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内需被放在工作重点的第一条,可见把提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预期越发凸显。

近日,汇丰银行环球研究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兼亚洲联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最近几个月全球需求放缓,中国需要重振国内需求以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他表示,中国经济的重新开放和复苏似乎比预期进展要快,因此他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更乐观,预计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5.6%。


(资料图)

谈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他预计消费的强劲反弹将推动今年的经济复苏,另外,房地产行业也会进一步企稳。

就亚洲经济而言,范力民表示,中国今年为亚洲经济体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出口方面,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助于支撑韩国、越南、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出口。而预计中国游客的回归,也会进一步支持如泰国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但目前,亚洲经济体仍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升高的风险。

今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迎来生效实施一周年。范力民认为,RCEP给类似的协议带来了压力,该协定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同时,中国作为RCEP最大的经济体,将继续在消除贸易壁垒和保持RCEP架构开放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范力民。资料图

中国经济复苏程度超出预期

《21世纪》:你主要关注全国两会哪些话题?

范力民:今年的主要亮点包括GDP增长目标、整体经济和政策方向、政策支持以及机构改革,包括重组金融监管机构以优化金融监管。中国提出“5%左右”的目标表明了该国支持增长的立场。

由于最近几个月全球需求放缓,中国需要重振国内需求以实现这一增长目标。好消息是,今年的政策将起到支持作用。同时,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宽松,为投资持续保持强劲态势提供支持性的信贷环境,同时促进消费的反弹。

《21世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并称明年有望继续增长4.5%。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如何预测中国今年的经济表现?

范力民: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更乐观,预计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5.6%,2024年为5.5%。

中国经济的复苏似乎比预期进展更快。有迹象表明,春节假期之后,中国经济活动逐渐趋于正常,特别是在服务行业,交通数据和电影票房收入已经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甚至更高,随着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对消费的需求也将会增加,有望为消费复苏提供动力。

疫情期间所积累的超额储蓄可以为消费复苏提供“弹药”,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将有助于维持复苏的势头。此外,由于支持性的政策措施,房地产行业趋向稳定,这将通过财富效应促进直接消费和更广泛的消费。而对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的持续性政策支持,也将帮助今年的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消费弥补外需不足

《21世纪》:你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在不久的将来,哪些行业或部门可能会产生重大变化?

范力民:就在中国努力应对外部持续的不确定性时,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全球需求放缓的拖累。因此,中国高度重视扩大内需,以弥补外部增长放缓带来的影响。

我们预计,消费的强劲反弹将推动今年的经济复苏,因为消费行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目前消费活动逐渐恢复正常,预计疫情期间积累的储蓄将支持民众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旅游业、外出就餐和其他娱乐活动等服务的需求。随着民间服务消费的复苏,社会将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推进可选商品消费的复苏。

此外,我们预计房地产行业会进一步企稳,因为放宽自置居所要求和降低抵押贷款利率等支持性措施,有助于重振需求。与此同时,这应该会直接带动家具和装饰等领域的消费。

此外,我们认为,疫情期间支撑增长的一些支柱,如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也将保持强劲。尽管由于基数效应,这些领域增长率可能有所放缓,但持续的政策将为其提供支持。国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将对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起到支持作用,而更大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则会继续支持对传统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

持续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增长政策,也将通过设备改进和采用数字化等技术进步,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持。

亚洲经济增长的逆风正在减退

《21世纪》:IMF的报告预测,亚洲的经济逆风正在减弱。你如何看待过去两年亚太地区经贸形势?该地区能否实现经济复苏?

范力民:今年整个亚洲经济增长的逆风正在减弱。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复苏能为该地区的贸易提供支撑。例如,亚洲一些经济体新出口订单下降的趋势已经有所缓解,这是经济企稳的初步迹象。

然而,一个关键风险仍然在于,美国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的需求可能会萎缩,这些经济体实施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会对需求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价格压力缓解,特别是能源价格从去年的高位企稳,将会对亚洲的本地消费和投资支出形成支持。但在这方面,也可能存在原材料价格突然飙升,再次抑制支出的风险。

即使亚洲经济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正在缓解,在出口和大宗商品价格方面仍存在较大风险。因此,亚洲大多数经济体今年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潜力。但我们认为,亚洲从疫情中复苏的势头将不会改变。

《21世纪》: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中,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你认为中国将在哪些领域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加强合作?

范力民:中国今年为亚洲经济体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作为亚洲邻国的一个大型出口市场,其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助于支撑韩国、越南、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出口。同时,预计中国游客的回归会进一步支持如泰国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

但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经济的加速增长,可能会使大宗商品市场变得不平衡。印尼和澳大利亚等出口国可能会受益于中国内地需求的增强。而其他依赖进口、艰难应对价格压力的经济体则受益较小。例如,印度对中国内地的出口相对较少,接待的中国游客也少于其他国家,它可能更容易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反弹而导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RCEP是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一步

《21世纪》: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将对亚太各经济体产生怎样实质性的影响?你对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有何展望?

范力民:亚洲经济体对贸易的依赖度较高,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因此,RCEP是朝着贸易自由化迈出的可喜一步。在实践中,RCEP不仅会支持区域贸易增长,还会增加跨境投资,因为RCEP成员和非RCEP成员的企业都希望把越来越多的生产放在这个区域内。从这个角度来看,RCEP给其他类似的协议带来了一定压力,这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

值得注意的是,RCEP建立在现有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因此,在之前没有任何协定的经济体,即中国、韩国和日本之间,RCEP将带来最大的利益。同样重要的是,RCEP保持了一个开放的架构,允许非成员加入,允许成员与非成员签署进一步的协议。只有这样,RCEP才能帮助推进一个涵盖越来越多经济体、贸易限制更少的协定目标,并遏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保护主义的趋势。

中国作为RCEP中最大的经济体,将继续在消除贸易壁垒和保持RCEP架构开放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在理想的情况下,以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亚太经合组织,应该从RCEP带来的自由化势头中受益。尽管其进展可能不会像RCEP那样全面,如专注于贸易便利化等议题而不是完全取消关税。

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近50%

《21世纪》:据贸促会最新调查显示,98.2%的受访外国企业和商会对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表示将继续在华投资,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目前外商在华投资情况如何?中国吸引外资的条件是什么?

范力民:受疫情影响,2022年对中国内地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速放缓至8%左右。但整体来看,增速仍保持相对强劲。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强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因为许多干扰因素已经消退,而且中国致力于进一步开放,以吸引更多长期投资。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减少负面清单,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和政府采购合同的平等机会,这些措施都将提升在华投资的吸引力。

《21世纪》:近期,多家外资银行、证券机构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在这方面,你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有哪些新的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范力民: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中国将向外资开放现代服务业,同时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这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加速器。此外,中国家庭可能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不再是唯一的选择。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改革的推进,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所提供的巨大机遇可能更加抱有兴趣。

过去十年,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例如,2022年人民币占中国跨境收支的比例接近50%,较2017年增长3.4倍。目前,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不断扩大,中国债券被纳入国际三大债券指数。

人民币国际化的继续推进,取决于金融领域的持续开放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扩大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便利外资进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市场,并最终实现资本市场自由化,可以增强人民币作为全球价值储存手段的地位,增加其使用场景,并使其对外国实体更具吸引力。当然,这一过程也要求国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特别是与跨境资金流动和汇率波动有关的风险方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