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近年来,泰山学院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实施校城融合战略,创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将学校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的智力“加速器”和人才“聚宝盆”,牢筑校地共融共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取得较好建设成效,初步彰显了“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的发展特色。
一、主动转型,基于供需对位的双赢探索
学校秉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企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主动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2022年学校专门出台了《泰山学院关于对接校城融合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改革人才、团队、单位的科研评价及考核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导向,引导教职工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型,聚焦新兴领域,抢抓关键节点。在以科研创新对接行业需求、地区升级转型过程中,强调以立足特色入主流、顶天立地上水平、强本拓基转型发展,真正实现校地深度融合发展。近3年,学校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聚集等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面向泰安市13个产业链共组建了117个服务地方团队,在全面发动的基础上,又重点遴选了19个校级服务地方高水平应用团队,成为了区域产业服务升级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学校在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上可谓是“火力全开”,学校主动“落子”重点新兴领域,先后与山东文旅集团、山东云天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内重点新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泰山智慧文旅产业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学院、鲁南制药产业学院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着力构建“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育人平台,破解产教供需错位问题,赋能区域相应产业快速升级。
二、瞄定效能,基于动力加速的评价改革
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全过程管理,注重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主动与地方企业、产业、行业开展合作,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应用型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之上,把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当中。校正瞄准镜,对牢社会服务“效能靶”。专门出台《泰山学院关于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的实施方案》,专题修订《泰山学院岗位聘用第二聘期竞聘上岗办法》,持续破除“五唯”,专门增设社会服务型教授,注重从社会贡献度以及支撑产业人才培养状况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进一步完善了以突出质量、贡献和影响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工服务地方的积极性。用好暖心招,打通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简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在做好科研成果推介的同时,提供好相关咨询服务,做好科研成果转化跟踪服务,及时处理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力求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0年,学校修订出台《泰山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强调规定横向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赋予了科研人员更自主的支配协调权。优化配套比,开启成果转换“强引擎”。专题出台《泰山学院科研项目经费配套管理办法》对横向科研项目按实际到账经费的10%给予配套,结题后给予3%结项配套,以用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支出。同时修订完善《泰山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使用所取得的净收益比例从90%提高至95%,同时以转化金额的20%(最高100万元)给予成果转化人校内配套项目立项,以支持后续技术研发。
三、与企同研,基于技术增值的联合创新
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从“自由孤立式生长”向“定向联合式培育”转变。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与产学研基地的打造,构建“知识共享+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贯通模式,强化科研创新,特别是针对行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中国烟草总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泰开隔离开关有限公司、山东泰山生力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8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千余项,科研经费连年攀升,连续多年科研总经费过亿元,2022年科研总经费达到2.075亿元,师均科研经费在省内兄弟院校名列前茅。在与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的过程中,既破解了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又强化了师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也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022年我校与山东众志电子有限公司、山东精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启了成果转化破冰之旅,并成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校企合作的“农业秸秆生物质全组分的高值化炼制”项目入选科创中国十大“先导技术榜”,成为唯一入选的地方本科高校科研项目,为泰安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