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资料图片)
面对疫情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2022年金融科技平台的轻资产模式转型成效几何,颇受业界关注。
近日,多家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公布的2022年年报揭晓了答案。
维信金科(2003.HK)财报显示,去年其促成贷款量521.9 亿,同比增长28.2%,其中,轻资产模式(信用增级贷款撮合+纯贷款撮合)下的业务占比达到 75.3%,纯贷款撮合业务量由2021年的14.1亿元增长至76亿元。
奇富科技(原360数科,03660.HK、QFIN.Nasdaq)财报指出,去年轻资产业务占比达到56%,增加了业务灵活性与风险平衡性。
简普科技(JT.NYSE)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9.90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属于轻资产业务的智能推荐服务收入达到7.32亿元,同比增速高于全球营收增速4.3个百分点。
一位金融科技中概股运营部门人士向记者指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但多数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轻资产业务比重之所以持续上升,主要受到三大因素影响:一是中小银行的自主信贷风控能力持续增强,为纯粹贷款撮合等轻资产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相比重资产模式(主要是引入第三方担保或金融科技平台提供坏账拨备资金),轻资产模式下的互联网零售贷款利率相对更低,有助于各方获取优质客户与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三是轻资产业务不受坏账拨备金额与担保额度所带来的信贷规模限制,可以快速扩大业务规模,助力银行抢占更大零售信贷市场份额。
但是,不是所有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轻资产业务占比持续增长。
记者注意到,去年乐信(LX .NASDAQ)的技术赋能服务收入为18.5亿元,同比减少33.2%,占整体业务收入比例为18.7%,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乐信表示,这项收入减少的原因是技术赋能服务业务里的分润模式贷款规模下降。
上述金融科技中概股运营部门人士分析说,这背后,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导致部分金融科技平台运营策略趋于保守,适度压缩轻资产模式下的贷款规模,以确保逾期率与坏账率保持低位;另一方面有些合作银行可能会将贷款客群聚焦在信用评级较高人士,也导致金融科技平台的轻资产助贷业务规模增速受限。
“但是,随着去年底防疫措施优化令国内消费市场趋于强劲复苏,今年以来金融科技中概股都调整策略,纷纷加码轻资产业务拓展。”他强调说。
乐信CEO肖文杰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企业管理在贷余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预期一季度交易额有望达到600亿元。其中,基于轻资产业务范畴的金融数科业务在去年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有望成为未来的业绩新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金融科技平台还将面向金融机构的科技赋能业务拓展到非金融机构,致力于轻资产业务多元化拓展。
简普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叶大清向记者透露,去年他们尝试与电信运营商、社交、出行等平台开展合作拓展智能推荐服务,促使营收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他预计今年非金融机构的业务收入占比仍将继续扩大,助力金融科技平台轻资产业务模式转型提速。
加码“轻资产”助贷合作各有侧重记者多方了解到,在联合放贷业务遭遇从严监管导致分润模式渐行渐难后,金融科技机构与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的助贷业务合作呈现新玩法。
具体而言,一是金融科技机构向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获客导流与风控辅助等服务,并收取相应的服务费,这也被业界称为“轻资产模式”;
二是金融科技机构向这些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获客导流与风控辅助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同时,还需给予一定额度风险拨备金额,与后者共同承担超额的坏账损失。即后者坏账率超过一定数值,金融科技机构的这笔风险拨备也将被用于分担坏账超额部分的损失,这在业界称为“重资产模式”。
“在联合放贷业务被叫停初期,重资产模式一度风靡助贷市场,但过去两年,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都在持续加码轻资产模式,因为这既能降低他们的资金占用成本,又能令助贷业务规模不受风险拨备金额的制约,而保持快速增长。”前述金融科技中概股运营部门人士向记者指出。当前海外二级市场投资基金也密切关注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轻资产业务占比变化,因为轻资产业务占比越高,意味着他们的资产占用额度越低,业务利润率相应越高;此外,相比重资产模式容易受经济周期变化与信贷资产坏账率波动影响(导致平台业务风险增加),轻资产模式更突显金融科技平台的科技属性,令业务模式稳健性与可持续性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轻资产业务占比方面,各家金融科技平台做法各有侧重。
一位维信金科人士告诉记者,基于轻资产的助贷业务模式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金融科技平台对贷款客群风险特征与还款能力意愿的精准把握,从而间接降低合作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去年初,我们实施了新一代多维度评分卡,依托更全面的风险识别能力精准计量客户信誉;此外,我们还多次开展复杂压力测试,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波动与疫情发展是否削弱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迅速调整风险措施与优化信贷模型,进一步减轻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他告诉记者。
一位奇富科技人士向记者透露,基于轻资产的助贷业务发展能否“更上一层楼”,还受客群规模与客户转化率的影响。
“我们调研发现,不少流量平台尽管具有丰富的消费场景,但他们不擅长零售信贷客户经营。因此我们去年一直致力于向这些流量平台提供嵌入式助贷服务,通过获取更多优质客群,吸引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扩大基于轻资产的助贷业务合作规模。”他表示。
但是,要进一步提升轻资产模式的助贷业务营收占比,还需解决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将授信用户转化为借贷用户,二是如何让借贷用户使用更多授信贷款额度,令银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零售贷款规模增长与风险管控成效,对此奇富科技一面对非活跃用户增加助贷产品触达,提升业务活跃度;一面则对在贷用户加强精细化运营,力争匹配他们所需的产品与体验,逐步提升用户留存率。
尽管众多金融科技平台在拓展轻资产业务方面“各显神通”,但对中小银行而言,逾期率与坏账率能否持续处于行业极低水准,是他们是否扩大轻资产助贷合作规模的关键考核因素。
一位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部门人士向记者直言,去年以来他接触的多家金融科技平台都在竭尽所能地介绍新的获客策略与产品触发方式,以此作为增加轻资产助贷业务规模的重要依据,但他们内部最关注一个数据,就是金融科技平台推介过来的客群M1-M3(1-3个月)与M3+(3个月以上)逾期率能否在宏观经济波动期间保持较低水准。
在他看来,维信金科等金融科技平台去年轻资产模式下的助贷业务规模之所以呈现快速增长,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客群的逾率率环比走低。
数据显示,去年维信金科的首次付款逾期率约为0.43%,去年四季度的M1-M3与M3+逾期率则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与0.62个百分点,为3.53%与1.77%。奇富科技的D1(逾期首日)入催率也从2021年四季度的5.4%降至去年四季度的4.3%。
上述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部门人士直言,鉴于信贷坏账曝露的滞后性,总行仍要求他们密切关注助贷业务的潜在坏账风险,若轻资产助贷业务坏账率突然明显异常快速上升,他们将迅速叫停与相关金融科技平台的上述合作。
轻资产业务营收多元化的新征途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不再局限于助贷业务的“轻资产化”,正将更多精力投向技术输出与其他金融业务智能推荐等服务。
记者多方了解到,去年以来,多家金融科技平台都在加码金融数科业务,即向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产品搭建、获客渠道共建、联合辅助风控、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智能客服等服务,并将服务范畴覆盖至方案设计、交付实施、上线运营等完整周期。
“去年众多中小银行对此的需求也相当旺盛。究其原因,一是他们希望能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零售信贷业务的弯道超车,二是他们寄希望数字化技术能带来更大的降本增效。”一位金融科技平台金融数科部门主管告诉记者。
肖文杰告诉记者,目前乐信力争在最快14天内完成技术对接,助力中小银行等合作机构加快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步伐同时,带动这项轻资产业务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记者获悉,为了提升技术输出效率,不少金融科技平台采取联合办公与员工派驻等方式,帮助这些中小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搭建众多基于智能技术的互联网零售贷款运营体系,实现数字化、严风控、大数据、轻运营、快审批等特点;此外,鉴于中小银行互联网零售贷款业务容易遭遇“黑产”或欺诈分子攻击,这些金融科技平台还输出各类反欺诈技术,协助银行抵御欺诈与黑产分子“密集攻击”。
上述金融科技平台金融数科部门主管坦言,随着涉足技术输出的金融科技平台日益增多,他们也感受到新的竞争压力,一是各家都在拼速度,力争在最短时间协助中小银行实现数字化的互联网零售信贷运营系统搭建,二是拼价格,以往金融科技平台对技术输出采取前端收费,但随着竞争者增多,如今越来越多金融科技平台纷纷采取分润模式,即中小银行互联网零售信贷业务不盈利,他们不收费;若前者实现业务盈利,他们才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
面对技术输出市场日益激烈,部分金融科技平台也开始寻求差异化发展。
叶大清向记者透露,去年他们致力于“市场下沉”,将金融赋能技术输出扩展到农村领域,包括帮助多家农商行与农信社构建清晰的客户画像,并将AI、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信贷风控,形成贷前实时评级、贷中模型控制、贷后及时监控的全生命周期数字风控,有效解决他们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数据、财务不规范等风控难题。
“与此同时,我们一面与80%国内在线信用卡发卡银行与全球主流信用卡组织合作,累计帮助银行信用卡中心在线发行逾2300万张信用卡,带动信用卡推荐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一面将面向金融机构的智能推荐服务扩展到电信运营商、社交、出行等平台,助力非金融业务的轻资产模式营收占比持续提升。”他指出。若金融科技平台能将智能推荐等技术输出给更多非金融机构,将助力于平台营收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令轻资产业务模式发展更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