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卢陶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娟 北京报道
圆桌对话现场
在全国生态日即将来临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于8月2日举办了“2023年度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
(资料图片)
在圆桌论坛环节,其主题为“践行ESG理念:企业的机遇与挑战”,邀请了来自科技、金融、房地产、饮料包装和新能源行业的嘉宾,为实现企业践行ESG理念建言献策。
多位大咖畅谈行业ESG发展数字科技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ESG的钥匙。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数据官陈京南认为,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模块,企业做了多少贡献,到底减排了多少,都需要各种数字化技术做量化。
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数据官陈京南
以佳华科技集团为例,集团总部有碳账本,每个分支机构也安装了数字碳表,企业直接用电量、公车燃油等方面的碳排量可以计算并汇总到集团综合碳账本。得到碳排放数据后,能更知晓减排动力。
绿色金融是支持ESG和碳中和的活水。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表示,银行对公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但在零售端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还大有可为。从去年开始,银行领域在大面积尝试一种新的可能——碳账户。这个金融产品从银行APP内嵌的玩法,逐渐衍生为支持消费端碳减排的金融基础设施。
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交通领域亦是工作重点。
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表示,目前国内交通领域碳排放量占比约10.4%,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公司在做新能源绿色出行、充电桩布局、用户更好出行过程中也提出了三个绿色化,源头绿色化、场景绿色化和使用绿色化。
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
建筑领域也是我国重点控排八大行业之一。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俊鹏博士提到,房地产行业每年为中国经济贡献26万亿产值和7万亿的行业增加值,是不可或缺的支柱型产业。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俊鹏
黄俊鹏表示,反观最近这几年暴雷的房地产企业,它们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其ESG报告的质量普遍比较差。有些企业的ESG报告,从2019年到2022年只改了年份,其它内容基本没变化。这种只追求规模,忽略ESG绩效的增长方式也是近年来部分房地产企业遭遇滑铁卢的原因之一。
黄俊鹏倡议,希望房地产企业重视ESG,尤其是E(环境)部分的内容。环境部分的技术含量较高,要看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质量(可靠性和可信度);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建筑行业通过技术的手段去降低建筑建造和运营阶段的碳排放。建筑领域的碳排放约为50.8亿吨,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空间,只要涉及到空间服务,都与建筑碳排放相关。如何把空间的碳排放降下来,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手段,也需要自主技术创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食品包装与生活息息相关。报告数据显示,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都来自于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各个环节。
利乐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总监龙朝阳认为,食品包装行业面临食物浪费、气候变化、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挑战。利乐致力于打造世界上最具可持续性的包装,完全由可再生或回收再生材料制成,从而减少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用后完全可以回收并且生产和分销有助于促进碳中和。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将来只有能够提供满足低碳循环经济需求的包装解决方案,才有可能获得更加可持续的业务增长机会。
利乐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总监龙朝阳
聚焦企业ESG机遇与挑战在绿色建筑方面,黄俊鹏指出,7月24日,住建部发布了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作为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一部分,该标准为建筑行业从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到运行维护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了可参照的技术指南。
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建筑碳排放80%以上属于运行期间的间接碳排放,与电网的碳排放因子关系密切。再电气化是目前建筑运行零排放最可行的技术路径。
同时,该标准对建筑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较少。黄俊鹏坦言:“我们不仅要关注碳排放,也需要关注建筑应对极端气候的韧性。”
黄俊鹏指出,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关注零碳和碳排放,因为绿色建筑标准里其实也涵盖了降低碳排放的内容。在气候变化,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如何应对气候风险却往往被忽略。由此,我们正发起编制建筑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标准。
数字科技如何助力ESG进步?陈京南表示,企业做ESG,就是要把自己的碳算清楚。碳其实是碳资产,厘清资产之后,未来就能够有收益。
陈京南指出,我国政策可归纳成两条线,一条线是针对于排放高的控排企业,通过配额来进行管理。另外一方面也鼓励这些企业自身去减排。减排会受到奖励,整个过程中要用到很多数字化和高科技的技术。
把企业的碳排放算清楚,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数字化技术,包括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采集排放信息,比如数字碳表可以自动采集出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源消耗就可以自动算。
第二,通过大数据。公司有海量的数据,通过各种大数据的比对,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质量,本质上避免人为的造假或者误差,同时也服务企业政府“碳达峰”。
利乐公司此次获奖的案例是推动牛奶盒回收链路建立。龙朝阳介绍到:“我们在厦门推动了国内第一个低值可回收的自动分捡中心,尝试解决不容易被市场化解决的回收物,包括奶盒、快递餐盒、外卖袋、纸杯纸碗等等这些品类。我们关心的不只是奶盒怎么回收,而是将目光放远到中国的包装废弃物,尝试思考和摸索不同的回收模式,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更持续的解决方案。”
据悉,厦门分捡中心已运行7个多月,有很多的地方政府都有去参观,也有兴趣拓展到更多的城市。利乐希望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去推动找到一个适合中国的包装废弃物的解决方案,循环经济同样能带动碳减排。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当下ESG领域最火的产业。翟宇博表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销售量超过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在很多城市,新能源车整体渗透率都超过30%。
在公司的ESG实践方面,“我们目标到2028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实现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实现了全年碳减排184.77万吨,较2021年提升106.22%;清洁能源购电量3.93亿千瓦时,占比高达89.52%,这是我们的绿色业绩。”翟宇博表示。
翟宇博指出,只有把ESG与企业业务实践和商业价值结合起来,企业ESG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能链自身的业务场景与ESG高度贴合,今年以来,能链旗下能链智电(NAAS.US)收购了香港太阳能光伏一站式服务商香港光电,切入香港分布式太阳能电站领域;与海博思创成立合资公司——能链海博,携手发力储能业务;日前还取得了深圳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资质等。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真正的“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的有效业务场景,推动ESG生态建立,同时带动整个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ESG发展中。
展望未来:ESG发展需要合作共赢ESG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多为嘉宾表示,希望各行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ESG理念的传播,推动整个社会绿色转型。
展望未来,利乐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总监龙朝阳提出,跨行业合作可以形成合力,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回收体系的建立靠的正是合力。一家企业的影响力毕竟有限,践行ESG最终的目的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转型,只有汇聚众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低碳健康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俊鹏指出,对于房地产公司而言,普通的消费者不一定会为碳买单。媒体要为房地产行业创造一个相对好的舆论环境,鼓励房地产公司去买碳,为低碳、减碳技术的研发做出贡献的同时,帮助企业或项目实现一定时间段的碳中和。同时希望大家辩证地看低碳与健康协同的问题。
平安银行战略发展部董事总经理卢乐书认为,2022年是碳账户的元年,下一步依靠行业力量做起来,最重要的是标准的建立。碳账户未来一定是互联互通的,再下一步就是个人碳资产的有效流动和流通。
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表示,企业的ESG行动,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缩影,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实践。我们希望有更多企业联合起来,以自身业务为基础,去做相关ESG的深耕,这样一方面能够反哺自身业务发展,同时助力企业ESG行稳致远。
此外,科技创新不单有技术领域的创新,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商业模式和商业场景的创新,这种场景创新就能让ESG企业在这里面有很大的亮点,发挥很大的价值。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数据官陈京南也希望让数字化和绿色化双化协同,用高科技引领可持续新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