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志愿,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不争的事实是,学生就业时用人单位更看重学校而非专业。
“报志愿首先是保大学,其次考虑专业,如果非要为了报热门专业而选择低一级的大学,是非常严重的策略错误。”在去年高考期间的一场网络招生咨询直播中,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荐志强说。
(相关资料图)
“我只想读金融专业,如果我的分数够得上‘985’大学的其他冷门专业,我也会选择金融专业有优势的‘211’大学。”北京市高考生冷然(化名)说。
对于“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这个长期困扰考生的难题,新高考改革给出的答案是两面出击:志愿填报时突出专业的优先地位,同时实行大类招生和灵活的转专业政策,两个看似取向不同的政策,都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三种不同的志愿方式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与新高考改革同步,今年的高考志愿政策比较稳定,因为前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今年均非首次落地执行,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将于2024年落地。
以本科普通批为例,当前,全国各省份采取3种报志愿方式:非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平行志愿模式;新高考改革省份中,分为以上海为代表的“院校专业组”模式,以及以浙江为代表的“专业(类)+院校”模式。
平行志愿是新高考改革之前的传统志愿模式,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推行。
平行志愿模式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考生可填报多个平行且有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根据高校最终确定的招生计划及调档比例,首先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再逐个对考生志愿从A院校到F院校的顺序进行检索,被检索的志愿中一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
在平行志愿模式下,不同省份的考生可以填报的高校数量在6-12所之间,每所高校一般可以填报6个专业。因此,平行志愿的数量在36-72个之间。
考生需要考虑是否服从调剂。在平行志愿下,考生如果不服从调剂,会被高校退档,从而错失心仪的高校;如果服从调剂,可能会被调剂到填报的6个专业之外,尤其是冷门薄弱专业。
网易有道助理副总裁、高考规划师蒋叶光就建议,在平行志愿下,考生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因为平行志愿模式下最大的风险就是退档,就是说,考生被一个学校提档,但分数只达到了学校的投档线,若有很多分数更高的考生已经把所选的专业都报满,此时如果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就会被退档。
在新高考改革省份,由于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传统的文理分科已被打破,因此报志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浙江、辽宁等5个省份实施“专业(类)+院校”方式,从专业优先的角度填报志愿。
以辽宁为例,1个“专业+学校”为1个志愿,考生可填报的志愿最大数量为112个。其他省份的志愿数量也在80个以上,比如山东为96个。
高考志愿填报专家苏元照介绍,这种志愿方式的优势是充分尊重考生对专业的选择,也让特色优势专业能够录取到高分考生,但缺陷是考生需要填报的志愿数量较多,且不利于冷门专业录取到高分考生。
上海、北京等9个省份实施“院校专业组”方式,1所院校可设置1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多个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
以北京为例,1个院校专业组即为1个独立的志愿,本科普通批可以最多填30个志愿,每个志愿一般设置6个志愿专业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组内调剂”选项。
不同省份可以填报的志愿数量不同,比如广东最多可填45个志愿,上海最多可填24个志愿。最少的省份也可填24个志愿,每个志愿里有4个专业。因此,这类方式的志愿数量实际上也在96个以上。
苏元照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这种志愿方式的优势是一个专业组内的几个专业往往较为相近,因此减轻了考生选择专业的压力。
“但‘院校专业组’也需要格外注意是否服从调剂,如果考生不服从调剂,那么就相当于‘专业(类)+院校’的方式,如果考生填报了某所高校全部的专业组且服从调剂,那么就相当于回到了传统的平行志愿。”苏元照说。
有序安排“冲、稳、保”可以发现,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志愿方式,大大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尤其是对专业的选择权。
但同时,也需要考生提前了解高校、了解专业,做好生涯规划,否则容易出现误填志愿的现象。
尤其是,很多省份合并了本专科录取批次,取消了以前的本科一批、二批、三批,有的本科录取只分为提前批和普通批,大量高校聚集在同一批次,更要求考生在报志愿时有序安排“冲、稳、保”的目标。
苏元照介绍,以“院校专业组”方式为例,考生可以选择若干个最想上且有可能上的院校专业组作为第一层次志愿,这个层次的录取概率较低,因此建议考生接受调剂,以考进高水平大学为优先目标。
“考生要重点选择一定数量与本人成绩位次相匹配、录取把握较大的院校专业组作为中间层。最后,选择若干个保险系数高的院校专业组作为保底。”他说。
“专业(类)+院校”方式容易出现掉档,也就是考生成绩低于所报所有志愿的最低投档线,造成无法投档。根据公开报道,在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首年,曾出现很多考生80个志愿都没有被录取的现象。
因此,有的省份采取了分段投档方式,避免高分考生掉档。以浙江为例,今年将考生分两段,分别按实考人数的60%、90%划定。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第二段志愿填报和录取后,如仍有院校专业(类)未完成计划的,实行征求志愿。
对于考生来说,选择“冲一冲”的志愿往往不能好学校和好专业兼得。考生很容易发现,由于受自己分数的限制,如果想选某个专业,就很难考到顶级的学校,如果想去更好的学校,专业上可能要做一些妥协。
实行大类招生和转专业政策为了给考生减轻专业填报压力,高校也在推进大类招生和试验班招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7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改革,统招批次将原来31个专业学院的70多个专业方向,整合成为航空航天、信息、理科和文科四个大类招生,大类招生计划约占87%。
其中,普通类本科在13个试验班专业进行招生。以工科试验班类为例,包括航空航天类、信息类、国际合作专项、中外合作办学(中法航空试验班)4个专业方向。
专业大类需要科学规划,曾有高校追求“极简”,将材料、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等专业都归入了计算机大类,反而给考生报志愿带来了困扰。
南开大学教务部部长李月琳近日在招生活动中介绍,今年南开大学继续深化以相近学科为组合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建设基础好、起点高的科学化大类。重构了两个理科试验班,包括理科试验班(数学与大数据)、理科试验班(物理与光电信息技术工程),着力打造南开“从0到1到N”的人才培养体系。
“大类招生的好处就是学生在大一进行的一年的通识教育后可以充分了解各专业,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当然,填报志愿前要了解清楚各专业的内涵,不能‘想当然’或者只看字面意思。”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曹良志近日公开表示。
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按照专业类招生也是大学的无奈,无奈之处在于中学阶段,学生们都是学习同样的科目,参加同样的考试,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些方面,进入大学后,也就不易找到明确的职业目标。”
此外,大类招生也可以减少部分专业遇冷的尴尬。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高考都存在普通本科高校个别专业录取的学生不来报到的情况,导致专业招生计划没有完成,高职院校这种情况更多,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了40多个专业,实际上只有20多个专业招生。
实行大类招生的同时,高校在学生入学后也提供了越来越灵活的转专业政策,方便考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白菲近日介绍,该校实行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该政策已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除相关政策规定不允许转专业的学生外,在校本科生自入学后第一个学期末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转专业报名不设条件、允许多次、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申请。转专业工作每学期开展一次,近五年来,转专业平均成功率在70%左右。
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吴迪也介绍,大连理工大学可在大一或大二学年末申请转专业,按照“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原则,通过转入专业综合考评,即可实现转专业学习。盘锦校区学习成绩位于大类或专业前3%的学业优秀学生,还可以申请跨校区转专业。
但从根本上,还是需要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紧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