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天津报道

2月16日,天津银保监局举行2023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天津市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天津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普惠金融处处长刘书钢、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处处长朱志刚、自贸区监管处处长潘印安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相关资料图)

朱志刚介绍,2022年,天津市银行业保险业经受住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疫情的考验,行业整体运行平稳,主要经营指标实现稳健增长,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整体风险持续收敛。

据悉,2022年内,天津市银行业运行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资产负债保持适度增长,增速稳步加快;二是各项存款增势良好,增速达到近年来较高水平;三是各项贷款稳健增长,新增贷款积极支持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进展,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同时,天津市保险业实现平稳发展,呈现风险保障能力提升等特点。

此外,发布会上,刘书钢回答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关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问题。刘书钢表示,该局聚焦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打造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123”工程,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聚集,服务天津经济发展塑造新优势、打造新动能。截至2022年末,该局辖内“专精特新”企业各项贷款余额352亿元,较年初增加176亿元,较上年翻一番。

银行业总资产同比增长6.30%

发布会上,朱志刚介绍了2022年天津市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据悉,截至2022年末,天津市银行业总资产6.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585.27亿元,同比增长6.30%。总负债5.7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304.88亿元,同比增长6.11%。保险业总资产2140亿元,较年初增加192亿元,同比增长9.88%。

朱志刚表示,2022年内,天津市银行业运行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资产负债保持适度增长,增速稳步加快。2022年天津市银行业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谋划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经营类指标实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此外,随着天津市银行业风险化解的持续推进和生息资产增加,资产及负债增速分别快于上年1.34个百分点、1.41个百分点,银行业流动性整体保持充裕。

二是各项存款增势良好,增速达到近年来较高水平。截至2022年末,天津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3.9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926.86亿元,同比增长10.95%,为近五年增速最快。

三是各项贷款稳健增长,新增贷款积极支持天津市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末,天津市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4.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62.14亿元,同比增长3.21%,积极支持天津市制造业立市、重点项目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保障天津市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进展,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增强。2022年,天津银保监局指导全市银行业积极化解存量风险,严控重点领域增量风险,积极推广预期信用损失测算,及时补提、增提拨备。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1074.12亿元,其中处置不良贷款879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1.67%,同比改善0.95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191.61%,较年初增加45.9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提升。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局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和印发金融支持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措施,做好金融支持居民首套等刚需购房需求和保交楼相关工作。”朱志刚补充道。

在保险业运行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天津市“惠民保”市场反响良好。2022年,天津银保监局会同市医保局、市金融局等部门大力推动的“天津惠民保”,3个月时间内已承保163万人,为天津市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政策性大额医疗保障。

“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翻一番

2022年内,在多项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天津市稳增长任务艰巨。天津银保监局开展了“微光成炬”助企纾困稳大盘专项行动。刘书钢介绍,在组织开展专项行动过程中,该局注重前端政策引领、过程中加强督导检查、政策实施后加强评估问效,三个方向用力,确保惠民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刘书钢称,近一年来“微光成炬”专项行动的持续深入,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金融助企纾困、稳经济大盘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信贷投放持续增长,产融对接提质增效,金融资源加速流向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

“在这里,我简单列举几组数据。2022年末,在津银行机构的,"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352亿元,较年初增长176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23亿元,较年初增长28%;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348亿元,较年初增加55亿元;全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14301户。”刘书钢介绍道。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刘书钢在答21记者提问时,介绍了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

刘书钢表示,天津银保监局聚焦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围绕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打造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123”工程,引导金融资源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聚集,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推动金融资源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具体来看,“123”工程中1即建立“一套机制”。该局依托天津市“专精特新”企业共享清单,梳理形成“政策-产品-宣传-对接”全流程专项金融服务机制。特别是,该局鼓励创新专属特色产品。深入开展金融需求端和供给端调研,摸清金融需求现状和难点堵点,系统梳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现有各类“专精特新”企业适用及专属金融产品,鼓励针对企业需求及行业发展特点量体裁衣,探索创新信贷产品和保险服务模式。

“123”工程中2即强化“双轴支撑”,该局围绕行业主管部门重点扶持政策导向,将“配套政策”“专属产品”作为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两大支撑。“123”工程中3即用好“三个平台”,该局坚持金融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双向推介、深度对接,充分运用“宣传推介”“融资对接”“交流共享”三个平台。

据了解,截至2022年末,天津银保监局辖内机构已对1275家“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服务,辖内“专精特新”企业各项贷款余额352亿元,较年初增加176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转贷款创新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天津也提出了“制造业立市”的战略布局。据了解,截至2022年末,天津银保监局辖内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620.89亿元,同比增长25.24%。12条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970亿元,同比增长42%。

潘印安介绍,2022年,该局深入落实银保监会关于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围绕“十四五”期间制造业信贷的投放目标和重点支持领域,制定量化、全面、具体、有效的措施。

“定期对银行机构制造业和重点产业链贷款的规模、占比、增速等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不足的机构,通过函询、谈话提醒等方式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强化督导力度,要求提高审批效率和贷款额度,充分满足制造业信贷需求。”潘印安称。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天津银保监局联合天津市工信局、金融局在全国率先开展转贷款支持重点产业链创新试点工作。选取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进出口银行天津分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和天津银行、渤海银行天津分行、天津农商银行和滨海农商银行四家转贷行作为6家试点银行,使用低成本政策性资金定向支持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名单和相关上下游的普惠型小微企业,同时以点带面靶向提升对重点产业链的整体信贷投放比重和金融服务质效。潘印安表示,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政策性银行使用转贷款资金批量支持转贷行的规模扩大、利率降低。6家试点行累计签订定向支持重点产业链协议4份,金额5亿元,累计完成转贷款支持重点产业链资金投放2.6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将定向支持重点产业链的资金成本降至2%。

二是重点产业链整体信贷规模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末,6家试点行支持12条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357亿元,比2022年三季度末增长26亿元。

三是督促银行形成若干全国或区域首创性创新服务模式。如: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与滨海农商银行签订针对重点产业链企业差别化优惠定价30个BP的转贷款合同;进出口银行天津分行构建“信贷+贸金”一体化金融服务;天津农商银行设立24家产业链示范支行,针对各产业链示范行单设赛道,匹配专项绩效与营销费用,激励示范行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渤海银行天津分行形成投放一批、审查一批、储备一批的阶梯状营销推进模式。

另外,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潘印安表示,截至2022年末,支持非首都功能疏解贷款余额442.13亿元,同比增长41.17%。各银行机构运用银团贷款、PPP、融资租赁加保理等多种方式为交通领域建设提供贷款余额2859.38亿元,同比增长15.4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