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深圳证监局及广东证监局披露了对四家券商及相关分析师的处罚公告,涉及研究所业务,处罚措施包括出具警示函措施、采取监管谈话等。
(资料图片)
深圳证监局网站截图
根据观察者网统计,近一个月来,监管已经开出了24张监管处罚,涉及14家券商及25名券商分析师。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年,监管部门合计对58家证券公司合计开出了监管罚单382张,但是直接涉及研报的仅有去年3月安信证券"风水研报"和去年6月上海证券"虚假研报"的处罚,本次一个月内针对研报密集开局监管处罚,代表着证监会对于券商研报质量得高度重视。
对于近期涉及研报罚单的密集公布,某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对观察者网透露:"本次监管密集公布监管处罚源于去年双随机检查后处罚的集中落地。"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券商研报的合规性一贯是监管及公司重视的内容,本次检查也将促使行业进一步规范化。"
大量券商密集领监管处罚,所长、首席分析师均有涉及
今年4月28日,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主办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发布了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双随机"现场检查情况通报,该通报显示,为全面规范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活动,提升业务质量和合规水平,证监会于2022年在全行业开展研报业务"双随机"现场检查专项工作,共覆盖45家证券公司和300篇研报。
证监会通报截图
据整理统计,受到监管措施的25人来自13家券商,分别是:华安证券1人、太平洋证券7人、申港证券1人、野村东方国际1人、民生证券2人、申万宏源1人、山西证券2人、首创证券1人,西南证券2人、粤开证券1人、英大证券1人、招商证券4人、东亚前海1人;受到监管措施的7家券商分别是:太平洋证券、首创证券、中原证券、西南证券、粤开证券、招商证券和东亚前海证券。
券商研报罚单一览(财联社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处罚中不仅出现了从业二十年的分析师,更不乏研究所所长,行业首席分析师等资深人士。
其中深圳证监局就点名了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及其团队发布的《攻守交织、静候破晓--A股2022年2月观点及配置建议》
在昨日公布的监管处罚中,深圳证监局认为,该份研报表述不严谨,对于A股市场走势分析的预测方法、分析逻辑以及所引用的前期研报观点等情况,均未在该份研报中予以充分说明。因此对4名署名分析师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招商证券团队警示函截图
张夏在招商证券担任策略分析师多年,曾获得多家评选机构的"最佳策略分析师"、"金牌分析师"等称号。
而前中信建投社服首席分析师,现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贺燕青也出现在了本次的监管名单中。
东亚前海监管措施截图
根据深圳证监局在6月8日处罚文件中披露,东亚前海证券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内控机制不完善及执行不到位。如未及时更新完善研报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在分析师调研活动管理、服务客户、公开发表言论等方面的内控管理有效性欠缺,对研究所员工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全面、考核留痕不充分等。
二是研报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不足。研报质控合规人员配备不够,审核独立性不强,对研报质量和合规性审核把关不严。
三是研报制作不审慎。个别研报存在内容表述不严谨、未注明信息来源、信息引用有误、底稿不完整等情形。
深圳证监局决定对东亚前海证券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要求其分管研究业务的高管汪芳前往证监局接受监管谈话。
同时,深圳证监局对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负责人贺燕青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认为其对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上述问题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另一则处罚公告则涉及了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的同事郑罡。
郑罡被出具警示函截图
根据证券业协会和WIND数据显示,郑罡拥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历,属于行业资深老人,除了撰写策略报告外,其主要覆盖电力研究板块。
根据监管处罚文件显示,郑罡署名的英大证券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存在两项问题:一是个别研报数据未标注来源;预测公式不审慎,未有效验证。二是撰写的某公司投价报告风险揭示不充分,且存在报告表述不严谨的情形。
根据查询统计,相比招商证券在证券业协会上拥有97名注册分析师,东亚前海证券仅有11名登记分析师,而英大证券更是仅有5人。
英大证券在证券业协会登记分析师仅有5人
有券商分析师对观察者网点评到,一篇深度策略研报的出炉基本都是研究所团队分工协作的成果,中小券商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研报相对容易暴露出各类瑕疵。
野蛮推票时代已过,合规成为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监管部门双随机抽查的300篇研报仅占了市面上研报的极少数。
根据统计,2022年国内82家券商合计4929位分析师发布了199356份研报,人均发布40篇研报,平均每位分析师一周半就要出一篇研报。
在研究报告汗牛充栋的背景下,除了本次专项检查暴露出来的问题,监管部门对于券商研报的合规性问题上,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密集罚单的背后也体现出部分券商在研报严谨度和合规性上存在着提升空间。
在观网财经前期《降薪再次席卷券商》的报道中,提及这些分析师面对200亿不到的派点规模,分蛋糕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而部分分析师为了能够脱颖而出,往往会通过第一时间挖掘资本市场热门标的,抢先出具研报来提升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其中就不乏翻车案例。
2022年1月13日,中信证券对上市公司东方生物发布了一篇名为《美国推出新冠快速检测计划,孕育抗原检测新蓝海,上调公司目标价》的研究报告。
中信证券报告截图
在报告中,中信证券预计美国抗原检测市场需求空间是欧洲的两倍以上,蓝海市场特征明显,并表示东方生物凭借和西门子公司的深度合作,有望持续盈利超出市场预期,并大幅上调了公司目标股价至528元。
对于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东方证券隔日便发布公告回应,表示中信证券报告仅为其研究意见,不代表公司立场,公司也从未对外披露过经营业绩数据,亦从未进行过全年经营业绩预测。
东方生物回应公告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生物股价在中信证券报告发布后第二天创下了284.39元的历史新高后便一路下跌,截止发稿日,东方生物股价创下三年新低,每股报收50.76元。
除了中信证券蹭热度遭上市公司打脸外,另一家券商上海证券也有类似的遭遇。
2022年1月11日,上海证券发布了《安旭生物:原料自主可控,引领POCT检测发展》的研报,不仅表达了对于公司业务前景的看好,并给出了其2021年-2023年的利润预期。
上海证券研报截图
然而就在报告发布的当晚,安旭生物便发布了澄清公告,表示公司未接受过上海证券任何形式的访谈调研活动,也从未向外界提供相关业绩及经营数据,上海证券的研报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
同时,安旭生物还专门强调,上海证券研报中看好的抗原检测业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也不存在独家专属产品,与上海证券研报内相对乐观的描述截然不同,可谓是正面打脸。
安旭生物公告截图
受此事件影响,6月17日,上海证监局专门对上海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邵锐和研报署名分析师黄卓进行了监管谈话。
针对分析师出具研报和发表观点合规性的问题,某知名券商宏观首席分析师对观察者网表示:"其公司内部有一套完备的合规流程,无论是研报的出局还是通过社交媒体对外的表述,均需通过内部合规流程报备。"
而另一家券商人士则向观察者网表示:"随着双随机检查结果的发布,公司近期已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强调了对研报质量的把控。"
针对此次检查发现的部分证券公司研报业务内控薄弱环节、部分证券分析师等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等问题,证监会也重申了四点法规规范要求。
一是加强研报信息来源和留痕管理,打牢高质量研报坚实基础;二是强化研报制作、审核、发布全流程内部控制,着力提升专业质量和合规水平,压实制作环节责任要求,确保研报专业审慎;三是规范公开发表言论和客户服务活动管控,强化舆情风险管理;四是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和内部问责制度,促进行业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