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SEDB)日前发布预估数据显示,2022年,新加坡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5%,显著低于2021年13.2%的涨幅。主要原因是外部市场需求疲软、全球通货膨胀高企推升企业生产成本以及新订单数下降和生产活动减少等。1月31日,SEDB发布一季度制造业商业展望调查报告显示,仅有6%的制造业从业者认为今年上半年的商业前景将得到改善,低于前一季度的8%。31%的制造业从业者预估商业情况将更加疲软,高于前一季度的28%。SEDB调查报告指出,由于本地制造业面对需求放缓、供应链遇阻和经营成本上升等方面挑战,更多制造业从业者对未来半年业务发展总体悲观者比乐观者多出25%。悲观与乐观两者之间的人数差距比2022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进一步扩大。在制造业各领域中,电子业从业者最为悲观,多达44%的电子业从业者认为行业将面临多项挑战,包括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值下行周期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疲弱等;化学、一般制造与生物医药制造领域的从业者悲观比率分别是5%、25%和27%。交通工程业的前景最被看好,有21%的从业者表示乐观。新加坡采购与物流管理学院(SIPMM)2月2日发布的今年1月份数据显示,新加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微升0.1至49.8,电子业PMI上扬0.2至49.1,虽然制造业连续5个月萎缩的步伐有所放缓,但整体仍处于萎缩状态。SIPMM报告指出,1月份制造业PMI和电子业PMI数据好转,主要是由于新订单、新出口、工厂产出、库存和就业等关键指标的收缩放缓。新订单指数从去年12月份的49.5回升到今年1月份的49.7,逆转了该指数连续5个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份制造业和电子业的萎缩速度放缓,主要受益于中国重新开放经济活动等因素。新加坡经济师预计,制造业疲软状况至少将持续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或面临随时有可能中断的风险;地缘政治冲突未见好转迹象,可能会使供应状况出现恶化;外部需求整体走弱,尤其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前景不明朗。随着政府推出激励政策和措施,情况将逐步趋于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最新世界经济预测数据,将新加坡今年的经济增速下调至1.5%。主要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加坡部分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减速,将对贸易额是GDP三倍多的新加坡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则维持今年经济增长0.5%至2.5%的预测。新加坡经济增速的放缓,虽然短期内对制造业复苏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制造业整体向好态势不会改变。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20%的国家,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新加坡已成为高科技产品制造业国家。在全球高科技产品生产出口国中排名第四。在精密工程制造领域中,生产了全球约60%的微阵列产品和三分之一的热循环仪及质谱仪产品;加工生产的半导体产品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占全球半导体设备产量的20%;生产全球前十大药物(按收益排名)中的4种产品;是全球十大化工中心之一,世界领先的精炼产品出口中心。第二,新加坡创新能力较强。海外媒体2021年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排行榜显示,新加坡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第二。该指数根据七项指标对全球经济体进行评估,包括研发开支、制造能力、高科技上市公司集中度等,其中,新加坡在制造能力方面位列全球第三位,凸显了制造业的发展潜力。第三,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制造业2030愿景”,计划在10年内争取实现50%的增长。具体措施包括:吸引全球最顶尖制造商来新加坡设立公司;协助提高新加坡本地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先进制造业领域等。政府推出的系列举措,旨在吸引全球一流投资者和本地公司投入制造业领域,打造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造业大国和强国地位,夯实新加坡在全球价值链中关键节点的地位。“制造业2030愿景”重点在于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开发“独一无二技术和产品”。新加坡政府将重点通过投资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建设、建立强大的研究生态系统以及支持企业工业4.0转型,推动制造业领域的蓬勃发展。第四,东南亚制造联盟于2022年2月份在新加坡成立。该联盟期待为有意拓展东南亚区域市场的国际企业和新加坡制造企业提供“新加坡+1”战略,搭建工业园区网络,推动全球多样化供应链发展。联盟的成立将有力推动新加坡“制造业2030愿景”的实现。第五,新加坡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全球一流企业的重要制造基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稳定的营商环境以及亲商政策的优势,吸引了许多世界领先的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商、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化工领域等企业落地发展,并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生态系统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与此同时,政府推出“企业腾飞计划”等项目,大力扶持本地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壮大,致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总体来看,新加坡制造业虽然因复杂多变的多种不利因素,暂时出现了产值连续下降的态势,遇到了近期制约复苏或增长的短期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其前景依然可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