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钱瑜
图/受访者供
【资料图】
“粽子叶不是厨余垃圾,不能被粉碎处理,要归入其他垃圾中;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要放入可回收垃圾中”……近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某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正在耐心指导着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助力打通合作区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
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合作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日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以中海名钻、琴海湾等小区作为试点,集中开展多轮分类“倡”响家主题督导活动,选拔优秀督导员走进合作区居民小区。督导员根据居民日常投放生活垃圾习惯,于早晚固定时间开展督导工作,为居民提供更为专业的分类指导,同时提升小区物业督导的专业性和积极性。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督导工作28场次,覆盖居民用户2100人次。
服务居民“零距离”:耐心+恒心,逐个击破一线督导难点
“虽然知道要垃圾分类,但搞不清楚到底怎么分类,有时看哪个桶垃圾少就丢哪个桶。”面对小区居民的“困惑”,督导员王彦波说,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其实“有点懵”。“例如,落叶是厨余垃圾,很多人就以为粽子叶也是厨余垃圾,但其实粽子叶无法进行粉碎处理,应归入其他垃圾。”这种知识层面的“模糊地带”恰恰是阻碍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的“最后一公里”。
来自北方城市的王彦波成为督导员已两年有余,在工作中,他发现,合作区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强,成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很多外来人口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我们就得一遍一遍地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当居民们拎着垃圾来到分类投放站点投放垃圾时,守在桶边的督导员便上前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分类垃圾。王彦波也曾遭遇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工作,但经过不懈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我们。居民们正确垃圾分类后,环境也越来越美了。我们的工作很有成就感!”
传递分类督导“接力棒”:扎根小区,推动投递准确率“稳提升”
除了面向居民开展“一对一”督导服务以外,分类“倡”响家活动还面向小区物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专业辅导。活动承办方珠海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物业人员虽然是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人,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在指导小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方面往往存在“工作短板”。为传递好分类督导的“接力棒”,帮助小区形成垃圾分类督导工作的“有生力量”,活动期间,合作区督导员“手把手”指导小区物业人员或保洁员如何正确分类收集、分类收运。有物业人员和居民称,厨余垃圾分类复杂,“经过督导员一指导,感觉没有那么难了。”也有居民表示,在督导员的帮助下逐步明晰了垃圾分类相关要求。
中海名钻小区环境主管张辉介绍,在分类“倡”响家活动开展前,中海名钻小区每日厨余垃圾量约为18千克-20千克;活动开展后,每日厨余垃圾重量约为22千克-30千克,厨余垃圾量最高可达68千克,“厨余垃圾分出率提升较为明显。”在另一个试点小区-华融琴海湾,活动效果同样立竿见影:厨余垃圾量从每日15千克左右提升至20千克,最高可达43.9千克。本次活动不仅检验了垃圾分类督导成果,还能促使物业工作人员更好参与其中,督导员们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提升物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横琴整体垃圾分类工作水平。有物业工作人员称,通过该活动,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更熟悉了,“更清楚如何劝导居民、如何应付不配合者等,后续督导员撤离后,我们也更有底气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了。”
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却关系着千家万户,也体现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此次分类“倡”响家活动每期持续7天,将推广覆盖合作区更多的居住小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正通过分类“倡”响家等多个活动,持续深入一线基层,美化生活环境,引领着垃圾分类成为社区新时尚。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黄铁安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