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4月27日,以“合成生物:未来生物经济的引擎”为主题的第四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光明科学城2023、第二届中国合成生物学学术年会、第一届亚洲合成生物学创新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召开。
作为疫情后的首场大会,本次三会合一,同时,大会也“走出去”,扩大至亚洲范围,不仅下设合成生物国际论坛,还邀请了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合成生物领域科学家,对话交流。
在产业和学术两界与媒体交流对话环节,不少受访嘉宾都提到了产业化能力。
(资料图)
相较于2021年,合成生物概念的狂奔突进。2023年,资本市场对合成生物公司回归理性。据市场公开融资信息,2022年合成生物赛道全年融资不足百亿元人民币,且超四成融资额由头部4家创造。
来到今年,将会有更多进入中试阶段的合成生物公司,处于“完成商业闭环”的赛点。在融资“内卷”之际,产学两界更加关注些什么问题?
“中国在产业化后端上有非常大的优势”此前有VC投资人表示,中国合成生物企业在融资的时候,都会先参照一下美国相关公司的估值。然而,中美之间产业化的能力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中国的估值不能完全按照美国现有公司对标。
那么中国公司的优势是什么?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表示,中国的优势是拥有统一的大市场、完备的供应链、广大的人才储备,再加上中国现在有一批自信、爱国的年轻消费者,这些都使得中国在产业化后端上有非常大的优势。
然而,“美国整个产业链是断的”,赵燕表示,近年来,美国产业链面临空心化问题,这放在合成生物领域造成的问题就是,美国公司在菌株设计出来以后,由于中试能力不足,后续企业在产业化能力上跟不上。但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成果转化率很高,“高到可以向全世界输出”。
而这恰恰是中国的短板。“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虽然中国在发表文章、申请专利,位居世界前两位。但中国成果转换率大概也就10%左右”赵燕说。
对于合成生物这种颠覆性技术,“我觉得大家应该采取一种更加广泛地合作。”赵燕表示,光明大装置让创新能力能够尽快转化成生产力在市场上运用,为中国合成生物发展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华大医院筹建院长蔡志明亦有相关观点。他表示,在产业化能力上,“中国强在后端,美国好在前端。”但前端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他还表示,“美国限制了相关生物技术的合作。但中国也醒过来了,我们更加强调基础研究。”以深圳为例,深圳以特区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据统计,2022年深圳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亿元,比上年增加49.13亿元,大幅增长67.4%,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达7.25%,首次超过全省(6.9%)和全国(6.5%)平均水平。
(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
“产业化要素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了”如果说中国强在产业化,那么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化上,“要素现在已经完全具备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说。
深圳在经过6-7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批学术人才。这两年又在光明区聚集了一批产业化人才,并且吸引到资本也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樊建平表示,“本届把学术年会和创新大会放在一起开,实际上也说明了我们是希望科学和产业一体设计、一起推进。”
加上,深圳以创新为特色,樊建平表示“新的东西在深圳最容易发展起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赵国屏也表示,深圳有一个比较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过去有人说,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底子薄,但是我认为,正因如此,深圳没有太多包袱,比较容易抓住新的东西,大步向前走。”
同时,深圳比邻香港,可以利用香港这个通道与世界相连,成为一个国际交流的重镇,吸引资本、技术、人才汇聚。
樊建平称,如果说过去罗湖是深圳的一个历史;南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地,那么光明就是未来产业的聚集地。
他还称,合成生物有望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产业形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樊建平)
有利于小公司、大群体在合成生物加速产业化上,本次启动了“合成生物星聚300”计划,届时将引进和培育300家合成生物企业。同时,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农业和植物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在本届大会上揭牌,帮助合成生物企业找寻更多应用场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学院联合发布2023深圳合成生物十大新品,帮助不同赛道的新产品做应用推广。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大北农科创基金董事长宋维平表示,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联盟、农业和植物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合成生物星聚300,非常有利于产业发展,“特别有利于新型创新小公司。”
而帮助这些初创企业快速提升技术,有利于实现更多技术在农业场景上的应用。宋维平举例,在新型农化产品,新型肥料,新型动物生物制品等产品、饲料资源开发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宋维平表示“农业是一个生物再生产的过程,促进生物再生产需要各种资源的利用,这将有利于生物技术更加广泛地开发。”这意味着除了有利于小公司,还有利于大群体。
蔡志明也提到,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于“很尖、很深的研究”帮助有限。但是对于需要大数据通量的疾病研究,好比说病人例数很大体量的时候,可以大大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是能够帮上忙的大事”。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大北农科创基金董事长宋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