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文汐 宜昌报道
走进宜昌市夷陵区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工地,入眼是一派繁忙的场景,施工机械和人员穿梭其间,为这个天气不错的春日平添一份生机。
这里原本只是慈母山的一座座山包,项目落地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浇筑起数万平方米的厂房。在这个项目背后,是宜昌迈向清洁能源产业强市的雄心。
(相关资料图)
坐拥世界级工程三峡大坝的宜昌,是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通常被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称谓。山水相连的地域特色赋予宜昌丰富的矿产、内陆港口、清洁能源等资源优势。
不过,宜昌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在既往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未能最大转化为产业优势,驱动城市经济发展。过去的宜昌是资源之都,却并非产业强市。世界级工程的背后,世界级的城市品牌尚未塑造成功。
近年来,宜昌提出要“强产兴城,能级跨越”,并不断调整产业发力方向、缩减重点产业范围,如今聚焦于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五大优势产业进行突围。
2022年,宜昌GDP迈上5500亿元台阶,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宜昌规上工业总产值一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达5803.08亿元,首次超过GDP。
今年,宜昌提出的目标是GDP增长7.5%,突破6000亿元大关,冲刺经济总量全国百强城市前50席位。同时,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任务目标也将协同推进。
宜昌如何将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驱动力,让一个清洁能源的资源强市向产业强市跃进?在拥有世界级工程的同时,如何塑造世界级的城市品牌?
冲刺经济总量全国50强宜昌因长江而生、因三峡而兴,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这也造就了宜昌在立市之初便具备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但早期宜昌的工业优势并不突出,在全省乃至全国不太显眼。此后,宜昌聚焦强产兴城,逐步从资源型城市向产业强市方向实现能级跨越。
2001年,湖北当地学者认为,湖北省内人多地广、地域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需要在鄂西确立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省会武汉的“二传手”,宜昌因此被选中,成为了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的先行者。随后,湖北进一步提出“一主两副”的发展格局,宜昌的区域地位更加凸显,这也成为宜昌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中的转折点。
2018年,在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下,宜昌开启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规划,此举也让宜昌高质量发展驶入新的征程。
2021年,湖北省明确要求宜昌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和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同年,宜昌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8%,这一增速远超出当时的全国平均线,也让宜昌时隔7年重回全省增速第一的位置。
在2022年,宜昌继续保持经济提速发展的趋势,全年GDP跨过5500亿元台阶,同比增速5.5%,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在省内同梯队城市中表现优异,在全国经济总量百强城市中的排名上升至第52位。
拼经济成为今年各地发展的主基调,宜昌已经做好了乘势而起的准备。今年,宜昌提出的目标是GDP同比增长7.5%、GDP突破6000亿元,同时冲刺经济总量全国百强城市前50。
要实现这些目标,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成为其中的关键,宜昌亟需进一步提升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同时,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将成为其中的重要抓手。
“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此前,宜昌的经济外向度不够高,而投资和消费一直是其中的主力。”一位宜昌政府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基于此,宜昌今年提出,将深入开展项目建设达效年、招商引资提质年、要素保障优化年“三大行动”,全面发力投资,并将其作为全年拼经济的重点。
同时,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宜昌正在筹划出台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实行工业经济“赛马制”。加快推进当地邦普时代锂离子电池新材料、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高端智能制造、三宁酰胺及尼龙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也是宜昌今年工业发展中的发力点。
工业产值再上一个千亿台阶基于宜昌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良的港口条件,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见证了宜昌工业经济的兴起,同时为宜昌筑牢产业根基,使宜昌成为了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宜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磷矿资源位居全国八大磷矿区第一位,石墨矿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玻璃用砂岩矿为全国四大优质硅砂矿之一。突出的资源禀赋促使化工产业成为宜昌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宜昌集聚三宁化工、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华阳化工等一批化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集群。
随着长江大保护成为宜昌新的使命,当地化工产业开始向着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跨界,开辟更多新优势新赛道。
宜都化工园是宜昌化工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鲜明缩影。自2017年起,宜昌高标准建设宜都化工园,用于支持符合环保、安全标准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解决当时化工围江的难题。
华阳化工是首家签订入驻宜都化工园的企业。“一开始谈到要搬迁还比较彷徨,毕竟原有的厂房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配套,心中多少会有顾虑。”华阳化工副总经理廖全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令廖全红意外的是,新的厂房建设比想象中更加顺利,花费近一年半的时间便已建成投产。借助搬迁的契机,公司对一期项目5条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提升工艺、环保、安全以及智能化水平,年产值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时,华阳化工跨界新能源材料,布局生产锂电池电解液,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是我们未来开发的重点方向。”廖全红表示。
在以华阳化工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的转型升级下,宜都化工园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子级钡盐及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固化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基地、全国门类齐全的精细磷化工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建立起锂电池材料产业闭环。在建重点项目中,新能源材料、精细化工品、化工新材料预估总产值分别为531亿元、356亿元、148亿元,形成千亿新材料产业布局。
2022年,宜昌绿色化工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5亿元,同比增长29.1%,成为宜昌首个产值突破1500亿元台阶的产业链。根据宜昌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力争绿色化工产值达到1800亿元。
绿色化工产业的发展只是宜昌强产兴城中的一个案例。近年来,宜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宜昌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到,近三年,宜昌聚焦发展的产业链由28条缩减到12条,再到如今聚焦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五大优势产业,打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及文化用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九大产业链。
2022年,宜昌九大产业链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营业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全市工业的90.8%、90.8%、93.3%、86.5%,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座城市兼顾不了过多的产业,近些年宜昌的思路也在转变,锚定更为合适的产业来发展。”上述经信局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转变为宜昌工业经济的发展释放出积极效应。2022年,宜昌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803.08亿元,同比增长21.2%,一年时间里规模工业跃增一个千亿能级;工业增加值增速10.6%,高于全省增速3.6个百分点。这也是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GDP。
2023年,宜昌的目标是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再迈进一个千亿台阶,破7000亿元、力争7200亿元。
上述经信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宜昌将紧扣重点行业增长,调整优势产业结构。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进一步壮大规模。此外,围绕五大优势产业、产业链谋划一批重点项目,起到产业链强链补链的作用。
打造清洁能源之都资源禀赋赋予宜昌这座城市的,除工业的量质齐升外,还有未来的新方向和新定位。
“近几年,宜昌落地不少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大多看中的是宜昌的磷矿资源。”受访的宜昌市政府官员这样认为。
事实上,宜昌拥有的不只是矿产。宜昌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居全球第一,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宜昌还拥有丰富的抽水蓄能、页岩气资源储量。从供给端来看,2022年,宜昌全市清洁电力(含水电)总量占全市总发电量的92.95%;在消费端,宜昌地方电网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约为69.44%。
一座城市在发展中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宜昌的定位是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从产、供、消三方面来看,宜昌具备建设清洁能源之都的优越条件,但问题也显而易见。
过去,宜昌良好的资源优势并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目前,宜昌拥有清洁能源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27家,清洁能源产值为298亿元。这一规模在全国提出打造清洁能源之都、新能源之都的众多城市中并不算突出,仍待进一步提升。
宜昌提出的目标是,力争2025年清洁能源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这意味着,宜昌需要在两年时间里实现清洁能源产值的翻倍。要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宜昌将如何发力?
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宜昌将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推进长阳清江、湖北远安、五峰太平等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葛洲坝高坝洲等大型水电站扩机工程。同时,有序开发风电、光伏,实施生活垃圾发电项目,争取到2025年新增清洁能源总装机300万千瓦时。
产业的发展是打造清洁能源之都中的重要环节。宜昌的方向是,重点发展锂电产业,延伸发展光伏产业,超前布局氢能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船舶和海洋装备产业。
新能源电池是宜昌转换赛道、放大优势、产业裂变而催生的新兴产业。从2021年开始,宜昌新能源电池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企业纷纷在宜昌展开布局。2021年12月,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落子宜昌,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开工。
这也为宜昌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打下一块筑底的基石,龙头企业的落户形成强烈的带动效应,随后宜昌又先后落地楚能新能源锂电池智能制造项目、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等。其中,楚能项目总投资600亿元,成为全市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宜昌夷陵区工作人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宜昌已聚集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的基本条件。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宜昌市还应加大政策引导,研究设置锂电池行业科研资金补助或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定位,避免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和盲目投资,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都要加大锂电池基础研究的投入,推动源头创新,获得具有颠覆性的电池材料方面的知识产权。此外,应支持锂电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导高校合理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鼓励校企开展联合办学与人才定向培养。
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宜昌磷酸铁锂电池产能将达到200GWh。综合多家机构数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超过750GWh。“这意味着,三年后,全国每4块磷酸铁锂电池中,就有1块产自宜昌。”受访的宜昌市政府官员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宜昌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电化长江”规划,成为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做法中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国船舶业电动化比率仍有较大的潜力空间,而宜昌地处长江中游第一道关口,众多船舶聚集于此待闸、过闸,具备推动船舶电动化的规模条件。
基于此,宜昌提出打造船舶岸电示范基地,推进长江、清江等河流、湖泊的公务船、旅游船、港口作业船短途货运船等船舶电动化,打造“电化长江”先行示范区。
2022年,宜昌新建船舶125艘,36万总吨,占湖北省一半以上,其中新能源船舶28艘,占湖北省新建新能源船舶的56%。宜昌建造下水的“长江三峡1”号成为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船舶。
“宜昌要做的,不仅仅是清洁能源的生产之都,而且要做清洁能源的产业之都,依托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发展好绿色产业。”上述宜昌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从招商到投产的宜昌速度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楚能新能源锂电池智能制造项目,是宜昌以项目为王、加强招商引资下的典型案例。
2022年,宜昌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52个,协议总投资8066.01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1个。新开工(入库)亿元以上项目726个,计划总投资3568.62亿元。招商引资主要指标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开局,宜昌在项目招商上继续延续上年的良好势头。1-2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1个,其中包含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新开工(入库)亿元以上项目58个,计划总投资366.53亿元,新开工(入库)个数和计划投资额居全省第一。
宜昌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深入开展项目建设达效年、招商引资提质年、要素保障优化年“三大行动”。招商引资是宜昌今年拼经济的重点方向,也是宜昌冲击世界级城市品牌的抓手之一。
“去年,我们的招商目标是量质并举,而今年的目标是提质增效。”宜昌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宜昌今年的招商,把重点放在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高的产业项目招引上。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招引和培育一批体量大、层级高、业态优、带动强的高能级项目,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更高端方向跃升。
同时,宜昌正在突破自身外向度不够的瓶颈,在招商上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开放地区联动,开展驻点招商,并进一步加强海外招商。
据上述宜昌市招商局负责人介绍,宜昌目前已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地区、成渝地区四大片区和13个重点城市开展常态化驻点,并建立了招商专班的机制,各县市区实行县级领导带队驻点包片,选派优秀干部组成驻点招商队伍,主要依托乡贤、驻外机构、科研院所、权威行业协会收集项目信息。
外资招商也是宜昌今年招商的重点方向。宜昌编制了《外资专题招商工作手册》,梳理目标企业150余家,赴香港开展了招商活动,签约了一批外资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小分队招商、举办招商推介会活动等方式赴境外开展外资招商,同时也将发挥本土龙头外贸企业、商协会等力量,瞄准上下游关联企业精准招商。”上述招商局负责人表示。
招商只是第一步,如何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才是工作中的难点。宜昌推出了“6421”的时限要求,全生命周期进行项目管理。
这一独特管理方式,已在楚能新能源锂电池智能制造项目上应用。宜昌市夷陵区经信局人员向记者提到,楚能项目对于宜昌和夷陵区而言意义重大,为了拿下这个项目,当时夷陵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武汉沟通了近20次,才最终敲定下来。
令该工作人员感慨的是,项目签约后,建设速度不负众望。项目签约的第2天就成立了指挥部,第3天完成了项目备案,一个星期场平施工进场,13天取得省发改委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性意见,21天取得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34天环评报告获批复并取得不动产权证书。
“项目仅用了33天,就完成了1191亩地的一期场平工作,这对于宜昌的土方转运量来说,简直是奇迹。”该工作人员说。
目前,项目一期正全力推进厂房地坪及洁净工程施工,配套道路及供电供气等重点要素保障事宜正按节点有序推进。整个项目共四期工程预计将于2027年6月建成投产。
无独有偶,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从落地到开工,也仅用了52天的时间。 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下,落地宜昌的重大项目,跑出了宜昌速度。
“签约只是第一步,项目真开工、真建设、真投产,才是检验招商成效的标尺。”宜昌市招商局负责人表示,宜昌将加强招商项目全流程服务,形成项目从洽谈、签约、开工到投产的服务闭环,以实打实投资支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