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美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润泽子 实习生严梓瑄 广州报道
编者按:
(相关资料图)
“东数西算”已逾周年。这一年来,数据中心项目如雨后春笋,算力产业底座持续夯实,算力资源结构日趋完善,“东数西算”持续赋能千行百业。
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报道,呈现“东数西算”工程开展过程中的成效与挑战,以大局观把握“东数西算”落地棋盘,同时聚焦数据中心投建中的微观话题,探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低碳发展是数据中心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此前本系列报道多关注数据中心的“内功”,即通过改进制冷方式、优化运维方式等降低能耗,第五篇稿件则聚焦于“外力”,探讨数据中心企业采购绿电的背景、动因以及未来规划。
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指出推动数据中心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支持数据中心企业积极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
2023年伊始,素有“电老虎”之称的数据中心企业在绿电采购中持续保持活跃。时间回拨到2021年9月,他们曾作为全国绿电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的排头兵,为市场打下一剂强心剂。
近年来,算力作为数字经济“底座”的支撑赋能作用愈发凸显,“东数西算”等政策利好也带起了一波波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热潮。与此同时,能耗高、增速快,节能降耗和绿色转型成为摆在数据中心面前的现实挑战。积极拥抱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供电成为多家企业的必选项,绿电交易是其中重要的实践路径之一。
然而,绿电市场刚刚起步,价格波动明显、跨省交易难、交易方式灵活性差等情况仍普遍存在,亟待完善市场机制。数据中心企业作为其中引领者,在创新交易模式、突破绿电交易机制障碍等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
绿电交易的引领者绿电交易,即用电企业直接购买由光伏、风电等发电企业产生的绿色电力,正式单独计价上线交易,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凭证。购买绿电是企业进行“碳减排”,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早在2021年全国绿色电力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之际,数据中心相关企业就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与购买者占有一席之地。
在那股绿电采购热潮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秦淮数据、万国数据在内的等多家企业纷纷加入绿电采购的行列,实现了超过“亿千瓦时”级别的大规模采购。
“数据中心、云服务企业是绿电消费的参与者、开拓者和引领者。”绿色和平东亚地区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叶睿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一方面,这部分企业入局时间早,如云服务商阿里巴巴、腾讯,及数据中心运营商万国数据和秦淮数据,均作为首批全国绿色电力交易主体参与试点;另一方面,他们采购绿电的体量大,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2年阿里巴巴绿电交易量达8.6亿千瓦时,腾讯达5.04亿千瓦时,进入了我国企业绿电采购排行榜的前五。
这背后与数据中心行业庞大的耗电量息息相关。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耗能占全国总用电量2.7%。
过去一年,“东数西算”工程启动,我国进一步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超600万标准机架。2022年,全国八大算力枢纽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110万标准机架,其中90%是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规模激增意味着能耗的持续攀升。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用电量可能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但同时,“东数西算”也让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提高。除直接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完善储能系统,改进制冷等措施之外,绿电交易也是可选择的重要路径之一。
国家及部分省市均出台过相关政策鼓励数据中心积极参与绿电交易。如国家层面,《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数据中心集群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在国家发改委对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复函中,也提到了要提高各数据中心集群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地方层面,安徽、上海、广东、宁夏等多地均在相关政策中鼓励数据中心积极参与绿电交易。
随着数据中心政策对能效的要求不断趋严,腾讯、万国数据、秦淮数据等企业先后宣布设立“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的转型目标。这些企业的绿电购买体量增速均十分可观。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陆景分析,“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国家政策为国内数据中心行业向降碳减排、节能环保和资源合理分配的方向发展定下基调,数据中心企业在绿电绿证市场以及碳交易市场中的交易活动是其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转型的直接体现。作为耗电大户行业,数据中心行业推进其高度甚至是全面使用绿电是国家产业结构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升级转型的必然选择。
“从结果来看,‘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炒热了国内数据中心行业在绿电绿证交易市场的热度,可以预见该行业在本市场的持续升温。”陆景说。
头部企业仍是主力军然而,目前活跃于绿电交易市场的数据中心企业仍以行业头部企业为主。
叶睿琪观察到,相比于头部企业,腰部及尾部企业在采购量和参与程度上均不够积极,处于落后状态。这种分化的产生也许跟各方面的激励或压力还不充分有关,部分数据中心企业仍对绿电采购持观望态度。
而且,即便是头部企业,实际绿电使用占全部用电量的比例也有参差,距离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就目前披露信息可知,2020年万国数据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为22.6%,2021年该数字提升至34.3%;2022财年期间,阿里云使用的21.6%的电力来自于清洁能源……
数据中心企业采购绿电主要出于何种考量、有哪些影响决策的因素?
腾讯云告诉21记者,腾讯云数据中心从能源结构、来源、比例关系等多个维度构建清洁能源架构,并根据项目的特殊性,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能源组合方式,为数据中心引入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其2021年ESG报告显示,腾讯甄选绿电以“额外性”“可溯源性”和“就近性”为标准。
秦淮数据则透露,2022年全年,秦淮数据集团累计参与绿电交易近2亿度。目前集团相关部门从绿电交易的政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交易规则、交易价格、绿证划转等方面都有紧密跟踪,并且跟主管部门有积极的沟通联络。
阿里巴巴强调,通过绿电交易优化用电结构是实现阿里云数据中心低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及电力市场情况,阿里巴巴将继续开展绿电交易,提升绿电使用比重;同时积极探索源网荷储、参股投资、长期购电协议等模式,以确保长期稳定的绿电供给。
“一千家企业有一千种决策逻辑。”叶睿琪总结,通常而言,绿电的品种、质量,能耗考核、节能审查等合规要求,以及客户或投资人的要求、操作难易度等,是相对主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绿电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企业消费绿电除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外,还包括绿证交易、投资自建新能源电站、绿电+储能与需求侧响应模式等途径。
相比于“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证电分离”的绿证交易操作流程较简易,不受电力传输等物理因素的限制和干扰,价格波动也较小。叶睿琪认为,从长远来看,碳中和的实现必须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转向100%的绿色电力。绿电交易更有利于推动绿电生产与消费的实时平衡,应鼓励大体量、高能耗的企业优先选择“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短期内可以将绿证交易作为过渡手段。
此外,对比绿电、绿证交易,投资自建新能源电站能够更规模化地获取绿电,也能促进新项目建成和并入电网,加速可再生能源的供给。但缺点在于前期投入资金巨大,且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秦淮数据结合数据中心所在地资源优势,在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开发集中式电站,目前正以大同为布局核心,建设金属屋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厂,拓展绿色能源应用场景。
“以上几种途径的选择与否,取决于企业的资源禀赋。”叶睿琪谈到,数据中心企业的电力成本是一项非常敏感的运营成本数据。企业尽可能地参与市场化交易或项目电站的建设,能够更直接地在成本上、绿电获取上拥有主动权。
完善交易机制自2021年试点至今,我国绿电交易不过刚刚起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挑战。
跨省区交易难、交易方式灵活性差、“电-证-碳”市场未打通、绿电交易与能耗双控指标未衔接……绿电交易尚有提升空间。
国家能源委员会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目前绿电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规模较小,与需求不匹配,且无法保障产权,交易动力不足。
“市场机制的设计和完善是关键。”他谈到,绿电交易的整体机制设计仍然缺乏激励,“对于购买绿电的企业而言,绿电证书除证明其购买了绿电之外,还能发挥什么作用?政策设计能否更进一步?买家买入一定份额的绿电后,绿电能否作为类似于股票的投资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归根结底是提高企业的采购动力。”
叶睿琪建议,尽量降低省间交易门槛。鼓励企业进行跨省“点对点”交易,新建通道或深挖既有通道潜力解决新能源输送问题;打破绿电与碳市场之间的壁垒,完善绿电交易和未来碳市场的考核的联动,将使企业更有动力采购绿电;同时,进一步协调绿电消费与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机制,促进绿电消费成为社会普遍行为等。
这也与企业对市场的期望相符。秦淮数据向21记者提到,他们期待建立绿电中长期、甚至是多年期的交易市场和交易规则,能让企业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更稳定地获得绿色电力;希望政策更加支持绿电的跨省跨区交易,尤其对于本省绿电资源不丰富的地区,引入外省绿电,提高绿电资源更大范围的优质分配;并且明确绿电交易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协同关系,从而更加鼓励用户消纳绿电,刺激市场接纳绿电。
“云服务企业、数据中心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引领者,在创新交易模式上应发挥更大作用。”叶睿琪举例,许多数据中心龙头企业已经开始签署多年期的绿色电力合作框架协议,这在国内就是一种相对创新的合作模式——企业能够提前预定绿色电量,指导发电方的生产销售,稳定发电方的销售预期,还能够促进发电方提前布局电站的开发。
她还提到,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商能够从用户侧出发,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绿电诉求,参与到绿电交易机制障碍的讨论中,并提出政策建议等。企业的这些倡议、倡导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共同推进和完善绿电市场交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