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移动阅读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如果这1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大学生移动阅读研究论文相关的文章。
篇1:大学生移动阅读研究论文
大学生移动阅读研究论文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复杂,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移动阅读的特点和现状入手,结合大学生移动阅读的情况,分析移动阅读对于大学生的利弊,针对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探寻如何引导移动阅读在高校的良性发展提出改革发展意见。
(相关资料图)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阅读;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01-204-02
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猛,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娱乐,学习等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3G、4G网络发展日趋成熟现在,移动用户数量已超越桌面互联网用户,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力量。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高校群体是新时期思想最为活跃、最具有时代气息、勇于挑战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群,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好奇,使移动阅读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但是,移动阅读在带来便捷、丰富的咨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目前移动阅读的内容繁多,糟粕不齐,如何筛选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高效地利用移动阅读来帮助生活学习,正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移动阅读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移动阅读是指通过电子设备或移动终端的阅读方式,包括了新闻、图书、报纸、小说、杂志等形式。移动阅读具有实时高效,便捷快速,资讯丰富,随时随地可阅读浏览等特点。移动阅读内容来源广泛,其“资源+服务”的供应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移动阅读近年来呈井喷式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1.国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是移动阅读的基础,近年来,由于IT技术和网络服务器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得以高速发展。另外通讯技术的提升,使得4G网络逐步普及,而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不仅是移动用户的庞大基数,还有数据传送通道的极大加强,让网络服务更加便捷,更加高效。2.网络咨询资源的极大丰富。如今的网络咨询早已不是当初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独占天下的模式,而是各大新闻、书籍、报纸、杂志等大型网站和各专业型咨询网站并存模式,而且开放的互联网还使得各类咨询每天源源不断地涌入,真正让互联网成为了包罗万象的“大仓库”。3.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提升,电子设备呈现进入快节奏的的换代趋势,移动终端如手机、便携式微型电脑等更是日新月异,移动设备在大学生中的覆盖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智能设备的普及率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几率。4.移动阅读内容是数字模式,从原材料的采集到用户的读取,几乎都是在网上完成,不仅缩短了制作时间,还省去了排版、印、物流等环节,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成本,成为了大学生阅读的首选方式。
二、大学生移动阅读现状
根据中国出版研究所发布的《第八次全国阅读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国民包括书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其中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200%增幅最大。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和电子阅读器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及时、自由的阅读方式在学生当中十分盛行,数字化阅读以其先进性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使大学生移动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现状。根据《中国移动阅读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约占移动阅读数量的70%。手机、PAD、PSP等电子设备的巨大覆盖率也让大学生群体成为移动阅读的生力军。社交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近年开始流行,搭建了声音、影像、图片、文字共融的新型媒介,进一步满足了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阅读需求。
从内容和时间上看,大学生使用手机移动阅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阅读时间和频率都不低。根据某高校“移动阅读的行为方式及目的”调查研究分析数据显示,主要阅读内容前两位分别为“时事新闻”(占33.7%)和“生活娱乐信息”占(24.5%),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调查服务”(占17.3%),排第四位的是“图书阅读”(占14.6%),“报刊订阅”排在倒数第二为8.1%,“学术专业信息”仅为1.8%排名最后。大学生移动阅读每次持续的时间低于15分钟的占到33%,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15-30分钟的占到51.8%,每次持续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到15.2%。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使用移动终端阅读一次以上的就占到了62.9%,而每周使用不到一次的只有7.3%。整体来说,移动阅读在时间上呈现碎片化、休闲化、即时化的特征。
数据表明,手机阅读新闻仍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这也符合大学生好奇心强,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热衷关注社会动态热点的特点,而占了24.5%的生活娱乐信息一类,则大多是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空间,这说明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搜索调查服务则大多是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随着百度、360综合搜索、搜狗等搜索引擎的不断完善,上网搜索资料已成为学生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首选途径。特别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深入人心,以及衍生出来的的.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等工具,也彻底“俘获”了大学生。而这些功能全部都可以在手机客户端轻易实现,所以手机上网搜索调查就显得举足轻重了。排第四位的“图书阅读”则绝大部分是各类型的小说,这也是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至于最后两位的“报刊订阅”和“学术专业信息”,本应该是大学生最应该关注的部分,却成了学生“不待见”的部分,问题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三、移动阅读影响分析
移动阅读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会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无比轻松自在;利用不当,则会有让大学生陷入网络泥潭的可能。
一方面,移动阅读可以补充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移动阅读的显著特点就是实时、便捷、丰富、自由。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通讯设备随时随地自由阅读,无论是国家社会大事还是时下最新热点,学生们都可以及时了解,网络信息传播力的巨大优势也体现在这里,而且电子通讯设备还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传达模式,从“有什么才能看什么”到“想看什么就有什么”,这是信息传播着与接受者之间突破性的飞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另外,移动阅读还能带来诸多益处,比如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信息;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亲朋好友;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上网搜索解决办法等。
另一方面,移动阅读也会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过于频繁地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课堂效率,甚至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下去还会造成学生遇事不主动思考,养成依赖的心理。第二,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看小说,不分昼夜,乐此不疲,不仅无益身心健康,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
大学生如何控制移动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如何高效地利用移动阅读的无限资源,更多地享受到移动阅读带来的快乐和益处,成为了许多专业人士和高校教育者极为关注的问题。而高校图书馆则可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上进行探索。
四、结论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发展趋势始终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它的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移动阅读的优势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移动阅读资源的定位、读者兴趣的挖掘和信息的智能推送,提供精细化服务满足读者需求,提升与读者的粘合度,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使移动阅读走上高效化、科学化的深层次发展轨道,反过来不断地完善移动阅读的功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龚花萍.大学生阅读现状调研与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5).
[2]黄志勇.大学生图书馆阅读行为与成就感相关性探讨[J].图书馆,(12).
[3]齐向华,等.大学生图书馆电子服务利用差异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35(7).
篇2: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论文
0引言
移动网络时代不仅具有简单的通讯功能,同时摒弃了以往手机通讯与无线网络的通讯障碍,手机网络以其便捷性的信息供给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频繁使用,特别是社交网络的使用,例如QQ、微博、微信将人们的现实人际交往搬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萎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1.1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是以移动电话为终端,通过公用语言进行交互信息传输而形成的信息网络[1]。移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递灵活快速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通信手段。2G、3G、4G、WIFI的出现是对移动网络功能的日趋完善,适应了人际交往中的任何需要。
1.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
1.2.1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在吴晓云[2]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网络交往拓宽了大学人际交往范围。Peris等人通过对由66名被试组成的聊天室研究,发现网络交往是完全有益的,网络人际关系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3]。陈朝阳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大多采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和衣着装饰来表情达意但由于所处区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信仰等存在的不同,而造成一词多义的窘境[4]。现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主观念极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好冲动,不能良好地适应。而网络背景下,他们通过符号化的语言进行人际传播,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冲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5]。
1.2.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交往中,人与人的间接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弱化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王莉、卢桂桃[6]的研究显示现代网络交往模式契合了大学生交往心理需求,大学生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降低。徐进[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人际互动,这些角色得到巩固完善。而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所需要的群体。同一个体以不同角色在不同地点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然而在多重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角色转换过于频繁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角色发生混乱,甚至人格障碍。
1.3研究目的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但移动网络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自控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扰,本研究叙述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并考察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影响,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和自编问卷队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代大学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研究设计
2.1被试
本研究根据要求,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延安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共抽取四个年级360名同学进行施策,施策过程中被试沿用一套指导语匿名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5%。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主要考察了人际困扰的严重程度,包括28道题,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四个维度,每道题以“是”和“否”来回答,答“是”得1分,“否”得0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高。
3数据分析及结果
3.1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各分数阶段人数百分比,对各阶段所占人数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处于低分阶段的占59.4%,即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对各分数阶段所占人数做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四个区间上人数的分布有显著不同。
3.2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不同手机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与表2。结果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与2-5小时的"学生、5小时以上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p<0.05)。而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与5个小时以上的在人际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3大学生上网对现实交流程度影响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大学生上网交流程度影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和表4。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性交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3.4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各变量上的情况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结论
在人际关系中59.4%的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手机使用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性交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5调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5.1规范合理运用网络
就目前而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比较快,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本身的特点设置一些和他们学习、生活和相关的内容,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5.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而由于网络的时空较大,更便于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帮助、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等。
5.3加强师生联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正性的激励作用,教师做好学生的榜样。
5.4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鼓励大学生发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加合作解决问题,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作者:张莉靖 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燕.手机网络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2]吴晓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及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14(5):62-65.
[3]Peris,R.,Gimeno,M.A.OnlineChatRoomsVirtualSpaceofInteractionforSociallyOrientedPeopl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5).
[4]陈朝阳.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9(4):1019-1012.
[5]黄燕华.因特网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064-065.
[6]王莉,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调试途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2):167-169.
[7]徐进.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J].商业与经济,2012,397:69-70.
篇3: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研究论文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研究论文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推动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有效扩大市场范围,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水平发展较快,APP技术的实现,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广大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对APP视角下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以供专家学者进行参考。
关键词:APP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电子商务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智能手机的使用量,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操作便利,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而APP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实时了解新闻讯息、购物信息等,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使移动电子商务更受人们的欢迎。
一、APP与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的APP就是手机应用软件,指的是第三方应用程序,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和苹果手机上。其中,苹果手机主要是Appstore,而智能手机包括360手机助手、应用商店等。移动电子商务是基于APP而发展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新闻讯息、手机地图、社交游戏、移动购物、视音频软件等多种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APP与移动电子商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APP的覆盖率会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影响。反之,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价值会影响APP的使用率。
二、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业务形式,与传统电子商务存在一定的区别,是当下主流的发展模式,其发展应具备网民、手机、APP三个基本条件,因此,需要对这个三个条件来进行分析,以判断其发展现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我国的网络覆盖规模越来越广,使得网民规模越来越大。同时,网络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其上网门槛比较低,人人都可享有上网权利,使得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近些年来,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较快,其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符合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使得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推动了手机技术的发展,开始向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能满足人们的上网需求,大大增加了手机上网的人数。因此,很多企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大了APP的开发力度,使手机网民们可以自主办理业务,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APP的发展进程,推动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快速发展。
三、探究APP视角下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
(一)手机发展潜力。根据调查数据可知,我国活跃智能手机数量超过了23亿部,与相比,增加了106%。其中,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上网号码为12.47亿,同比增长近60%。由此可知,我国智能手机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对此,可从以下两个因素进行分析。第一,优势因素。传统的手机技术仅具备通话和收发短信的功能,其适用范围有限,难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而智能手机的实现,除了具备基本功能之外,还具备无线通信等功能,网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操作,从而实现网页浏览、收发邮件、网络聊天等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智能手机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要具备视音频下载、股票资讯、天气预报、交通信息、应用程序等多种功能,推动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劣势因素。虽然智能手机的优势性比较强,但仍会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使其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一是,社会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智能手机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青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喜欢追时尚,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中年人的适应能力要差一些,但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使其逐渐转变观点,从而购买智能手机。而老年人接受事物的能力比较差,手机操作水平比较低,很少会选择智能手机。二是,文化因素。智能手机相比于普通手机来说,其科学文化价值更高,操作也比较复杂,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很难熟练操作。因此,对智能手机的购买欲下降。三是,经济因素。由于智能手机的科技价值量高,其价格比普通手机要高出很多,在经济因素的限制下,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不会购买智能手机。因此,准确掌握手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能有效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二)用户发展潜力。虽然现在智能手机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多,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用户属性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用户属性分析可知,男女比例结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消费观念等因素,都会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为了正确区分用户属性,通常可采用线性神经网络来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线性函数表现方式,需要对用户的各项属性信息来制定模型,可根据各个属性单元来规划样本。另外,还需要根据样本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输入数值,以获得最终计算结果,有利于降低误差,使其具备良好的预测能力。根据调查数据可知,从到20,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用户数量从0.6亿涨到了4亿左右,并继续呈直线上升趋势。由此可知,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APP发展潜力。通常情况下,APP的"发展潜力主要指的是APP的覆盖率、使用频率、下载量等多项数据信息,有利于直观了解APP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了进一步调查APP的实际发展情况,笔者以5月移动APP排行为例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调查可知,微信是APP覆盖率和使用次数最高的软件,仅5月份,其活跃人数达到了8.3亿人次,遥遥领先于娱乐类、商务类、工具类等APP软件,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但进一步分析可知,70%的用户对付费类APP比较抵触,更愿意使用一些免费类的软件。同时,与居民生活有关的APP软件,其覆盖率和使用频率都比较高。因此,从这些调查数据可知,APP同样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总体发展不均衡,有明显的层次变化。但也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商机,正确了解用户的消费心理和使用需求,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发展决策,从而不断增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水平有了快速提高,使得智能手机具备更多的功能,为APP应用软件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使得移动电子商务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对此,要求相关人员正确的分析APP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满足网民的实际需求,从而推动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洁.APP视角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科技展望,,27(21):299.
[2]王宁宁.试析APP视角下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研究[J].现代商业,,(24):81-82.
篇4:移动终端交互动画设计研究论文
移动终端交互动画设计研究论文
前言
移动终端的交互式动画将是未来动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综合了多个学习,将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融合,让动画艺术有了互动性和科技型。我国在移动终端交互动画上还没有研究,但是在交互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交互设计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交叉将带来更多的创意与灵感爆发。
一、移动终端与交互设计的概述
(一)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指的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可以在移动网络中使用的小型计算机终端。移动终端打破了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人们对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关注减少了,大部分人通过移动终端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有着便携性、互动性、私密性、跨界性的特点。
(二)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指的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产品。交互设计能够规划事物行为的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行为最有效的方式。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式交互设计主要关系的`内容。
二、移动终端用户界面交互设计准则
移动终端用户界面的交互设计要遵守八个准则。第一,风格力求一致。第二,设计方便操作的快捷键。第三,为用户提供明确的反馈。第四,为用户设计对话提示。第五,提供错误预防和纠错功能。第六,方便用户取消操作。第七,用户应当掌握控制权。第八,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
三、移动终端的交互动画的特点
(一)叙事方式
交互式动画与传统的动画叙事方式不同,导演要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能,拜托线性叙事,让受众能够体验到随机、多直线的发展形势。交互式动画中,导演的叙事要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且把每一个可能提供给受众以供选择。
(二)互动性
交互式动画应当有比较强的互动性,吸引受众进入到交互式动画的体验当中,为参与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情感体验。互动性强的交互式动画应当让参与者乐于参与到互动当中,不同的人参与进来产生的效果也应当是不同,让每一个人都有差异化的体验。
(三)科技性
移动终端的交互式动画融合了许多的技术,包括了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合硬件赢输等,让文字、图像、影像、声音集成在一起。
(四)娱乐性
交互式动画比传统的动画相比更具娱乐性。人们在观看传统动画的时候只能被动接受,而在交互式动画中则可以自己动手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使得交互式动画具有了部分游戏的特质。
四、从情感化需求角度探讨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动画体验性
(一)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指的是参与者在进入到作品中之后所感受到道德情绪和感知,比如喜怒哀乐。观众在接触到动画作品之后就会产生第一反应,产生对于动画作品的印象,在不断的对动画作品进行理解和感受之后,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二)情感化在交互设计中的体现
交互式动画对于人情感体验的影响主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着五个方面来看。也就是说,动画设计中的颜色、音乐、气味和触感是影响用户情感体验的主要方面。目前对用户情感主要的影响方式是视觉。交互式动画作品的色彩、图标等视觉因素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故事化交互设计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
(一)人物用户研究
进行故事化交互设计首先要了解你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用户,对任务角色有一个精准的定位。角色的身份、特点、目标、经历、核心需求等都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之后以这样的角色最为故事的主角,展开情节[4]。
(二)设计场景叙述
场景是故事的背景,一个具有适当复杂度的有特点的场景能够给整体的故事设计增色不少。设计时要想象用户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下来使用产品的,围绕用户的需求来对产品进行设计。
(三)在场景剧本中使用人物角色
把刚才设计好的人物带入到场景剧本当中,设计场景剧本。场景剧本是故事的核心,合理的想象人物被带入到剧本当中可能会产生的变化。剧本的内容是在调查数据分析之后产生的合理结果。在情景剧本中,设计师能够把角色对化境的行为绘制出来,让用户产生代入感。完成故事之后还要进行人物分析、交互原型测试,最终进行产品测试。交互动画设计的机会点诞生在设计师对于场景情节不断的思考当中。结论综上所述,故事化设计的移动终端交互式动画设计研究是未来动画艺术的发展趋势,是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值得我们重视起来。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终端和交互设计的概念,然后总结了移动终端交互设计的准则,阐述了移动终端动画设计的特点,提出了故事化交互设计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
参考文献:
[1]韦晓红.基于远程教学交互理论的微视频设计开发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宋礼青.城市低年级小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4.
[3]关强.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物之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4]郑潇.基于MayaMEL语言的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控制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
篇5:图书馆移动网络服务转向研究论文
图书馆移动网络服务转向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变化和图书馆服务变化,总结了图书馆服务类型的演变过程,按照SWOT态势分析逻辑探讨了移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移动网络;网络环境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并应用的活动总称。自移动互联网进入实体经济后,移动产业呈井喷式发展。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其管理者积极跟随移动时代的来临,开展移动服务。移动图书馆概念发源于国外,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移动图书馆已成为“依托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1]。目前移动图书馆服务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际上,HawkeBernie和JenksFiona对新西兰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展开了追踪,对如何制定移动图书馆的标准展开了研究[2]。Aiguoli(2013)则针对中国重点大学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情况展开调研,评价其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3]。XianjinZha等人则采用实验设计方法,对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4]。在国内,梁欣和过仕明(2013)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5]。魏群义等人(2014)以国家图书馆和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6],对我国移动图书馆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了建议。王利君(2013)和夏前龙等人()分别从LibQUAL+(TM)理论[7]和质量分析理论出发[8],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展开了研究。
一、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服务需求和行为变化
首先,信息需求明确与复杂并存,对及时化、定制化、专业化信息的需求进一步突出。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层次可以基本划分为表达需求、认识需求和潜在需求,用户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得到更为明确的表达。同时,在移动图书馆时代,影响图书馆用户需求的重要因素包括用户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素养、用户的信息获取能力、移动互联网环境因素、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图书馆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更为复杂和多元化。面对海量信息,用户基本上都展现出对信息服务及时化、高效化、定制化、专业化的追求。其次,信息服务观念得到普及,集成化信息服务需求增长。移动网络的普及,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服务方式。以APP应用为代表的服务中介,让从移动端获取“信息服务”的观念逐步被主流接受。基于移动端的信息服务受制于使用者的特殊环境,必须尽量以专题浓缩的"方式进行加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集成展示,用户获取浓缩集成类信息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再次,由单方主导转向双方交互,交互性服务需求增长。传统图书馆服务双方交互较少,基本上由用户自身发现信息需求,转向图书馆求助、图书馆提供信息的基本模式。在数字图书馆兴起的背景下,图书馆开始主动寻求市场营销。移动环境的出现,最大程度地便利了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并且提供了更为简易丰富的个人定制渠道。在移动图书馆出现后,图书馆真正获得了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方式。系统化地推送、预约、反馈,以及与用户个人信息的紧密绑定,使得交互功能愈发突出,用户的交互服务需求也在技术的发展下被激发。第四,由单人分散获取利用转向多租户共享获取利用。传统图书馆环境下,受制于实体资源和地域限制,图书馆用户基本是以个人为单位分散获取利用。进入到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开始面向社会提供图书馆网站和数据库,但此时用户基本上仍然以自行搜寻信息并使用为主。随着移动网络环境的出现,每个用户都被视为是传统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镜像站点,每个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都能通过共享的方式,实现镜众传播,产生指数性质的传播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个人为单位的图书馆服务对象发生聚合,共享利用成为图书馆用户信息利用的主流趋势。
二、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变化
基于文献调研,笔者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路径总结如下:图1图书馆服务基本架构演化图如图1所示,在移动图书馆时代,基本上已经将图书馆所有资源集合到移动终端,并结合移动软件和应用,实现移动服务。基于此,我们可以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总结为信息通报、指南服务、检索类服务、我的图书馆服务、数字资源类服务、互动交流服务、远程教育类这几类。结合图书馆实践,其服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图书馆服务走向市场化,信息服务业务建设策略的重要性凸显。移动图书馆显然改变了图书馆“市场”,原本被时空限制的图书馆资源,在技术赋予信息用户极大选择权的背景下,转向“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无可避免地迈入市场竞争,如何紧随技术发展进行移动图书馆建设,强化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已经成为移动图书馆必须思考的问题。其次,图书馆服务面向用户需求变化,交互性增强。移动网络环境下,大部分的图书馆用户不再关注齐全但复杂的档案仓储式信息查询服务,而转向对及时化、个性化、突破地域限制的信息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交互性增强。
一方面,这意味着图书馆将存在更为丰富的渠道实践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用户的主动选择性增强。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转换了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普世性宗旨在图书馆服务中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基于新网络环境下发展的移动图书馆及其服务方式,进一步将图书馆服务与时间、空间因素剥离开来,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
再次,图书馆服务实现模式更新换代,开发移动图书馆系统的重要性凸显。我们基本可以将移动图书馆的实现模式分为SMS、WAP和APP三种。SMS模式作为最早的实现模式已退居为非必要的辅助手段;WAP网站使用的WML语言功能有限,其用户体验无法与使用Object-C编写的iOS应用、Java编写的Android应用相比;WAP逐渐式微而App大行其道。
除此之外,还包括在日本得到广泛实施的I-Mode、在韩国得到广泛利用的IDB(InternetDatabase)模式以及在理论上得到广泛认可的J2ME(Java2MicroEdition)模式,它们代表了未来移动图书馆实现模式的发展方向。移动图书馆中,海量信息对应的是海量的用户,仅仅依靠传统人工定制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显然不现实,开发移动图书馆系统的重要性凸显。如何对移动端进行设计,自动匹配用户的搜索记录和结果采用情况,成为图书馆在移动环境下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第四,图书馆服务对象扩展,图书馆服务目标用户复杂化。移动图书馆虽然表面看来只是改变了图书馆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但实际上,移动图书馆的出现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撼动。移动图书馆根本性的影响在于其撼动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传统意义下,图书馆通常指涵盖某一个地区、某一特定组织机构或某一特定领域。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则完全突破了这一限制,可以同时为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领域的对象提供服务,并且这种服务同时具有个性化和资源高度集成的特点。
服务对象的变化,一方面,意味着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区、行政等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资源尚未完全匹配人民文化需求的情况下,移动图书馆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和文化资源的惠及程度;另一方面,图书馆用户类型的突破,代表着图书馆需要采取与传统上针对特定读者的完全不同的服务策略,转换思想适应移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不同知识层次信息需求目的,均衡传统目标用户和移动用户,高效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
三、移动图书馆服务存在问题及其建议
首先,存在的服务模式单一、内容简单等问题,需要建设相关的学科服务平台。现有的移动图书馆受制于技术和认识,存在服务模式单一、交互不足、提供的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缺少整合和加工的问题。对于图书馆来说,服务内容建设可以采取用户驱动型内自建模式和花园式livingbooks共享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履行好图书馆通知、检索、咨询、导航、获取信息等基本职责。
其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缺失,需尽快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服务品牌建设。移动图书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服务有着巨大区别,采用传统图书馆基于人、物、实体资源的评价方式显然不再适用,探寻移动图书馆符合自身特色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推动建设混乱行业背景下的行业准入门槛和未来发展指标,从而促使整个移动图书馆服务行业的发展。基于当下环境,移动图书馆可以采取LibQual+理论构建起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衡量移动网络环境和移动用户特征,重点考察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再次,服务数据开放共享问题加重,需要建立统一的移动数据标准和入口。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可以实现数字文化服务的融合。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一站式”获取信息资源和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出现,实际上进一步加重了原本数字图书馆背景下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尤其是当图书馆各自开发独立的移动系统或各自依附于不同的移动服务应用后,为匹配这些系统和应用,必然对其数字资源进行加工,从而带来数据的不适用。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打破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积极合作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从而降低工作量和数据壁垒,真正达到无障碍地移动应用。结合当前的实际政策环境,这一工作任务最好能由国家图书馆或者其它第三方图书馆系统监管组织承担,保证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畅通。
第四,技术引发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建立预警系统。移动网络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在移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行为模式变化,进而使将知识产权流转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移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无论是由用户个人行为引发的私人复制争端,还是由技术引发的临时复制争端,抑或是版权流转主体带来的授权许可陷阱,都使得移动图书馆面临更大的知识产权风险。笔者认为,图书馆要建立针对移动图书馆中涉及知识产权争端问题的预警系统,针对知识产权流转,尽快适应多种授权方式并行的流转体系,避免造成侵权行为。移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流趋势。现在的图书馆仍处于向移动图书馆的过渡过程中,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并没有明确认识,在实践中也存在技术、制度、法律、人性化等方面的问题[12]。未来的移动图书馆将会实现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实现模式的多元化、移动设备的匹配化(包括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操作系统界面的友好化、内容与格式得到分离)以及社会合作的强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实时化和多层次的交互渠道,克服以往图书馆服务参考咨询活动必定受限于空间时间的问题,建立用户与移动图书馆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形成图书馆实体和图书馆行业整体的交互与信任[13]。
参考文献:
[1]胡振华,蔡新.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4):18-20.
[2]Hawke,B.,&Jenks,F.(2005).Onthemove:mobilelibraryservicesinnewzealand.Aplis,18(3).
[3]Li,A.(2013).Mobilelibraryserviceinkeychineseacademiclibraries.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39(3),223-226.
[4]Zha,X.,Zhang,J.,Li,L.,&Yang,H.(2016).Exploringtheadoptionofdigitallibrariesinthemobilecontext:theeffectofpsychologicalfactorsandmobilecontextfactors.InformationDevelopment,32(4).
[5]夏前龙,施国洪,张晓慧.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内涵、结构及其测度[J].图书情报知识,2015,(1):47-55.
[6]江波,覃燕梅.我国移动图书馆五种主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2):59-62+89.
[7]卜增茹,时涛.基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2):207-208.
[8]李菲.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
[9]饶增阳.借力新媒体创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J].山西档案,2014,(4):107-109.
[10]张新勤.新形势下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3,(2):67-69.
篇6: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研究论文
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悄然而至,改善了我们的营销互动。本文介绍了四种移动电子商务的互动营销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互动营销及应用模式设计。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模式;应用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互动营销模式探讨
1.移动二维码
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产品促销往往都是由消费者主导的具有一定理性因素的促销,具有低成本、人性化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二维码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有着操作能力强、信息量大的优势,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移动二维码可以涵盖所有的营销内容,例如想要进一步了解产品信息、图文、视频、抽奖以及优惠券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来进行操作。
2.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包含了知名企业创建的WAP以及普通企业创建的WAP网站,通过建立WAP网站,有效地拉近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企业通过该网站定期向消费者推送有关的信息,企业也可以进一步建立无线局域网供消费者浏览。例如商场通常会提供自己的无线网络,让消费者登陆享受相关的服务,在商场的登录界面有打折的信息和促销活动,利用这种方式进一步吸引消费者,促进消费者购买的欲望。除此之外,商场的无线网络需要消费者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这样有助于商场获取更多的消费者联系方式,便于商场通过短信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3.移动搜索
移动搜索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准确性、互动性的搜索方式,其中包括了语言、SMS以及WAP搜索这些方式,虽然移动搜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用户才做来说,WAP的搜索方式可以支持网页浏览,通过WAP获得的信息质量往往较高。用户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优质体验。语言搜索虽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但是由于技术不够成熟,SMS在搜索上往往会影响到用户的搜索体验效果。总的来说,利用移动搜索可以帮助用户掌握更多的产品信息与有关服务,体现了企业的个性化与智能化服务方式。
4.移动电商
移动互联网为当下的经济个体发展创造了空前广阔的空间。移动互联网在时间、位置上都带来了全景覆盖式的碎片化、个性化的服务,为个体生产力解放提供了生存空间,满足着客户的分散化需求。例如滴滴打车公司,将闲置的车辆、闲置时间充分利用;例如公众号,拓展了无数的内容生产者。从销售领域看,以前是微店、有赞以及微盟,如今到了云集微店,这是根据行业基础而不断变化的成果。
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平台条件下的营销模式探究
无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需要盈利,最本质的问题在于如何从客户手中获取利润,所以关键点在于构建盈利模式。
1.基于社区导购平台的营销
社区导购平台具有聚集用户和购物引导等优势,比较典型的代表有美丽说、蘑菇街。这种影响方式更加看重对内容的编辑以及和用户的互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产品的销售,建立良好的形象,打响品牌的知名度,可以通过移动运营商、移动终端持有者、商业营销信息的宣传等方面,鼓励消费者走进企业的网站。利用消费者对网站的访问情况,进一步将企业的信息内化给销售者,同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中,消费者和企业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掌握更加主动的权利,而企业也可以从消费者的访问记录中,活动价值链中最重要主体信息。通过精选潮流热卖的商品,推荐一些热门的商店,不仅可以分享服饰的`搭配,晒货,也可以直接地挑选、购物。社区导购平台大多都真人导购,有专业打人帮你搭配,推荐潮流商品,可以说,用户体验质量十分高。而这种经营模式的缺点主要是针对小众市场,主要吸收的是愿意花费大量时间而进行购物的女性用户。
2.基于本地生活类平台的营销
围绕地理定位、位置服务进行的本地生活类服务平台有着更广阔的影响空间,例如百度地图、滴滴打车以及美团团购等客户端就是提供诸如此类的服务。网友通过百度地图进行自动定位,在进行了“我在哪儿”的用户界定之后,可以搜索周边的美食、酒店以及最新的优惠与折扣。而企业,则可以在这些APP种植入自己的打着优惠信息,为用户提供下载券,吸引用户到店消费等等,拉近目标人群与消费的关系。本地类生活平台可以有效地拉拢周边用户,缺点是范围有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3.基于电商的网络平台的营销
传统电商通过功能的优化和创新,成功地将客户吸引到了固定的客户端,比较成功和典型的网络平台由淘宝和京东。例如淘宝就利用自身强大的优势,整合聚划算、天猫商城,完善比价、订单查询以及导航等功能,为用户带来更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因为电商平台在PC时代已经拥有了比较完整的购物体系,通过第三方支付可以有效地解决移动购物的安全问题。,买家通过浏览搜索、浏览商品,在线上完成下单付款,卖家通过物流的方式将货物发给消费者,这就是基本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移动运营商在中间起到了媒介作用,在整个价值链上,企业在移动商务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一般情况下不能没有SP的参与。缺点在于消费者缺乏黏性,用户除了购物一般不会在电商网络平台做更多时间的停留,商户缺乏充足的销售渠道。4.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营销因为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密度,所以当某个产品通过社交网络介绍给他人时,往往就代表了这个产品的口碑营销。例如,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交际圈,是一种开放型的营销平台,这是移动电商不能够忽视的销售渠道。商户通过建立公众号,通过促销让客户对公众号进行关注,之后定期给这些客户推动产品的消息和活动,甚至可以完成咨询、客服等功能。电商商户还可以通过用户群和朋友圈对产品进行网络营销。这样的营销方式有着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缺点是准入门槛较低,用户质量高低不齐,长此以往,信誉难以保障。
作者:葛荣光 单位: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马百年.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其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7:191-192.
[2]李娜.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商务营销及应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6,09:51-53.
篇7: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研究论文
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研究论文
一、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主要方式
1优化流程系统
优化流程系统是整个移动网络优化流程的核心部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移动领域处于中坚力量,根据上一个环节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进行很多次,很多不同的措施,比如,对线路的排障,系统修复,系统测试检查,修改数据,提高覆盖率,加强信号等等。通过以上的这些措施手段,可以大幅的预测和提高移动网络优化能力,择优选择合适的优化措施,针对每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做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为优化网络提供有效的保障。这个阶段是个主体上的修改和完善,还有很多小的小问题还有待在优化过程中发现解决,这就需要在下面的调衡系统中进行修复和合理的改善。
2调衡总结系统
调衡总结系统是整个移动网络优化环节的最后步骤,通过前两个系统环节的发现问题,解决大体问题的能力,可以使移动网络的优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整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瑕疵,这个最后的调衡系统可以充分做到弥补前两次的"不足和弊端,修善移动网络。同时调衡系统还要肩负着对上面的系统的评估和检测作用,就判定是否进行LAC分区的环节作出判断,还起到对移动网络的优化设置等等重要举措。综上所述,调衡系统的必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有了最后的调衡总结,才能真正意义的做到三个系统完美结合,完成移动网络优化的进程。
二、优化网络经验办法的探讨
1更换老线路对新线路合理布线
目前就移动网络在本地的应用,所暴露的最大问题还是新路老旧等问题,时常会出现短路,断路,信号不稳定,甚至没有信号的问题,很多环境不好的地方,经常会出现线路维修车出现的身影,由于移动商务时代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老线路已经跟不上新时期下移动更新的速度,目前来说,原有的电线已经被光纤,光缆所取代,相对于老旧的线路,其传播速度快,稳定,耐用等优良的措施是原有的线路所不具备的。综上所述,根据本人的经验和对移动网络的掌握情况下,对高运用网络,高密集,高集中的地区果断的更新更换老线路,是必要的基本举措。
2建造新的移动基站
移动基站的含义为了网路提供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强的信号,以及更广泛的移动网络覆盖率。基于目前,我国地区型差异甚大,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好,有的地方移动网络差等普遍情况,特别是在人口密集集中地地方或者偏僻的地方,如火车道上都会产生移动网络不好,不稳定,没信号等复杂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和个人经验建议在城市的繁华区,和人口高密集的城镇建立新的基站,一方面可以保证通讯讯号的稳定和网络畅通,另一方面可以扩充移动网络的容量,加快网络的速度,大大增加了网络的通讯网络的稳定性和覆盖率。
3加强覆盖率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越来快,大量的高楼大厦,经济中心,商业广场不断地涌现,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趋势,移动网络也同样要相应的做出战略性的更新,如何和怎么覆盖这些快速发展中的城市中心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很多建筑的建造都影响了移动网络的覆盖信号,所以我们要在这里找到突破口解决信号覆盖问题,提高移动网络的覆盖率,加强和创新无线电波的穿透能力,从而解决以上此类问题。
篇8:移动电子商务研究
[摘要] 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结合造就了移动电子商务。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以及相关背景,然后较为详细的讨论了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特点,并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 模式 特点 优势
一、概述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通过可信任的移动终端进行商品买卖和交易服务过程。
狭义的讲是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呼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终端是可以接入无线网络的设备,包括移动电话、无线固定电话、PDA和带有无线MOKEM的笔记本电脑等等。
它包括移动支付、无线CRM、移动股市、移动银行与移动办公等。
它能提供以下服务:PIM(个人信息服务)、银行业务、交易、购物、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娱乐等。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及优势
1.特点
(1)移动接入。
移动接入是移动电子商务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基础。
移动接入是移动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移动网络访问Internet信息和服务的基本手段。
移动网络的覆盖面是广域的,用户随时随地可以方便的进行电子商务交易。
(2)身份鉴别。
SIM卡的卡号是全球惟一的,每一个SIM卡对应一个用户,这使得SIM卡成为移动用户天然的身份识别工具,利用可编程的SIM卡,还可以存储用户的银行账号,CA证书等等用于标识用户身份的有效凭证。
还可以用来实现数字签名、加密算法,公钥认证等电子商务领域必备的安全手段。
有了这些手段和算法,就可以开展比Internet领域更广阔的电子商务应用。
(3)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目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必要的电子支付业务。
移动支付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其中比较典型的分类包括:按照支付的数额可以分为微支付、小额支付、宏支付等,按照交易对象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远程支付、面对面支付、家庭支付等,按照支付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预支付、在线即时支付、离线信用支付等。
(4)信息安全。
移动电子商务与Internet电子商务一样,需要具有4个基本特征(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及交易方的认证与授权)的信息安全。
由于无线传输的特殊性,现有有线网络安全技术不能完全满足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需求。
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所涉及的新技术包括:无线传输层安全(WTLS)、基于WTLS的端到端安全、基于SAT的3DES短信息加密安全、基于SignText的脚本数字签名安全、无线公钥基础设施(WPKI)、KJava安全、BlueTooth/红外传输信息传输安全等等,不一而足。
2.优势
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
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
可以使用智能电话或PDA查找、选择及购买商品和服务。
三、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
移动电子商务不仅提供电子购物环境,还提供一种全新的销售和信息发布渠道。
从信息流向的角度,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分推(Push)业务模式、拉(Pull)业务模式和交互式(Interactive)业务模式三种模式。
推业务模式主要用于公共信息发布,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户只能被动接收,运营商发送什么就只能看什么,应用领域包括时事新闻、天气预报、股票行情、彩票中奖公布、交通路况信息、招聘信息和广告等。
拉业务模式主要用于信息的个人定制接收,用户可以定制自己所喜欢的业务,但缺点是所定制的业务只能是运营商所提供的有限业务,应用领域包括服务账单、电话号码、旅游信息、航班信息、影院节目安排等等,交互模式可用于移动购物、交互游戏、证券交易、在线竞拍、移动付款、移动OICQ、信息点播等。
前两种都属于一种单边模式,灵活性差,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但最大优点就是实现简单,费用较小,而交互式提供了双方互动的业务,可以进一步吸引用户,但势必也会造成系统复杂性提高。
四、移动电子商务前景与展望
1.市场前景
移动电子商务因其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
超过传统电子商务的能力,具有一些无可匹敌的优势。
美国冠群电脑公司移动电子商务产品管理总监谢涛玲认为:“只有移动电子商务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真正解决做生意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信息技术革命,移动电话成为中国电信服务中来势最迅猛、发展最活跃的新秀,移动通信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国已成为世界移动电话第三大国。
所以中国的移动电子商务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2.移动电子商务展望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之所以会迅速发展,原因在于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尤其是不受地点和时间、不受气候和环境限制的移动电子商务。
②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使安装移动电话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③国家的扶植政策。
④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发的自然灾害使我国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比发展有线的电子商务更有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和高原,尤其在人员稀少的地方,架设有线线路和铺设光缆成本高、组网难,形成规模经营更难。
而这些地区经济正在启动,资源有待开发,产品需要外销,因而移动电子商务比较适用。
此外,蜂窝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手机功能和风格的不断多样化、有线电子商务面临的困难都是促进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因。
总之,移动电子商务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再加上我国自身的条件,必将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储节旺郭春侠:移动电子商务研究[J].现代情报,,3(3)
[2]姜志聂志锋:移动电子商务及其关键技术[J].湖北邮电技术,2002,9(3)
[3]刘杰王春萌等:移动电子商务及WPKI技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2,2(2)
篇9:移动电子商务研究
[摘 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持设备用户激增,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领域。
本文就针对移动电子商务特性、服务领域、制约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设备
一、移动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重要商业运作方式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但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互融合,在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触动下,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已显示巨大市场潜力,这便是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是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随时随地存储、传输和交流各种商业信息,开展各种商品交易或服务交易活动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
篇10: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河北大学医学部-级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14人,女生18人。
2.研究方法
访谈前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谈,采用方便立意抽样专题小组讨论法把32名调查对象按年级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访谈,访谈小组成员按分工完成相对应的主持、记录、观察与摄影工作,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调查情况来看,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剩余的同学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锻炼。
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增强体质,部分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减肥健身以及缓解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个别人的目的是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有锻炼的想法,但是毅力不足,易受惰性影响。一部分学生锻炼的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二是,新型娱乐项目如手机、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的体育锻炼。客观因素方面:一是本地区严重的空气污染及气温等因素,降低了学生们锻炼的积极性;二是运动设施的缺乏、场地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锻炼的多样性;三是缺乏体育锻炼方面专业指导的老师,加之有的体育老师责任心不够,课程安排不合理,体育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缺乏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与机会;四是锻炼氛围不浓厚,如有影响力的集体活动较少并且缺乏号召力以及没有一起锻炼的伙伴,影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讨论
个人的体育锻炼易受惰性影响,没有足够的毅力是影响学生锻炼的主要因素,提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有关部门及学校应多加宣传,加强对学生认知上的引导。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场地不足、体育方面师资不够、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等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因素,表明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女生更偏爱慢跑、健美操、羽毛球等相对强度小的锻炼,而男生最常见的体育活动是篮球和足球等比较剧烈的体育锻炼。这可能和女生天性爱美,更注重身体形象有关,而男生则可能是和他们竞争意识强烈,勇于挑战,体能强等身心方面的特点有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更喜欢参加群体性活动或是有伙伴陪同的活动,较少有人愿意单独行动,这与吴泽萍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和活动的氛围有关,多人一起锻炼可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从而起到促进作用。锻炼人数与年级增长呈负相关,与章玮、程小虎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高年级学生体育课取消,专业课密度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所致。体育锻炼目的在年级之间差异很大,低年级学生的主要锻炼目的是因为兴趣爱好,高年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原因可能也是高年级学业压力大,想通过体育锻炼确保健康有关。
四、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高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以下是笔者给高校提出的几条建议:
1.群体带动个人,个人激励群体充分利用学生组织,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和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爱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观。
2.优化本校文体课程的设置劳逸结合,并且结合学生需求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运动课程。同时加大对体育锻炼的指导力度,指派专业教师对不同体育锻炼进行指导,以方便学生安全、顺利的进行体育锻炼。
3.加强学校室内外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增添锻炼设施,对存在问题的设施进行改造和修缮,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满足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
4.完善体育锻炼的奖励制度,做到参与即有奖联合各大高校举办更多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为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篇11: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一、心理安全的涵义
心理安全是一个新概念,广义的心理安全主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或精神上具有比较稳固、能抵御外界力量所带来的心理刺激的防线,有效规避各种心理险情的发生;狭义的心理安全指的是人们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安全情景时所具有的一种内心平稳、不受威胁、不用戒备、不被指责和批评的心理状态,内心有一种安全感。在本文中,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指的是狭义的心理安全,是指大学生能以积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种内外因素、环境、政策的变化,时刻保持内心平稳、不受威胁、不需要戒备、不被攻击、伤害、指责和批评的心理平衡状态,有一种内在的心理安全感。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主要现状
目前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呈现出乐观开朗、精力旺盛、学习欲望强烈、意志力坚强、人际关系和谐及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但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高教体制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大学生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尤其是近几年来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考试作弊、抽烟、酗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大学生犯罪和自杀的比例在不断攀升,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心理障碍问题引起的。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承受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致使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例如:强迫、暴躁、固执、消沉等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他们极易陷入抑郁、焦虑、烦恼、恐惧等心理困境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调,身心遭受严重创伤,以至于自杀、凶杀的惨案屡屡发生。例如,“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中南大学王啸杀人案”、“‘丑歧视’引发四川大学高考状元曾世杰杀人案”、20“西安音乐学院撞人杀人案”等。以上极端案件发生后,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降低了。近10年来有很多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研究报告,国内外相关报道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约为10%~30%,他们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许多调查显示,目前全国30%~40%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的学生比率约为10%~1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理想。事实上,心理安全隐患比外在安全隐患更隐蔽、更难监控,爆发更加突然,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都有可能是一枚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而以上数据和发生的极端案件警示我们,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已经十分突出,将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策略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案件等现实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深思,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不容忽视,高校应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建立“四级联动心理安全保护体系”,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五早”预警工作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成立由“保卫处、学工队伍、各二级学院(系)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机构领导小组,积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汇告制,以及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学生管理部门、学校”为主体应对学生突发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为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高校应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自助与助人能力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每周将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汇报一次,并填写好学生心理问题周报表,要求观察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潜在危机的学生,他们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辅导员及班主任汇报,如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存在精神症状的学生,各二级学院(系)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报告,并注意报告过程中的保密原则。高校建立以“学校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主、以“各二级学院(系)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以“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骨干和班级心理委员”为前哨的“四级联动心理安全保护体系”,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即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确保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重要作用,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疏导,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专业教师做客心理咨询室、“心语”信箱、心理热线电话预约、心理咨询网页学习等个体咨询形式,以学生会和团委社团为载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心理报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按需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固定场地和固定经费,适时开展学生团体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减缓他们内心的压力,释放和转移不良情绪情感,巩固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通过对有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念头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问题。
(三)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
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作为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他们的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频繁的老师,是广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应该具有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心理调节方式,对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因此,高校应十分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培养,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落实专项经费,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交流讨论和专题论坛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有机会经常派送他们参加省市级专业培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习专业理论和教育工作方法。
(四)定期开展心理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学生电子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应对每年入学新生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为他们建立电子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选出有心理障碍问题和自杀倾向的学生,重点关注家境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身体缺陷、失恋、违纪、家庭遭遇突变、受到意外刺激、父母离异等特殊学生群体,并对其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安全隐患排查,排查出存在心理疾病患者或精神疾病患者,对已经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个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活动中时常出现的心理压力问题,要经常和他们谈心,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缓解内心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患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有精神病史的大学生,建立预警对象数据库,及时进行跟踪了解,主动约请他们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安排资深的心理专家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并根据其危机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定期测量辅导。高校应及时疏导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障碍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甚理想,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威胁大学生的心理安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心理能力提高的黄金时期;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家庭、高校和社会共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高校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还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一系列极端事件警示我们:面对新形势,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自身四大主体之间的力量,全方位、全过程地展开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安全校园、幸福家庭和健康自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篇12: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时代以及科技进步促使移动通信方面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从以往2G发展到3G、4G,直到5G的诞生,这样一个质的飞跃也仅仅是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而5G的出现更是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此就5G移动通信技术(英文简称5GMCT)发展趋势进行着手分析,之后对5GMCT关键技术予以探讨,以期为后续GMCT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上的相关依据,更为未来5GMCT优化创新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5GMCT将成为后续十年通信重点发展方向,预计在2016年5GMCT将实现完善通信系统的构建,而就以往通信技术运行规律而言5GMCT将具备高频谱能效及利用率,相较于4G技术无论是在资源有效利用还是在传输效率方面均有着较高的提升。
1初探5GMCT发展趋势
现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对5GMCT予以了较高关注,2014年欧盟更是于第八次通信框架规划中强调了5GMCT重要性,参会成员包含二十个国家之多,其中我国与相应韩国更是就5GMCT制定了项目课题研究方案。当前全世界范围之内针对5GMCT关键技术以及应用需求和相应的发展愿景等研讨较多,旨在达成世界范围内多国发展5GMCT的共识。而5GMCT发展趋势则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五方面:其一是5GMCT发展中对于用户体验更加关注,虽然5GMCT还处于技术变革环节中,但是其交互游戏以及传输时延、吞吐速率均成为了用户衡量5GMCT关键指标[1]。其二是5GMCT发展关注先进系统理念,5GMCT一方面重视点点之间物理层面的良好传输,并将信道编译作为核心经典技术。另一方面也强化多天线以及多用户和相应多点、多小区化的组网有效协作模式,旨在寻求5GMCT性能最优化。其三是5GMCT发展重视室内通信相关业务,5GMCT优化设计最终目标集中在无线覆盖业务以及性能的发展,更加对以往大范围传统化覆盖设计模式予以了转变更新。其四是5GMCT发展中引入高频段大量频谱资源,通过将有线和无线良好结合在一起进而促使光载无线相关组网技术能够实现广泛性普及。其五是5GMCT发展中重视软配置,相关运营商能够依据具体业务流量监控其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资源予以有效调整,进而最终将能源消耗以及运营成本大大降低[2]。
2探析5GMCT关键技术
2.1关键技术之无线传输
5GMCT关键技术首先要从无线传输该种技术上进行探讨,而无线传输中又包含了MIMO以及多载波和全双工三种技术,下面就三种无线传输具体技术予以阐述:其一是MIMO技术。一般来讲越多的天线数量其可靠性以及频谱效率就会明显提升,尤其在是接收以及发射具备较大数量天线状况时MIMO信道就可以线性增长收发天线实际最小值,因而通过利用数量较大天线能够将系统容量予以有效提高,但是现今技术条件的不足实际收发端能够配置的天线则具有较小数量,如在相应的LTE系统中仅仅是搭建四根天线,而LTE-A系统也仅仅是搭建八根天线。在2014年美国提出了多天线化大规模MIMO系统的研究,而所谓MIMO系统则是具备较大数量基站配置,简单来讲就是天线数量可以多达数百根,这些众多数量天线还能够于同一基站上配置,进而形成大规模MIMO。其好处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点好处是大规模的MIMO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较强空间分辨率以及多维度资源有效挖掘率,促使网络中不同用户能够基于大规模MIMO实现同一时频自由通信,而不必增加宽带或者是相应的基站密度来满足大众用户需求。第二点好处是大规模MIMO能够在较窄范围内集中较多波束,进而将波束干扰降到最低。第三点好处是大规模MIMO能够将发射实际功率良好降低,当拥有足够多的天线时更加能够实现检测器以及预编码性能最优,并可以忽略不计相关干扰[3]。其二是多载波技术。该技术早在1970年代就进入研究阶段,直至1985年才开始受到国内以及国外众多通信领域的关注,现今多载波该种技术已经被良好的应用在通信信号以及雷达信号和相应的图像处理等工作中。具体来讲多载波发送端依托于滤波器组进而有效调制多载波,而接收端则对滤波组予以解调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载波带宽度以及不同子载波之间的交叠程度等,灵活对子载波实现干扰控制,而不同子载波进行信道估计以及信道检测单独处理。总的来讲多载波其内在性能由滤波器实际调制功能所决定[4]。其三是全双工技术。所谓全双工指的是能够同频以及同时实现双向有效通信的重要技术。在现今的无线系统中无论是终端侧还是网络侧其在实际接收信号的过程中均对原发射信号产生一定的自干扰,由于当前技术所限因而同频以及同时通信还无法有效实现。全双工该种技术对于频谱实际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尤其是能够将信号处理以及器件方面技术予以发展,由此可见此种技术产生意义重大。而要想真正实现该种技术应用就需要重点关注收发信号两者之间的自干扰状况。随着近些年技术研究不断创新,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此种技术具备可行性,如通过新型研发的"抵消干扰技术来化解自干扰问题,又或者是在接收端放置相应的天线来对发射信号予以提前接收过滤来消除自干扰等等。
2.2关键技术之无线网络
5GMCT关键技术还要从无线网络该种技术上进行探讨,无线网络中又包含了超密集以及自组织两种技术,下面就两种无线传输具体技术予以阐述:其一是超密集技术。在超密集网络中各个网络节点具备较近距离,其频谱效率以及相应的功率效率和系统容量也较高,此外其接入技术也较为灵活。虽然上述内容是超密集技术规划出的美好愿景,但是网络节点实际距离的缩近也会带来其他系统问题的产生,具体来讲,较近距离之间的网络节点具备较小传输损耗,但是也会出现较多干扰源,也就是说其干扰状况会较为严重,而这就需要对网络节点在缩近距离的同时能够促使节点协作,并利用干扰图样和相应的网络拓扑等对网络动态予以监控。此外对于各个网络节点还需要利用复杂庞大回传网络来将节点干扰控制成本降低并提升其技术灵活性提高[5]。其二是自组织技术。所谓自组织主要是包含了自愈合以及自优化和相应的自配置,通过对网络予以障碍排除以及优化维护和相应的部署规划进而将人工干预降到最低。就当前来讲自组织该种技术具备网络发展必备特性,正在逐渐走向商用道路上。具体来讲,5GMCT从其本质上属于多制式协同融合异构网络,站在技术层面上将多个以及多层无线接入共存进而导致实际网络结构呈现出复杂性。而针对该种复杂网络结构就需要进行良好部署以及有效维护,进而将运营成本良好降低并保障网络运行的稳定性以及高效性[6],由此依托于自愈合以及自优化和相应的自配置就成为了5G通信方面的重要技术。
3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时代更新以及通信发展,5GMCT逐渐走向商用发展道路上,其发展目标则集中在对互联网相关业务予以全面发展,并对无线信号赋予稳定安全性以及较广覆盖性能,为广大用户带来极致使用享受。而针对5GMCT方面研究相较于国外研究来讲还处在初始阶段中,相信在今后随着5GMCT广泛应用,对其关键指标以及技术需求和相应使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李章明.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5(4):44-46.
[2]周一青,潘振岗,翟国伟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标准化展望与关键技术研究[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5(4):714-724.
[3]王广增.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分析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5(19):56.
[4]李革.我国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6(1):157-158.
[5]范浩明,范沥丹.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探讨[J].电视工程,2015(4):16-18.
[6]吴强.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82-83.
★ 移动通信4g论文
★ 如何做移动搜索引擎优化 关键词研究
★ 云计算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实践研究论文
★ 如何撰写研究论文
★ 移动Agent技术介绍论文
★ 移动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 大学生论文
★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论文
★ 大学生打暑假工的研究调查论文
★ 大学生课题研究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