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魏笑 深圳报道近年来,在国家药政改革、港股18A新政出台以及A股科创板设立等诸多利好推动下,本土生物医药创新企业(Biotech)快速发展,融资较为顺利,因此很多Biotech企业希望向生物制药企业(Biopharma)转型升级。

但创新药研发耗费时间长、资金多,且面临较高的失败风险。随着投融资市场回归理性,Biotech企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资料图)

此外,传统药企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在集采背景下,主营业务为仿制药销售的传统药企也将更加艰难,亟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转型。

现阶段Biotech“牵手”Big Pharma或许是行业发展主旋律。“推动创新药品尽快上市是核心。Biotech和Big Pharma各具竞争力,双方合作能够完善药物研发从平台到商业化的全过程,提高研发效率,能推进药品尽快上市。”

近日,在大湾区医药企业家新春联谊会上,曾任健康元集团总裁、现任瑞玞生物总裁陆文岐表示。

各有烦恼

近些年,特别是2018年港股18A政策出台、2019年科创板开板,可以说资本市场对Biotech企业打开了大门,从而掀起了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上市融资潮。

但创新药研发耗费时间长、资金多,且面临较高的失败风险。特别是在资本寒冬下,Biotech企业经常需要通过卖管线等方式回笼资金,以求能够存活下来。

以和铂医药为例,为降低运营成本,2022年11月,和铂宣布将旗下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出售给药明生物控股子公司药明海德,交易价格为1.46亿元,公告指出,本次所出售生产厂房的账面净值总额约为1.67亿元,预计出售事项的亏损约为0.62亿元。

就在2022年10月,和铂医药宣布“一停一卖”,一面结束其于中国的特那西普临床三期试验,另一面将巴托利单抗的大中华区权益转让给石药集团。

2022年9月19日,科望医药将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卖给了药明生物,全力聚焦于具有创新药研发。

此外,目前资本市场对Biotech企业的态度已发生转变。早年,只要Biotech企业一公布药品上市或者临床试验达到阶段性目标就能引发股价暴涨,如今市场更关注Biotech能否解决好产品商业化后销售难的问题。

尽管海外Biotech企业也面临相似问题,但其依靠自身研发实力,主攻某个细分领域,最终多被辉瑞、诺华、罗氏等国际制药巨头并购。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很多Biotech公司并不满足于只专注研发单一产品管线,谋求成为研产销一体的Biopharma,甚至拓展CDMO业务。

例如,2022年5月,信达生物成立了夏尔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入局CDMO板块;2022年3月,复宏汉霖成立全资子公司安腾瑞霖,正式对外承接生物药CDMO服务;此外,据了解,君实生物也有想法布局CDMO,其位于临港新片区内的生产基地一期项目生产规模达3万升。

反观传统药企,其主要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在集采背景下,主营业务为仿制药销售的传统药企也将更加艰难,亟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转型。

为了生存,传统药企不得不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或收购等方式布局创新药管线。其中,较为直接的方式便是与引进和收购,可在短期之内提高研发实力。

分工合作,实现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Biotech和Big Pharma各具独特竞争力,双方合作能够完善药物研发从平台到商业化的全过程,提高研发效率,加快推进药品上市。

具体来看,Biotech自身研发优势较为显著,其可以基于差异化优势吸引国内龙头企业合作,弥补在资金、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不足;而传统药企,例如扬子江药业、正大天晴、石药集团、恒瑞医药等,拥有广阔的销售渠道、成熟产研销能力和可观的资金规模,可通过License in+自主研发等方式实现快速创新转型。

现阶段Biotech“牵手”Big Pharma或许是穿越“寒冬”的正确选择。随着两者合作需求进一步加深,未来传统药企与Biotech的合作或成为行业主旋律。

在合作交易方面,2022年6月,四环医药发布公告称,子公司轩竹生物与上海医药子公司上药新亚订立许可合约,以在大中华区就轩竹生物的两款抗感染新药产品百纳培南及Plazomicin原料药和制剂与上药新亚达成独家授权许可。

2022年6月,Biotech企业三生国健将伊尼妥单抗(商品名:赛普汀)抗体序列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开发和商业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成都西岭源药业的全资子公司成都科岭源医药。

在收购交易方面,2022年12月,桂林三金发布公告称,其拟以现金及全资孙公司宝船生物全部股权支付的方式成为上海赛金生物的第一大股东并相对控股。

2021年4月,华东医药以3500万元增资入股诺灵生物并累计获得10.45%的股权,目的在于联手打造ADC产业链闭环。

另外,华东医药还以4.875亿元收购道尔生物75%股权,后者主要开发基于多结构域的多特异性创新融合蛋白、抗体药物及多肽药物,目前拥有一款全球首创的三靶点多特异性创新药DR10624,潜在的适应症为糖尿病、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便是如此。“在旧金山、硅谷、波士顿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其产业发展规律为,原始创新往往从小企业开始,等到小企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企业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介入,快速推动药品上市。”艾欣达伟CEO段建新向记者介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