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4月9日上午10:30,温荣对这个时间记忆尤其深刻,这是他第一次在工作群内发出动员通知的时间,而此时距离广州部分区域被划入管控区刚刚过去2个小时。

4月9日下午1:30,包括温荣在内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1名党员志愿者已组成党员突击队,正式入驻管控区内的金麓社区,“迎战”第二场大规模核酸检测。

4月9日下午3:30,为了保障社区内每一位住户下楼完成核酸检测,党员志愿者需要与居委会、居民义工挨个敲开楼里所有的外国住户房门,有时甚至需要用上英文或法文。

完成所有工作后,已进入深夜12:30。

但这群党员志愿者还要开会讨论明天的核酸检测工作。党员志愿者毛箐和社区居委商讨建议,明天增加至3个核酸检测点,分散检测现场人流量,降低居民传染风险。核酸检测场地的布置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才告一段落。

这是疫情管控区内社区志愿者的一天。由社区居委、居民义工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三人小组”,也成为“粤式”基层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疫情大考中撑起广州一个个社区“小单元”的有序运转。

在党员突击队驻扎社区的第六天,金麓社区防控级别由“管控”调整为“防范”。“防控等级调整后,我们会在登峰街道继续执行任务,任务内容会有调整,服从街道和居委会的安排。”温荣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四天完成近1.5万人次核酸检测”

4月15日上午11时许,在广州日渐燥热的天气下,温荣穿着蓝色防护服,戴着密密实实的塑胶手套、口罩和透明面罩,正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如此的检测每次大约持续3-4小时。

在金麓社区内,这样的核酸检测点一共有3个,分布在这个“长条形”社区的上中下游三个位置。

“我们把队员分成3组,每组指定一位组长,分别负责协调一个核酸检测点的现场工作。”温荣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现场志愿者主要负责协助居民扫码、录入信息、引导有序排队,以及与医护人员对接等工作,同时要及时向社区各楼栋负责人告知现场排队情况,引导居民错峰下楼。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在核酸检测现场,党员志愿者们为了照顾老人、小孩以及黄码居民等特殊群体,开通了“特别通道”。

“小朋友可以往这边走,优先做核酸。”引导学生完成核酸检测时,党员志愿者陈晨同步向居民解释,“学生们需要上网课,所以让他们优先做。”

依靠轮椅借力,颤颤巍巍走向核酸检测点的关伯被陈晨扶着走到队伍前头,5分钟就完成核酸检测。“谢谢,谢谢。”回去路上,关伯向两旁志愿者一直道谢。

(党员志愿者搀扶老年居民优先完成核酸检测,郑玮/摄)

“我们第一次参与集中核酸检测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手机小程序里录入了部分老人家的身份证号码,或是拍下了他们的二维码图片。”陈晨透露,为了方便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家每天快速完成核酸检测,志愿者已对核酸检测点附近老年人群体的核酸检测信息进行存档备用,“基本上老人家一到现场,我们就能找出对应的二维码。”

回到小区楼下,关伯还在小区居民义工的帮助下,完成小区内部各住户核酸检测完成情况登记。根据登记表,各小区网格负责人可以清楚统计辖内住户每日核酸检测完成情况,并上报居委会统筹,对未做核酸的住户进行点对点提醒。

“管控第一天我们都缺乏相关经验,核酸检测从当天下午4点一直持续到深夜接近12点。但后来我们开始对观察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逐步优化,包括增设2个核酸检测点等,既降低集聚传染风险,优化现场秩序,也为居民提供便利。”毛箐说,随着社区服务更精细、管理更科学,也相应减轻志愿者和居委会部分工作压力。

据初步估算,从被划入管控区起的四天内,在社区居委、居民义工和党员志愿者协助下,金麓社区已完成近1.5万人次核酸检测。

(党员志愿者通过快速通道引导广州慧灵学校学生优先完成核酸检测,社区居民供图)

“一天打了800多个电话,手机停机了”

“请问你现在还住在金麓社区吗?”“做了核酸吗?”“请下来做核酸。”……

党员志愿者黄夕每天都要负责对照住户名单逐个拨打电话确认核酸检测完成情况,为了不漏一人,电话通常需要持续拨打2-3个小时。

“有些居民已经退租搬走了,有些是刚租住到这里,有些可能不了解核酸检测情况,或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做了检测但社区没有登记的,需要逐个打电话核对。”拿着一叠共计40张联络名单,黄夕表示,“有时需要一一电话核实超过800户住户的情况。”

“打完电话,今天手机号码被认定为高频呼叫电话,直接被停机了。”黄夕无奈地说。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志愿者手机停机似乎已是“普遍现象”。前两天,在给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上门核酸检测时,金麓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蒋丽华也曾遭遇一次“话费危机”。

“电话怎么打不通?”4月9日晚,蒋丽华正忙着电话联系进行上门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你打一下试试?是我的手机欠费了吗?”“我今天上午也停机了,还是朋友充的话费。”蒋丽华的同事回复她,“这两天联系电话太多,手机话费告急。”

从居委会到核酸检测点,200米的下坡路还没走完,手握两部手机的蒋丽华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个小小的“话费危机”,“你们在哪,我现在下来了。”举着重新连上线的手机,蒋丽华马上又进入了忙碌状态。

(在上门核酸检测和发放爱心物资途中,蒋丽华(左三)与社区居民沟通,郑玮/摄)

除区域分布呈长条状外,金麓社区另一个特征是“国际化”,社区内还居住着300多户外国住户。当电话通知也无法送达时,党员志愿者、社区居委以及居民义工将组成临时“三人小组”,进行上门通知。

“部分外国住户可以用中文沟通,但还有部分住户需要用英语甚至法语沟通。”黄夕直言,即使是临时组合,“三人小组”也分工明确,其中居委负责带路并介绍住户基本情况,社工负责外语交流,党员志愿者则负责解释政策背景,劝导住户主动参与集中核酸检测。

“参与外国住户通知工作的居民义工语言能力比较强,精通中英法三种语言,可以和住户顺畅交流。社区居委对社区基本情况比较了解,也比较了解这些住户家庭情况,会配合做政策解释和宣传。我们则是从市政府办公厅派遣到社区一线的,对相关防疫政策比较熟悉,主要负责政策解读,减轻住户对防疫工作的疑虑。”黄夕说。

由社区居委、居民义工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三人小组”,也成为“粤式”基层治理的缩影。依托党组织引领、居民自治协同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构成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广州经验”。

据悉,近年来广州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已将全市社区划分成约2万个基础网格,按照“一网格一支部”“一楼栋一党员”原则,将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双网融合”。同时,在网格化管理基础上,打造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协调委员会等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在健全社会组织网方面,通过培育发展、孵化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截至2021年底,广州全市社区社会组织达25205个。其中每个城市社区拥有10个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农村社区拥有5个社区社会组织,为基层良性自治提供重要基础。

“到抗疫一线去”

“周六(4月9日)早上发起动员通知,下午我们就进入社区开始协助核酸检测。”晚上21:15,坐在堆放着纸箱杂物、略显老旧的社区酒店会议室内,当天志愿工作终于告一段落的温荣告诉记者,此次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共派驻21位党员志愿者组成党员突击队进入金麓社区,“前一天(4月8日),办公厅已经派出47名党员干部下沉到白云区封控管控一线。”

记者了解到,这21位紧急召集的党员志愿者都不是金麓社区住户,驻扎社区期间,全员住宿在社区内部一间有些年头的连锁酒店内,三餐则由居委会统一订购的外卖盒饭解决。从进入管控区起,21位志愿者已经接近一周没有回家。

会议室内明晃晃的白炽灯衬着室外夜色愈加浓重。

但工作了一天的志愿者们并未显疲态,反而兴致勃勃地讨论起第二天的工作方案,“这个办法很好,可以在各小区推广一下。基础信息登记得越细,核酸检测秩序就能更有序。”“对,可以通知各小区网格负责人和志愿者,在居民进出做核酸时,主动登记各户核酸检测完成情况。””签字或打勾都可以,以小区为单位,方便统筹整体信息。”……

第二天一早,熟悉的“街坊们下楼做核酸检测啦”大喇叭声响起时,记者就在所住楼栋居民微信群里看到小区网格负责人分发的“居民核酸逐户登记”通知,“请大家按时出门做核酸。完成核酸检测的住户,回小区时请在门卫处找志愿者登记完成情况。”

居民、义工、居委会、网格负责人、党员志愿者……疫情下,分工明确的全民抗疫为增强社区韧性注入稳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无论是从居民身上也好,还是义工、党员志愿者,或是街道办和社区居委身上,我们都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毛箐感慨道,“很忙,但大家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在发力。”

“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温荣说,“我们平时大部分时间在机关工作,这次真的深入一线,了解社区治理实践情况,对基层运转模式也更加熟悉。”本轮疫情趋向平稳后,这21位来自市政府办公厅各业务处室的党员志愿者,也将带着基层治理经验,重返岗位。

在党员突击队驻扎社区的第六天,金麓社区防控级别由“管控”调整为“防范”。“防控等级调整后,志愿工作有何变化?”“我们会在登峰街道继续执行任务,任务内容会有调整,服从街道和居委会的安排。”温荣告诉记者。

伴随着大喇叭中不断重复的“解封”喜讯,金麓社区居民楼下又传来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

(文中志愿者及居民姓名均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