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胡丽华 上海报道2月19日,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K50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的“2023 K50-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春季峰会”在上海召开。
峰会围绕“坚定信心,共助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经济界、医学界、金融界、产业界等各界专家学者企业家展开研讨,共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助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发展中最大限度体现“一体化”的优势?主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也分享了各自领域的行业见解、创新思考。
激发长三角科创动能“最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其实就是四个字:科创+产业。”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瑞琮看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既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必然的趋势和结果。
谭瑞琮指出,从乡镇经济到世界工厂,再到产业高地,长三角一体化经历了从1.0到2.0到3.0的变革,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上江浙皖三省巨大的产业技术需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度条”正飞速向前。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耕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完善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与融合,构建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谭瑞琮表示。
与此同时,中国中小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认为,长三角加快培育壮大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当前,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潜力正加速释放。
梳理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发现,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30强城市,近一半位于长三角地区,宁波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研究显示,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超过0.8,中小企业发展活跃的地区恰恰是经济发达和择业热点地区。
“瞄准‘缝隙市场’,以关键核心技术补链强链。看待‘专精特新’的意义,应该放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任兴磊进一步指出,当前要实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落地,背后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依靠成千上万家“专精特新”企业的共同努力。
推动园区协同创新发展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GDP总量29.03万亿元,约为全国的24%,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重要增长极,这其中,各类产业园区正是区域经济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此前,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内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有32个园区上榜,几乎占三分之一。其中江苏19席,是上榜园区最多的省份,浙江和安徽各占9席和4席,苏州工业园区(纳入经开区统计)排名第四。
“长三角有着众多特色的产业园区,我们希望未来几年在长三角区域落地一个音乐+科技融合的音乐小镇或者音乐园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负责人、无限星空集团创始人兼职CEO唐月明在会上表示。
围绕园区协同创新发展新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指出,园区的发展正进入到新的阶段,长三角各产业园区应当进一步协同创新,通过空间布局园区合作形成积极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得创新链跟产业链更好地协同起来。
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级经济师夏永军则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园区未来将会更加注重品质发展,更加专业化,同时,园区未来会更突出打造生态,载体建设是第一步,还要有投资功能和服务功能。此外,还将进一步强调服务赋能,通过园区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助力企业发展。
“园区要发展好,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科技的翅膀、资金的翅膀、服务的翅膀,以及我们协同的翅膀。”G60松江·安徽科创园总经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徐本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