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报道
“我们一生中每时每刻都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远远超出了自己狭隘的生活小圈子,分享着时代和历史的苦难和欢乐。”
81年前,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其自传《昨日的世界》里写下的这句话,仿佛是在为今天的人们所做的恰如其分的注脚。
(相关资料图)
2023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升级已整整一周年。
犹如推到了多米诺骨牌一般,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变化潮水般袭来:俄欧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轮番出台,欧洲通胀攀升至历史峰值,民众的生活账单渐渐变得高昂,欧洲多地的大罢工开始并且愈演愈烈……世界图景正在急速发生变化。
欧洲的普通民众也逐渐察觉出异常。商超里的£3.0悄悄地变成了£3.4;以往70欧元能买到一周的基本食品,现在需要100欧元以上;铁路公司发出罢工停运通知,出行计划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时代的命运正昭示着它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联系,新的集体记忆正在欧洲落下印痕。
悄悄涨价的巧克力奶这里被称为“上帝之郡”——英格兰约克郡。一年前,Florence从中国来到这里的利兹大学攻读硕士。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建于1831年,是英国的红砖大学之一。
这一年间,Florence就租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公寓。进入2023年,房租开始上涨,“我的房租包括能源费用在内,现在一周的租金比去年多了20-50镑左右。”日常生活支出也在增加,比如食品,“每个季度环比上升10%-15%左右”。这些上涨的物价,直接将Florence的每月的生活费比原计划的多出了200-300英镑(约合人民币1650-2480元)。
Florence的遭遇是普遍现象。在英华人鸠鸠向21记者回忆,在去年9月落地伦敦时,Tesco(乐购)的Meal deal(组合套餐)价格在3英镑,去年12月份已经达到3.4英镑。甚至之前喝过的一款巧克力奶,9月售价是99便士,今年1月就已经涨到了1.05镑。鸠鸠将之形容为“眼睁睁看着生活成本变高”。
在鸠鸠落地伦敦的去年9月,英国的通胀水平已经达到10.1%的高位水平。但是,这还不是终点。进入去年10月,英国CPI继续飙升至11.1%,创下40年来新高。
不仅是英国,欧洲多个经济体都笼罩在高通胀的阴霾之下。在荷兰留学半年,Cherry也明显感受到燃气费的上涨。她告诉记者,近日为了减轻房租压力,已经向政府申请了暖气补贴。
生活在捷克的华人Mattie也明显感觉到物价变化,包括鸡蛋、牛奶食品以及燃气和电费,都涨了。目前为止,“对我的生活暂时没有太大影响,该吃还得吃,该用还得用。一个明显变化是,以前捷克的物价跟西欧国家相比是‘便宜’,现在变成物价相当,捷克似乎不再是‘便宜的目的地’。”
2022年,伴随着俄乌冲突的发生以及地缘博弈的展开,欧洲陷入到一场未见终点的能源危机中,“断气”风险萦绕在欧洲大陆上空。市场恐慌情绪下,“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荷兰TTF期货价格飙升至300欧元/兆瓦时,而在冲突发生前的2月初,价格水平仅在70欧元/兆瓦时左右。与此同时,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国际粮食市场一再受到扰动,食品价格随之上涨。
受此推动,欧洲通胀迅速上涨至历史高位。2022年9月-2023年1月,英国CPI年率持续徘徊在双位数。目前,英国以及欧元区的通胀水平分别处在10.1%和8.6%。
(英国和欧元区的CPI年率变化 数据来源:英国统计局、欧盟统计局)
水涨船高,普通民众需要缴纳的账单逐月递增。在英华人、专栏作者牛言告诉21记者,在2022年最冷的12月,其家庭电费与11月大致持平,天然气费则因大量使用暖气环比上涨80多镑至200镑,扣除政府的66镑补贴后,当月的能源账单要比11月多缴纳20多镑。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在物价飙升的一年间,牛言还不至于为应对通胀“由奢入俭”,外出度假计划照常进行,但生活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积极了解政府补贴政策,若符合就积极申报领取,原来我们听说有育儿补贴,但一直没申请,现在已经申请成功了。另外,目前的房贷是固定利率,加息后暂时还没影响,但两年后固定利率到期,如果那时利率还是那么高,每个月预计会增加200多镑。”
困境之下,人们的愿望往往最为朴素。“希望能控制住通胀,利率能降低。这几个月英国通胀已经略有下降,希望能继续下降吧。”牛言说道。
进入2023年,也好消息传来。今年1月,英国CPI虽然依旧站在双位数,但已是连续三个月下滑;利率方面,今年2月,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提高至4%,有市场分析认为,英央行的加息周期可能很快就会结束。
只是,分析物价指数,欧洲距离控制住通胀还比较遥远。“目前,不仅商品价格上涨,服务价格也居高不下,意味着通胀的粘性增强。尽管目前看已经见顶,但回落到正常区间仍需要相当长时间。”安邦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宏旭向21记者表示。
此起彼伏的大罢工对于Florence来说,在英国留学生活依旧围绕繁忙的学业展开,只是失序偶有袭来。
在去年底,英国医护人员、铁路工人、邮政工人、边境部门工作人员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提高薪酬,涉及行业之广,行动之频繁一度让“不满之冬再度来临”的讨论甚嚣尘上。彼时,21记者联系到了Florence,她称铁路工人罢工对当地学生影响非常大,“大部分上课的导师不住城里,一旦火车罢工就会影响到教学,近期经常发生延后课程或者改上网课的情况,旅行出游也受到许多限制。” 三个月后2月23日,记者再次联系到Florence,而英国的罢工仍在持续。
影响是具体的。Florence告诉21记者,其所在学校教师近期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罢工,每次罢工时间长达两周,这直接导致Florence的课时损失以及学费亏损,“因为是全国性质的罢工,这部分课时学费一般不会退还”。
在欧洲大陆,法国的形势同样严峻。2月16日,法国爆发新一轮大罢工。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校攻读博士的华人Vanessa告诉21记者,“从今年1月到现在,罢工非常频繁。学校有些课时会取消,大家在这期间也谨慎出行。”幸好,Vanessa住得离学校很近,对其生活影响暂时不算太大。
德国也是一样。2月17日,德国多个机场变得空空荡荡,机场员工罢工、航班取消。在德国布伦瑞克读书生活的华人蔡先生告诉记者,“不仅机场,其他公共交通领域也出现了罢工,对出行有明显影响。”
欧洲这轮大罢工最直接的导火索是人们的工资难追通胀。以英国为例,在去年第四季度,员工的平均工资(不包括奖金)增长了6.7%,是英国除新冠疫情大流行时期外最强劲的增长。不过,经通货膨胀调整后,英国的总薪酬(包括奖金)下降了3.1%,平均工资(不包括奖金)下降了2.5%。英国统计局表示,总薪酬降幅小于2009年2月-4月创下的4.5%,但依然是自2001年有可比记录以来录得的最大降幅之一。
普通人的实际工资收入下降,但生活的压力却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就德国的情况来看,1月份能源成本同比上涨23.1%,家庭能源价格则上涨36.5%。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2%,涨幅再次超过了整体通胀率的两倍,这对于普通居民的打击十分显著。”魏宏旭举例称。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丁纯告诉21记者,“疫情暴发后的供需错配、产业链中断等问题本身就推高了通胀,俄乌冲突升级后衍生的能源危机更是成为了一大推手。随之而来的罢工是连锁反应之一。”
当然,不同的欧洲国家还有各自的特殊情况。比如,英国脱欧后政局不稳,首相三度更替,劳动力短缺;法国除了生活成本上升之外,还有计划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德国的罢工则受到产业受创的影响,企业经营艰难。
目前来看,欧洲多国的罢工行动未有停息趋势。“不仅德国、法国、英国等工人开始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北欧一些国家也出现较为罕见的游行抗议。可见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问题、通胀问题不仅使得欧洲安全形势、经济形势恶化,也导致社会层面的动荡加深。”魏宏旭表示。
一方面,罢工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避免。在去年下半年,英国因劳资纠纷共损失了247万个工作日,成为了198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另一方面,大家对工人的诉求都持有一定理解。英国民调机构YouGov去年1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投票者支持护士罢工,而铁路工人的罢工行动则有29%的投票者表示强烈反对。对于护士以及救护车工作人员的罢工,有超过一半的投票者认为政府应该对此负责,而针对铁路工人、邮政工人的罢工,有约30%的投票者认为应该归咎于工会。
根据牛言的观察,“大家都比较理解(英国)罢工,谁不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增加多点呢。至于能加多少就看劳资两方的博弈了,其实大部分人都很清楚,不可能拿到跟通胀一样水平的涨薪,那样的话通胀还会继续攀升,陷入恶性循环。各行业不过是希望能尽可能地争取多一点。”
迎接下一个春季在能源危机的阴霾下,如何顺利过冬成为了欧洲的一个难关。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欧洲民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来说,抵御寒冬从来都是一项挑战。根据欧洲议会发布的一份简报,在2020年,约有3600万欧洲人无法让他们的房屋保持足够的温暖。
在这个冬季,能源贫困的风险蔓延得更加迅速。德国经济研究所(IW)一份报告曾指出,计算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政府援助计划的情况下,陷入能源贫困风险的家庭比例从2021的14.5%增加到2022年5月的25.2%。
其中,德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收入低于德国家庭净收入中位数的60%)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有65%的人处于能源贫困的状态,与去年相比,这一比例增加了16%(注:该报告对能源贫困的定义为能源支出占到收入的10%以上)。
对于贫困线以上的人群,日常的供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Vanessa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我们暖气是统一供应,不额外收钱。但是,估计房东的支付价格比之前高,给我们租客的供暖时间没变,但是没有以前暖和。我需要自己采取一些别的保暖措施,增加了部分开销,但还可以接受。”
幸运的是,俄乌冲突后欧洲迎来的第一个冬天是“暖冬”。期间,为了帮助普通民众在能源危机中“企稳”,各国政府频繁“出手”。“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从去年开始提出能源价格上限以及能源补贴计划。比利时一家研究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国家已经累计花费7920亿欧元用于应对能源危机,其中德国以2700亿欧元的支出位居榜首。”魏宏旭表示。
据记者采访了解,部分补贴已经发放到位。除上文提及的补贴领取外,Vanessa也向记者表示,其在去年9月领取了100欧元的补助。当然,有的补贴未覆盖外籍人士。蔡先生就对记者说,“有补贴,但我并未有资格领取,需缴纳社保的人才可以领取300欧。”
冬季一天天过去,欧洲能源市场迎来价格下跌的好消息。近日,“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荷兰TTF天然气近月期货价格几度跌至50欧元/兆瓦时以下,低于俄乌冲突发生前(2月初)的价格水平。国际油价同样下行,截至发稿,布伦特4月原油期货报83美元/桶,较此前几月的100美元/桶下跌明显。
目前,欧元区CPI年率已从10月的高点10.6%下降至今年1月的8.6%。牛津经济研究院欧洲宏观经济研究主管Angel Talavera告诉21记者,“我们预计整体通胀将继续下降,主要原因是能源的通胀下滑。通胀回落会给家庭带来一些(压力)缓解,他们今年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将会回升。”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食品价格和核心通胀看起来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这将继续给消费者支出带来压力,尤其是对于低收入家庭。”Angel Talavera补充道。
在受访专家看来,欧洲的经济前景难言乐观。“导致通胀飙升的不仅是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也和欧洲央行长期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密切相关,特别是疫情期间的救助和刺激政策带动的货币超发,使得目前处于高杠杆、高利率的状态而难以实现转身。”
魏宏旭认为,“通胀问题突出带来的滞胀风险,在居民收入下降、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也使得欧洲一些长期矛盾激化,加剧社会不稳定,比如老龄化问题、贫富差距、区域差距等矛盾,都日益体现出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
目前来看,欧洲的通胀前景依然未明,社会动荡不安,大罢工仍然此起彼伏,普通人的生活依然随着时代的苦难和欢乐或悲或喜。
但无论如何,春天总是值得期待的。
(文中所有人物均为化名;本报记者林典驰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