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振 实习生杨阳 广州报道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是近期各界共同关注、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3月18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023年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预测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政商专业人士,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近300人参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分享了关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几个研判。郑永年认为,当前国际政治呈现几个新趋势。一是国际秩序的分解化,二是国际秩序的两极化,三是广大中小国家面临越来越困难的选择。

“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资源有效配置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世界两极化对中国是很不利的,我们一直在强调大国责任,更要从小国家的角度考虑世界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如果善于换位思考,我们就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更多的朋友,从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郑永年说。

针对当前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等现象,郑永年认为,早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广东就曾主动考虑“腾笼换鸟”,属于市场规律。现在制造业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必然,这是中国在做延续以前全球化的路径。“我们不要老是从小的眼光看,还要看整个的亚洲区域,亚洲区域内资本和技术流动加速,也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例如,广东好多的独角兽企业,走向东南亚国家,有了更广阔的舞台。”郑永年说。

在他看来,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已经从1.0版升级到了2.0版,接下来要发展到3.0版。国内的学者认为,东盟市场对我们国家的崛起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超越贸易区概念的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市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与东盟的合作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接下来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制度化发展。

“3.0版本不能单用传统的经贸思维思考,要符合国家提出来的统一大市场,统一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香港的规则与世界接轨,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制度方面的优势,要以香港规则为基础对接世界。构建中国东盟共同体,我们要主动与东盟国家共同制定规则,在RCEP、CPTPP、DEPA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持开放。”郑永年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分析了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并分享了2023年经济展望。许宪春认为,尽管受疫情影响,我国的生产、需求和居民收入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在不少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这实属不易。2023年,经济有望在政策支持下平稳恢复,考虑到各项政策作用以及2023年一二月份的数据表现,2023年全年实际很可能会达到5.5%-6%的增速。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分析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姚洋认为,经济发展需要提振企业信心,在民营企业这边尤为如此。一要承认以民营经济占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二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这两点对于民营企业乃至整个中产阶级而言都非常重要。

主旨演讲后,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洪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王达、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何冬妮共同参与了圆桌讨论,对当前经济形势尤其是金融领域重大事件的最新研判。

洪灝认为,经济周期每次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上一次2008年的雷曼危机是信贷危机,属于利率危机,最近的硅谷银行事件是金融机构承担了利率风险,导致的流动性危机。黄卓认为,硅谷银行爆雷以及瑞士信贷出问题,已经可以被定义成一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事件。对中国来讲,这个事件也有很大的启示,例如要重视压力测试的机制。

王达认为,这次硅谷银行事件背后有着非常深层次的原因,美元是事实上的全球货币,美国加息以后不仅从本国金融体系回收流动性,还从全球金融体系回收流动性,这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困境,这个困境从短期来看没有办法走出来。何冬妮认为,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金融监管,近年来也在积极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从美国的经验教训来看,金融应回归价值创造。未来我国金融的价值创造将体现在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持续造血,二是真正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三是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服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