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是一个非常自然、非常传统、非常粗放的工艺。而且是固体发酵、敞开式环境,很多数据很难实现监测,这也就导致很多实验和研究很难得到一致性的数据;也就导致初始设置的实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经常调整,好氧发酵滚筒的研发就是这样。

在好氧发酵滚筒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总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就奠定了第一天规模化发酵滚筒的原型,第二次试验是数据积累的继续、第三次试验是一个验证中试。

无锡滚筒中试

2011年的春天,比往年走的都晚一些。守着一堆的堆肥资料、固废处理资料,看的云山雾罩、两眼迷离、浑身发软、睡意萌萌,每天8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基本有7.5个小时是在睡觉或者即将进入睡觉状态中过去的。当时,我还以为只是“春困”而已!现在想想,肯定是因为天书一样的资料看迷糊了。

到了2011年5月份,公司在白鹭园组织团建,邀请了清华王凯军老师和其他行业内知名大咖对我们进行培训,开阔眼界、了解行业。那天晚上,我是第一次遇到那么多在书本上的人物,还是相当激动的。开完会,我们偷偷来到王老师房间,他非常细致的讲解了好氧发酵的技术进展和研发方向。也正因此,奠定了我们好氧滚筒的研发方向,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设计了第一台长10m的好氧发酵滚筒。

2011年的夏天,比往年走的都晚一些,我和张朝捷开始了无锡卢村污水厂的污泥滚筒好氧发酵技术研发,这也是江苏省住建厅的一个课题,和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的还有清华大学常博士、汪博士的另外一个污泥课题。刘彬毕业后,也加入到这个实验中,当时他刚和网恋网友分手,正处于非常痛苦的阶段,天天吊儿郎当的。没想到,后来我们竟然成了非常亲密的“战友”。

在无锡卢村污水处理厂,我们进行了将近5个月的中试,中试的第一个目标是能出性状非常好的物料。这个目标在我们进行的第1个月就实现了。在完成第一次启动失败以后,我们就收到了第一批非常好的出料:性状疏松、没有臭味、有泥土的清新气息,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污泥堆肥产品吗?我们的目标不就实现了吗?当时我们非常高兴,买了一箱会稽山,喝了一个痛快。

公司的反馈很快,李总指示:要确定基本的参数,能够指导工程化生产,并且做出物料平衡。

在环保技术的从业过程中,有2个对我影响非常深刻的概念,看似很简单,其实很专业,一个是贝斯特徐总说的:传质。一个是中持李总说的:物料平衡。物料平衡贯穿整个滚筒研发和项目实施,也是我们选择好氧发酵滚筒规格型号的核心。

基于此,我们研究了通风量、运行时间、停留时间、曝气时间、有机物降解率、发酵温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几个月的数据汇总起来的时候,当我们反复研究曝气量、运行时间、运行方式等等参数和发酵温度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得出的最残酷的结论是:

环境温度是影响发酵温度的主要原因;

有机物的降解量和物料干化有关:kg水/kgVSS;

也就是说,我们反复认为影响发酵的曝气量、运行方式等等因素,都不如环境温度影响大。现在来看,这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在研发的时候,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半年的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的课题也顺利结题,回北京的路上,王老师还送给我和大左一个人一只咸水鸭。

在几十页的内部总结报告中,我们有很多收获,但是也有了更多的为什么!基于这些为什么,我们又开始了在任丘进行的、长达1年的滚筒中试,这一次,我们重点盯上了辅料。

任丘滚筒中试1

2012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到都早一些,我穿插到蚌埠有阶段性的出差,整个2012年的现场研发,都是刘彬主导。当时,他还没有完全从和网友失恋的泥潭中走出来,时不时还会半夜惊醒,但是对工作还是一丝不苟的。我们每天处理0.25t污泥,每天要称重:污泥量、辅料量、出料量、返料量;每天要化验上面这些数据的含水率、有机质。

非常庆幸我们当时做了这些数据积累,重量+含水率+有机质是形成整个好氧发酵物料平衡的核心。别人家的研发和工程设计,物料平衡是算出来的,只有我们的物料平衡是一桶一桶称出来的,我们也记录了气温和发酵温度的关系,记录了每个测温点不同时间点的温度,这些数据,为我们2013年的第一天工程化好氧发酵滚筒提供了非常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任丘长达1年的中试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参数和数据之外,我们尝试了不同的辅料种类、不同辅料添加量的发酵效果、进料含水率的影响等等;我们重点确定了:

污泥发酵零辅料添加是一个伪命题;(2012年-2015年这个话题很火热)

辅料对污泥处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碳源;

返料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含水率和疏松度,对于确定的污泥量、辅料量的前提下,返料量越大,发酵效果越好、发酵过程越好控制;

接种菌剂没有什么直接效果;

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一台工程化好氧发酵滚筒也设计完成,反应器容积比中试设备增大了300倍,从石家庄调来的300t的吊车才拼接完成。2013年10月份正式投产,往后我们又做了1年的运营。

到明年10月份,这台设备已经妥妥运行10年了。十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

相关资料图

从2011年-2013年,所有的好氧发酵滚筒参数都已经摸索确定,而且得到了相互确认。基础研发的数据对工程化应用非常关键,这些研发的数据现在也在指导我们的工程生产,套用原来的物料平衡公式,我们就能很快确定滚筒的处理能力、运行几天升温、几天出料、出料的含水率和有机质能到多少。

而衡量堆肥效率去除负荷的概念(kgVSS/m³ · d)是2016年第一次提出的,是基于对3年的研发数据、达旗的运行数据总结出来的。这个概念主要意思是:

不通过停留时间来衡量堆肥效率,通过单位容积每天去除的有机物的量来量化,发酵时间越长,去除负荷越低,堆肥效率越低;反应器堆肥的效率要高,槽式堆肥的效率要低,条垛堆肥的效率最低。

任丘滚筒中试2

2018年的春天比往年来的都早一些,因为这一年春天特别热。我们推测,采用滚筒处理鸡粪,能达到更好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有可能实现零辅料添加。所以,2018年春天我们重启放置了5年的中试滚筒,进行鸡粪发酵处理,过程不再陈述,直接结论是:

好氧发酵滚筒处理鸡粪,可以达到更高的容积负荷(kgVSS/m³ · d);

当鸡粪含水率低于70%时,可以不添加辅料;

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结论非常确定。

写在最后

本来是一篇技术汇报,写成了散文,本来要800字结束战斗,结果写了2400字,如果持续发散开来,要写的东西还很多,至少能把任丘这一年的趣事写成一个系列。

三次中试,是三个认知层次,无锡的时候我们总结了有机物去除率和干化关系,任丘的时候我们继续验证了这个关系,并且无形中积累了去除负荷的参数。

那,什么是去除负荷?为什么教科书里没有这个概念?为什么没有堆肥技术拿这个概念去衡量堆肥效率?

请关注下一篇文章《一个衡量堆肥的量化指标:容积负荷》。

我是凯叔,至少在说技术的时候,没有胡说八道。

作者简介:

杨永凯,高级工程师,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先后从事污水IC厌氧反应器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十几年污泥处理工作经验,滚筒动态高温好氧发酵技术的研发、实施和推广工作,担任国家水专项课题“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装备产业化(2013ZX07315-002)”的子课题负责人,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20余项, 微信公众号“凯叔的胡说八道”的创办人兼主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