%,全年亏损合计超百亿。诸多持有人净值损失惨重。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03
“减负”有利于基金业健康发展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55只基金(同一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发生基金经理变更事项。无论是增聘新的基金经理还是卸任部分在管产品,对于基金经理而言都是一种“减负”。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过多的依靠明星基金经理的“吸金效应”来吸引资金提升公司规模,反而可能会由于基金产品净值的下跌造成规模下降,又过多的消耗了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最终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减负”有利于其在管理基金上更加聚焦,“专一”才会使得自身在投研道路上更加精进。
对于广大基民而言,基金经理“减负”将会使其能够更好地的管理基金,维持基金长期稳健运作与净值的平滑走势,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进一步提升持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