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1月物价数据。


(相关资料图)

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重回“2时代”,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受春节效应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有所上涨,1月份CPI环比也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8%。

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8%,连续5个月维持负增长。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煤炭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工业品价格整体继续下降。1月份PPI和CPI之间的剪刀差也由上月的-2.5%变为-2.9%。

受访专家表示,春节因素导致蔬菜和水果价格季节性上涨,但供给增加致猪肉对CPI同比的贡献减弱,非食品类价格有所恢复但幅度有限,未来服务业需求恢复的节奏和斜率将成为影响CPI上行的关键因素。而1月PPI表现则低于市场预期,能源燃料相关行业的价格拉动作用开始减弱,但中下游行业价格增速多数回落,表明国内需求恢复依然偏弱。未来仍需要在扩大内需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同时继续实施保供稳价政策措施,稳定供给、改善结构,促进经济稳步恢复平衡。

鲜菜、鲜果价格推升CPI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2.1%,已连续3个月保持上涨,环比表现也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8%。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加之传统春节零售消费旺季影响,1月食品烟酒、鲜果蔬菜等商品,交通出行、文旅等服务需求明显增加,相应的商品、服务价格同比、环比均有所走高。

具体来看,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2.0%,影响CPI上涨约0.57个百分点,呈现“菜涨肉跌”的分化局面。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9.6%,影响CPI上涨约0.4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9.2%,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5.5%,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而畜肉类价格则是下降5.3%,影响CPI下降约0.1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0.8%,影响CPI下降约0.18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2.1%,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受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影响,鲜菜、鲜菌、鲜果、薯类和水产品价格涨幅比上月均有扩大,而生猪供给持续增加,使得猪肉价格下降,降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也显示,1月平均批发猪肉价格环比下跌19%,同比涨幅从22%回落至7.5%。28种重点蔬菜平均批发价环比上涨21%,鲜菜价格继续大幅反弹。

“这两年猪价的涨跌幅度要大于生产增减幅度,而养殖户二次育肥、盲目压栏的非理性操作则导致去年下半年猪价涨跌幅度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供应上看,去年下半年全国新生仔猪同比持平,这些仔猪将在6个月后出栏,因此预计今年上半年肥猪出栏与去年相当。从需求上看,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也会有所增长,今年上半年需求将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存在盲目压栏的情况,今年上半年猪价或将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4.61元/公斤),养殖亏损程度也会比去年更轻。

对于菜价上涨,周茂华认为,主要是因为季节性因素使得供需缺口扩大,后续随着气温回升,物流运输保持畅顺,蔬菜市场供应充足,蔬菜价格波动也会基本处于正常区间。

在非食品中,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出行和文娱消费需求大幅增加,飞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电影及演出票、旅游价格分别上涨20.3%、13.0%、10.7%和9.3%;受节前务工人员返乡及服务需求增加影响,家政服务、宠物服务、车辆修理与保养、美发等价格均有上涨,涨幅在3.8%-5.6%之间。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中金宏观研报表示,2011年以来看,春节偏早的年份1月旅游和服务CPI环比偏高,今年春节假期偏早,而2022年春节偏晚,春节错位也对服务价格形成同比提振。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1月份2.1%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周茂华表示,目前核心物价继续处于1时代,商品、服务销售和房地产元气尚未恢复,预计今年CPI同比前低后高,整体温和可控。未来宏观政策仍需要在内需恢复给予支持,继续保持偏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继续实施保供稳价的系列措施,通过稳定供给、改善结构,促进经济稳步恢复平衡。

中下游需求不足拉大PPI降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PPI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

董莉娟分析,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下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5.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环比下降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1.3%。同时,煤炭保供持续发力,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0.5%。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原油产业链对PPI的拉动作用减弱是由于高基数效应所导致,而中下游需求偏弱才是PPI降幅扩大主因,农副食品、通信电子、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中下游行业PPI价格同比和环比增速均较上月回落,说明国内需求恢复依然偏慢,下游商品提价仍面临困难。

不过,钢材市场近期出现向好预期,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5%,涨幅扩大1.1个百分点。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受原料成本相对坚挺以及国家稳增长政策加力的共同带动下,市场信心和预期提振带动国内钢材市场呈现震荡上涨的行情。据兰格钢铁网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兰格钢铁全国钢材综合价格为4502元/吨,较上月末上涨143元/吨,环比涨幅为3.3%,同比下跌11.7%。在强预期的引领下、低供给的支撑下以及淡季需求不足的制约下,2023年2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将呈现高位震荡走势。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1月份0.8%的PPI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

周茂华表示,目前国内需求回暖,基建建筑维持较高景气度,房地产企稳回暖,有望带动PPI同比改善。但全球需求放缓,海外金融环境继续偏紧,又对大宗商品价格前景构成一定限制,结合去年基数继续偏高的影响,预计1季度PPI同比将继续收缩。目前国内仍需对通胀保持谨慎,国内需求回暖、能源以及原材料价格的高位运行都可能成为潜在通胀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PPI和CPI之间的负向剪刀差有所扩大,由上月的-2.5%变为-2.9%。

“PPI和CPI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企业盈利空间的变化。PPI和CPI剪刀差的扩大,通常意味着企业利润和经济动能的持续修复。但本轮PPI和CPI剪刀差扩大,主要是由上游原材料涨价驱动的,结构性特征显著,不是全面性涨价。”伍超明分析,在国内需求恢复偏弱的情况下,中下游行业转移成本能力依然较弱,导致上游原材料上涨对中下游利润的挤占作用较强,进而压制中下游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不利于国内经济动能的恢复。预计短期内PPI降幅将继续扩大,加上服务业修复或推升CPI,未来两者剪刀差或将继续扩大,对工业企业利润的支撑或将继续减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