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资料图】
本文乃"真哥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战车隆隆,马鸣萧萧,干戈耀日,桴鼓喧天,这样的战争场面,差不多可以作为春秋时代的象征。在轰轰烈烈的争霸浪潮中,春秋霸主们莫不以道义为面具,以武力为手段,恃强凌弱,蚕食鲸吞。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但《左传》记录的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争,所留给后人的绝不仅止于此。
它所蕴含的战争规律、战略战术思想,仍能给现代人以启示。至于它在描述这些战争中显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则更给后世同类文学以滋养。在《左传》所描述的战争中, "秦晋殼之战"可以说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战例之一。
晋文公在城濮胜楚后,就要报复他在流亡中对他无礼的那些国家。郑文公是对晋文公不友好的国君之一,因此文公借口郑亲楚(其实郑文公刚听到晋胜楚的消息就倒向晋,参加了践土之盟)而加以讨伐。
秦和晋那时的关系很好,文公就在公元前630年九月,约穆公一道围攻郑国。在危急中,郑国大夫烛之武半夜里到秦军营中拜见秦穆公,向他讲明灭郑只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的利害关系,以离间秦晋联盟,并答应郑愿作秦在东方的一个往来人员的中转站。秦穆公被烛之武的话所启发,就与郑结盟退兵,并把杞子、逢孙、杨孙留下帮助郑国成守。
鲁信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人想趁机向东拓展,恰好成守郑国的杞子向秦报告:郑人让他掌管北城门的钥匙,若秦悄悄地把军队开来,他打开北门接应,郑国唾手可得。
秦穆公想独得郑国,就同塞叔商议进兵之事,不料遭到反对。塞叔认为"劳师袭远"是个战略错误,军队长途奔袭势必丧失战斗力;军行千里,难免走漏消息,不可能达到偷袭的目的。此时秦穆公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塞叔的意见,任命盂明视、西E术、白乙丙三人为将,带领兵车三百乘去偷袭郑国。
当秦国的大军从北门出发时,蹇叔对出征的将士哭道: "我只能见到你们出去,却见不到你们回来了!"穆公生气地骂道: "你知道什么,老不死的,要是你死得早,你坟边的树已成材了。"当时赛叔的儿子也在出征的队伍中,赛叔又哭着为儿子送行: "你们必定在毅山遭到晋人的袭击,我将在那里收捡你的尸骨。"
这三位年轻的将领并不把蹇叔的话放在心上,秦军一路耀武扬威地向东进发。在经过京都洛邑北门时,战车上的武士脱下头盔,下车步行,表示对周天子的尊敬,但是下车后没走几步就一跃上车。周共王的玄孙王孙满,在城头上见此情景,回头对周襄王说: "秦军轻浮而无礼,必然要失败。"秦军到了滑国,结果就遇到了郑国商人弦高。
郑国在接到弦高的报告后,一方面加紧防守,同时派人去观察杞子等人的动静,见他们已经装束好,正在喂马磨刀,准备打仗,郑人就对他们说: "你们在我国停留这么久,现在我们粮食发生了困难,就请你们自己到山里打些野兽为食吧!"杞子见事已败露,就逃往齐国,逢孙、杨孙逃往宋国。由于弦高的爱国热忱和他的机智,秦军偷袭郑国的计划破产了,他们只好顺路灭掉滑国,回军西去。
此时,晋国正在为晋文公举行国葬,听说秦军向东袭郑灭滑,大军经过其境而不借道,君臣上下非常气愤,决心给秦军一次打击,就联合姜戎在殺山谷中设下埋伏。裹公身穿丧服,亲临战场。鲁傳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四月,秦军在灭滑后到达戳山脚下时,晋和姜戎的联军突然向它发起攻击。秦军毫无防备,结果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位将领全部被擒。
晋裹公之母即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她闻讯后,就命襄公把秦将放回去,让秦穆公自己去处罚他们,以免伤了两国的和气。襄公只好遵命照办了。中军元帅先轸闻讯后,气冲冲地对襄公说: "将士们拼死在战场上,才抓获他们,妇人在家里一句话就放走了,你这不是葬送了胜利果实而帮助敌人吧?看来,晋国灭亡就在眼前了!"
襄公此时也认识到不该放虎归山,立即派阳处父去追赶,当阳处父赶到黄河渡口时,孟明视等三人已船到中流。他忙解下驾车的左马,以襄公的名义送给孟明视,想引诱他们回来。
孟明视知道是计,便在船中向他行礼道: "贵君不以我们的血去涂你们的军鼓,让我们回去请死,就是莫大的恩惠了。若回去被杀,虽死也要在地下感激贵君,若以贵君之惠得免于死,三年后拜谢贵君的厚意。"秦穆公听说三将生还,身穿素服亲到城外迎接。他伤心地自责道: "都是我不听赛叔的忠告,使你们蒙受耻辱。你们无罪,都是我的过错。"于是恢复了三人的职位,以图报复。果然,孟明视等人后来没有辜负秦穆公的信任,三年后领兵伐晋,济河焚舟,报了殺战之仇。
整篇文章虽然是记事,却处处突出人物,以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秦穆公拒不听取蹇叔的忠谏,显示出刚愎自用的性格;但在战败后却能痛切地反躬自责,所以当孟明视等被晋国放归时,竟会"素服郊次,向师哭曰: "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从这种语言和行动中,可以看出秦穆公吃一堑,长一智,既没有迁怒于人,又勇于承担责任。由于秦穆公具有这种不凡的气质,就预示了他在不久的将来,在争霸的斗争中必然取得胜利。这是秦穆公所独有的个性,笔墨不多,形象却很鲜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