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我们最先接触的是果汁加工领域。当时行业内比较常见的方式是活性炭,而我们使用的是吸附树脂。凭借明显的稳定性、精确性等技术优势,一步步打开下游市场。”蓝晓科技董事长高月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在果汁业务逐步扩张后,公司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对吸附分离材料进行再创新再调整,不断增加业务厚度和技术创新积累,逐渐形成了目前的业务格局。”

近日,因GLP-1 类多肽药物再次引发关注的创业板公司蓝晓科技(300487.SZ)交出超预期半年报。

该公司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约3.36亿元~3.55亿元,同比增长70%~80%。


【资料图】

对于净利大幅增长的原因,蓝晓科技解释称公司实现了主营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存量市场市占率不断提升,新兴领域如固相合成载体等品种快速放量,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01年的蓝晓科技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吸附分离行业细分龙头,其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材料以及围绕吸附分离材料核心形成的配套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技术一体化的柔性解决方案。

立足自主研发,在资本市场助力下,蓝晓科技在金属提取、水处理等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自主可控,同时,利用定制化吸附法提锂的核心技术,多次斩获大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蓝晓科技上市后借助资本市场带来的资金优势与影响力,逐渐明确发展战略及目标定位,顺利完成多个应用场景拓展。

盐湖提锂发展空间可期

吸附分离材料技术是蓝晓科技的业务“底盘”。

目前蓝晓科技吸附材料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对于目前的业务发展规划,高月静指出公司旗下六大板块业务正在有序开发,其中金属资源和生命科学是重点板块。而在金属资源板块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盐湖提锂,对此蓝晓科技要迅速获取市场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碳酸锂需求不断释放的背景下,蓝晓科技盐湖提锂大项目增长十分强劲。

以最近一笔海外订单为例,蓝晓科技与HANACOLLAS.A.签订《3000吨电池级碳酸锂提锂装置销售合同》。合同金额为2500万美元,约为人民币1.79亿元。

其中蓝晓科技负责按照合同约定将盐湖提锂装置交付至HANACOLLA指定的中国境内地点,并负责指导设备安装。

该项目若如期建成投产,将进一步丰富蓝晓科技吸附法DLE技术在青海、西藏、阿根廷等地不同特征卤水的应用和产业化经验,形成南美“锂三角”的示范项目。

凭借多年技术创新积累和产业化水平提升,蓝晓科技在海外盐湖提锂市场迅速拓展,通过采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卤水进行测试,针对南美洲、欧洲、北美洲等地盐湖,提供定制化的中试设备以及技术方案。

公告显示,蓝晓科技目前已与亿纬锂能、盛新锂能、天铁股份、智慧农业等多家新能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PepinNini、Anson Resources、CleanTech Lithium等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多家盐湖资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盐湖提锂项目产业化落地。

截至2022年底,蓝晓科技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共10个,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7.8万吨,其中5个项目已经成功投产运营。

盐湖提锂大项目陆续交付、验收促使该公司年度业绩实现再增长。蓝晓科技2022年年报显示,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盐湖提锂大项目收入 2.81 亿元,占比 14.6%,相对 2021 年增长151%。

对于盐湖提锂来的增长机遇,高月静认为这是公司技术创新经验累积与产业化水平提高的自然结果。

蓝晓科技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盐湖提锂是近两年公司业绩的重要增长点。以盐湖提锂为代表,蓝晓科技已在锂产业链广泛布局,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服务于矿石锂精制、锂资源回收、地下水资源提锂、伴生矿等领域。

多元领域夯实业务底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该公司业务连续增长的背后不止有盐湖提锂大项目的贡献,非锂业务同样表现稳健。

以蓝晓科技2022年数据为例,扣除盐湖提锂大项目后,年度基础业务收入 16.4 亿元,同比增长 51.3%,占全年总营收的 85.4%。而2020、2021、2022 年分别对应 7.4、10.8、16.4 亿元。

这意味着该公司(不含盐湖提锂大项目)业务“基本仓”业务实现了连续 3 年稳定增长。

以公司最早进入的果汁加工领域为例,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果汁行业产销格局已经形成,行业规模趋于稳定,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区为全球主要的果汁消费国,中国、南美、欧洲为主要的果汁出口区域。

高月静介绍道,蓝晓科技作为果汁质量控制行业主要技术供应商,为下游果汁生产厂商提供脱色、去除棒曲霉素、去除农残、去除重金属、果糖生产等树脂处理工艺。目前全球市占率80%以上。

在核级、电子级超纯水领域,目前核电及电子产业对超纯水纯度要求较高,而树脂吸附法是达到 PPB 和 PPT 级别的必要技术环节。受制于行业技术水平,之前我国在核电、芯片、面板等行业的纯水制备核心材料均为国际厂商垄断。

值得一提的是,蓝晓科技在喷射法均粒技术工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超纯水制备树脂材料实现产业化,打破国际垄断。

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蓝晓科技攻克了行业芯片超纯水及核电树脂的‘卡脖子’技术影响主要有两层。一方面填补了国内企业的技术空白,让中国树脂技术收获了海外认可;另一方面打破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吸附分离材料行业‘低质’‘低价’的传统印象,提升了行业关键环节附加值。”

公告显示,该公司目前已形成量产均粒核级树脂、电子级阴阳树脂、抛光混床等数十个品种,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保障相关产业供应链生产安全。

此外,近期引发市场热议的降糖药GLP-1药物供应链中,蓝晓科技是关键耗材“固相合成载体”的供应商。

蓝晓科技公告显示,2022年以来,该公司固相合成载体产品已签订单总额数亿元,凭借seplife 2-CTC 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

公开资料显示,GLP-1类糖尿病及肥胖症治疗药物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60亿美金,2030年有望增长至约400亿美金,这将给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提供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换言之,GLP-1药物未来或成为蓝晓科技业绩增长的重要突破点之一。

高月静介绍道,整体来看,近三年蓝晓科技战略布局的高质量产能、海外市场、生命科学及金属资源等业务板块均开始对业绩形成正向贡献。2022年,公司实现海外销售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在高端饮用水、金属提取、生物医药、植物提取等领域均显示了较快的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自2020年起,JPMORG CHASE BANK,NASSOCI、UBS AG等外资频频现身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伴随着“基本仓”业务持续增长,蓝晓科技的成长性和长期投资价值受到海内外资金的关注。

展望未来,高月静指出,蓝晓科技围绕技术创新战略坚持长期主义发展,对于不同的业务板块有序规划及发展,同时依托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为公司与行业发展获取更多空间与可能性。

资本市场助力扩产发展

2015年,蓝晓科技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当年,蓝晓科技公开发行股票2000万股,新股募集资金2.97亿元。

上述资金主要用来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并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吸附分离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技术,是实现高效提取、除杂、浓缩和精制的重要分离手段,在下游生产过程中起到分离、纯化的作用。

蓝晓科技董事长高月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IPO成为蓝晓科技发展重要节点。上市后借助于资本市场带来的资金优势与影响力,公司逐渐清晰了发展战略及目标定位,顺利完成多个应用场景拓展。”

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蓝晓科技发展提速,扩产成为公司未来业务突破的重要方式。

2019年6月,蓝晓科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3.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投资于高陵蓝晓新材料产业园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0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深交所发布通知决定扩大融资融券主板标的股票范围。其中蓝晓科技在本次调整后被列入深交所融资融券标的股票。

此次新增的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大部分集中于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股票,进一步扩宽了中小市值股票覆盖面,推动市场资源配置到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而蓝晓科技也切实享受到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红利。

最近一次受到市场关注的是在2023年3月,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5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对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请进行了审核。

会议同意蓝晓科技公司发行不超过5.46亿元可转债,用于新能源金属吸附分离材料生产体系扩建项目、新能源金属吸附分离技术研发中心项目、新能源金属吸附分离技术营销及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高月静表示,公司成长由量变转变为质变,离不开深交所与资本市场的助力。

“公司在战略视野、资金、人才、规范透明、现代治理结构等方面收获进一步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高质量、良性发展之路。同时,公司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良好的成长和业绩回报社会,与股东分享成长红利。”其坦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