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 资讯通研究员赵阳 综合报道
继2月1日充电桩板块收涨后,今日(2月2日),充电桩板块持续上涨。通合科技、安科瑞、朗新科技、远东股份、星云股份等多股上涨。
消息面上,据新华社,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会长德梅奥近日表示,欧洲联盟成员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进度“远远不够”,欧洲若要支持汽车产业向电动车转型,或仅仅是为日益增加的上路电动车提供服务,需要每周新增1.4万个充电桩,而现阶段每周安装的充电桩只有2000个。
【资料图】
机构认为,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充电桩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配套基础设备,受政策端和需求端双重因素驱动,未来有望进入加速建设期,远期市场空间超千亿元。
欧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步提升,但公共车桩比例较高,建设需求迫切电动化趋势持续推进。欧洲2022年前三季度电动车销量达164.3万辆,同比增加7.2%。考虑到2022年欧洲市场电动化趋势持续推进,中信证券预计欧洲市场2022-2023年电动车销量分别实现209/243万辆,同比+10%/+16%,2022年整体景气度受到地缘政治影响明显。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欧洲充电桩增速明显滞后,公共车桩比较高。2020/2021年欧洲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别为 246/437万辆,同比+77.3%/+48.0%;根据EA数据,欧洲 2020/2021年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27/36万台,同比+29.2%/+29.9%,增速明显低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速。据此测算欧洲2020/2021 年公共车桩比分别为9.0/12.3,处于较高水平。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政策环境边际向好,欧美充电桩建设进入加速期近年来,欧美地区对充电桩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尤其是2022年来,欧美地区对充电桩企业投资补贴金额以及税收优惠等逐渐提升。政策刺激下,预计未来几年,欧美地区充电桩将迎来加速建设期。
(图片来源:国信证券)
欧美充电桩市场规模测算,2030年或超过千亿市场空间国信证券测算,假设私人充电桩单价为3000元人民币,公共慢充桩单价为5000元人民币,公共快充桩单价为3万人民币。
2025年,欧美整体充电桩市场空间合计约731.2亿元,分别来自私人充电桩市场空间约(3000元*1844万个)553.2亿元人民币,公共慢充桩市场空间约(5000 元*164万个)82亿元人民币,公共快充桩市场空间约(3万*32万个)96亿元人民币。
2030年,欧美整体充电桩市场空间约2515.1亿元,分别来自私人充电桩空间约(3000元*4971.1万个)1491.3亿元人民币,公共慢充桩市场空间约(5000元*343万个)171.5亿元人民币,公共快充桩市场空间约(3万*284.1万个)852.3亿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国信证券)
投资建议国信证券认为,当前欧美新能源基建发展晚于国内,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产品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内市场。新能源充电桩业务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外需求放量。
中信证券认为,行业迎来积极变化,高压快充车型加速投放引领快充趋势,直流快充桩逐渐替代交流慢充桩提升单桩ASP,单桩利用效率提升带来运营端盈利提升,中国企业出海布局加速,有望给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建议把握两条投资逻辑:
设备制造:充电桩迎来加速建设期,中、欧、美市场未来放量确定性强,直流快充提升充电桩ASP+国内企业加速海外认证,充电桩制造企业有望率先迎来盈利爆发。
运营及“设备+运营”一体化:运营端企业竞争格局集中且清晰,商业模式逐渐成熟,长期有望受益于单桩利用效率提升带来的盈利提升,看好充电桩运营企业以及“设备+运营”一体化企业。
机构推荐个股道通科技(688208.SH):汽车后市场智能综合诊断龙头,全面进军新能源充电市场。
公司新能源充电桩产品包括交流桩、直流桩、超充桩等,通过有效结合公司在智能诊断技术优势,使得充电桩一次性成功率达到99%,兼容市场上超过99.5%的车型,同时具备动力电池状态实时监控、防止汽车电热失控风险等智能功能。截止2022年底,公司不同型号的直流桩和交流桩产品均通过欧标和美标认证,主要拓展市场为欧美区域。
盛弘股份(300693.SZ):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厂商,发力欧美新能源充电桩市场。
公司业务主要聚焦于电能质量、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微网、电池化成与检测、工业电源五大板块,提供从新品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销售网络覆盖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洲。2022年,公司进一步拓宽欧美充电桩市场,与英国石油(BP)达成合作,成为首批进入英国石油中国供应商名单的充电桩厂家。
易事特(300376.SZ):传统UPS厂商,全球渠道拓展充电桩业务。
海外市场是公司2022年充电桩业务重点突破的方向,已经进行相关认证的获取并在当地搭建直销网点,重点服务当地大型电力公司及安装服务公司促进公司产品的销售,目前已经有意大利、埃及、加拿大的客商订单落地实施。
(报告来源:中信证券、国信证券、东吴证券等)
(本文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刊载内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代表平台观点,请投资人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