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从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从疾病到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等等,面对这些挑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小的区域科技共同体,都很难去解决这些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科技共同体来应对挑战,通过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5月26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人类的知识体系正在变得无比的庞大和严密,在此背景下想要保持创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必须进行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

施一公指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正在快速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希望在下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之时,中国能够更好地迎接全球竞争中的挑战。中国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向善,也能给世界带来福祉,在新时代推动全球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

图: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缴翼飞摄

截止到2022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之中,中国位居第11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去年达到了121万亿元。“中国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施一公说。

“实际上,在我们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合作和发展的同时面临障碍,那就是大国科技竞争也在日益加剧,尤其来自政府间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多,破解这样一个合作共赢的难题最主要的还是在人,尤其是顶尖人才。”施一公认为,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流通、合作,才能让世界共赢,而民间交流、高水平之间顶尖人才的交流是推动发展的最强大和根本的力量。

他指出,中国正在更好地集聚世界顶尖人才,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9年年底,已经有将近650万人走出国门攻读学位,大约450万人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也为世界美好做出了贡献。

如今,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极大丰富,归国人员和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辉映。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博士生毕业人数对比来看,2000年中国是9000人,美国是18000人;2010年中国已经是34000人,美国是26000人。

“通过这个数字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到一种力量的崛起和对世界的贡献。当然,在我们人才越来越丰富,对国家、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施一公表示,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特别重要的。中国政府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其中,发展研究型大学对于科技人才创新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型大学要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顶尖科技人才的集聚地,为开展广泛科技合作做好桥梁、搭好平台、建好环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