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EEC2023)暨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2023中国氢能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与会人士认为,随着绿电及电解槽成本的降低,绿氢会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的主力之一,且下游应用场景广泛。不过,与传统的灰氢、蓝氢相比,当前绿氢在经济性上尚不具备优势,在供应链完整性、技术成熟度、规模化生产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人士指出,绿氢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产业链上各环节携手合作,才能促进产业理性、健康发展。

业内热议绿氢降本难题

绿氢作为零排放且非常灵活的储能方式,成为当前业内热点关注的产业。据了解,绿氢利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通过电解水技术制氢,具有清洁环保、灵活高效以及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此外绿氢具备“零碳排”优势,可作为工业原料和燃料应用于各场景,需求空间巨大。


(相关资料图)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30年中国电解槽累计装机量至少需达100GW,绿氢供给将达20%左右,2060年累计装机量500GW-750GW,绿氢供给超过75%。

“绿氢发展过程中我认为它的最大挑战是成本。”在《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阳光电源副总裁、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超才表示,当前成本过高是绿氢发展面临最大挑战,一是电力成本过高,二是为设备/系统成本,三是设备利用率。其中,影响比重最大的是电力成本。

据彭超才测算,电价在0.616元/kWh的时候,平准化氢气每千克成本大概是39.06元,电价在0.3元/kWh时,每千克成本约21.22元,电价降到0.13元/kWh的时候,成本能降到11.63元,“基本能够实现与目前成本最低的煤制氢平价。”

在苏州希倍优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崔童看来,绿氢价格的下降离不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与电解槽成本的下降。

崔童表示,不管是PEM还是碱性水电解槽,PEM膜电极占总成本70%,隔膜、电极包括催化剂占成本近60%。因此降低贵金属使用以及减少膜材料成本,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预计到2030年,一个电解槽成本有望下降70%。

同样,中信证券分析称,绿氢制备成本下降路径清晰,核心降本方向应在电解槽电堆和系统级别,此外伴随着设备成本高、核心材料国产化不足、储运技术难等行业痛点在技术迭代过程中逐步克服,电解制氢的经济性有望进一步提升,叠加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下降、综合能效提升的因素,未来电解水制氢技术将具备高经济性。

呼吁产业链各环节携手合作

事实上,与传统的灰氢、蓝氢相比,绿氢在供应链完整性、技术成熟度、规模化生产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游制氢技术突破,只是实现氢能经济性的一个环节,而行业的中、下游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绿氢的发展仍需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呼吁产业链携手合作共促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资本运营部总监郭川铭认为,氢能行业发展模式和锂电产业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单纯依靠资金资源,并不能够保证氢能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产业化初期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成本大幅度下降,以满足产业化需求,过于追求商业成功,有可能给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损害。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当前氢能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在于供应链。”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表示,目前氢能上游供应链存在很多制约环节,其规模、品质等综合实力没有适配整个产业链,只有将整个产业链打通,氢能产业才能快速发展。

而如何推动绿氢行业健康发展,在王英歌看来,一是要尽快出台绿氢认定标准,提高绿氢在工业脱碳中的作用和价值,鼓励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二是需将绿氢管理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制定绿氢价格政策,给予绿氢适当补贴激励,同时深化和完善碳交易市场;三是需要有更加明确的绿氢产业发展路径和示范政策推动。

“例如,在具备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优势并有绿氢消纳的地方,建立国家大型绿氢‘领跑者’示范基地,鼓励推广先进的产品技术,打通产业链实现‘制储输用’一体化。”王英歌谈到。

此外,彭超才也表示,当前氢能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但风险与挑战并存,呼吁产业链各环节携手合作,以此实现产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