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电池护照,是物理电池的数字孪生体,可实现对动力电池全供应链的透明化数字管理。”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300750.SZ)董事长曾毓群在今年提交的全国两会提案中如此表示。
Batterypassport,直译为电池护照,源于全球电池联盟(以下简称“GBA”)。该联盟是首个全球性质的电池协会,成员涵盖全球电池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资料图)
根据该机构官网,电池护照正是其“旗舰项目”,旨在通过收集、交换、整理和报告所有生命周期,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材料来源、电池化学成分和制造历史以及可持续性表现的可信数据,为全球电池价值链带来新的透明度。
如GBA展示的一份电池护照,便拥有单独的ID编号,并囊括了电池、材料、ESG和日期相关信息,记载了第一、第二原材料的构成和来源信息。按照相关设想,可以通过为电池印上二维码的方式以查看上述信息。
上述曾毓群的提案,也与去年“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的建议,以及“在电池碳足迹的研究已明显落后”等观点和逻辑一脉相承。
宁德时代相关人士近期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在即将发布的《欧洲电池法》中高度重视电池护照的功能设计和体系搭建要求……为了衔接国际贸易要求,加强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亟需开展电池护照及其配套政策研究。”
同时,宁德时代作为GBA新一届董事会、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其牵头推动国内电池护照落地也在情理当中。
另据了解,与宁德时代存在密切合作的洛阳钼业(603993.SH)、格林美(002340..SZ)等产业链企业,业已展开在电池护照方面的准备工作。
推动电池绿色化生产物理存在的自然人,拥有相应的证件记载其个人信息,电池护照也可以实现对其关键生产信息的记录。
比如原材料来自哪些国家,涉及哪些制造企业,制造过程是否实现零碳等信息。
“电池是开启能源转换的关键,同时电池是材料和资源密集型的,在整个价值链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社会和环境影响。这包括电池材料采购、加工和制造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GBA官网相关材料显示。
曾毓群在提案中也指出,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可通过电池护照,简单直接的查阅电池产品的相关信息。电池护照作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有力抓手,可成为促进电池产业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相当于,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电池生产本身需要率先实现绿色化。
“动力电池产业链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电池生产碳排放一般占车辆全生命周期总排放量的20%左右。”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首席专家张永伟曾发文指出。
而在提交今年全国两会提案前,曾毓群也已经多次提及电池生产环节的低碳化发展。
比如在2022年的提案中,曾毓群建议,尽快启动中国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研究,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对于确保我国电池领域全球竞争力十分重要。
同年8月,他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国外针对动力电池碳足迹的标准、政策、法规的研究已经率先启动,并且在加快推动,“电池产品的碳属性,已成为欧美下一步监控的重点,而中国作为电池生产大国,在电池碳足迹的研究已明显落后。”
而在张永伟看来,若未来广泛推广“电池护照”,制定标准是关键。目前我国拥有较完整且具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应积极参与并主导“电池护照”相关标准的制定。
他认为,一方面,企业越早参与标准制定,越能够更好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另一方面,能够更好促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话语权,“尽快完善我国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相关标准体系,并推进国际互认。”
上述背景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曾毓群委员提出建议,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发挥中国产业链完善、应用数据丰富的优势,针对碳足迹、ESG、回收溯源、梯次利用等实际管理需求,研究设计我国电池护照,并将其作为我国电池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工具。
与之配套的,还需加快推动电力核算规则与全球接轨。
“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大,出口多,要确保产品碳足迹核算中所有清洁电力的低碳属性都能发挥最大价值,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电力数据结构和绿电确权工作并定期对外发布,尽快制定各种清洁电力的电力证明和交易机制。”曾毓群指出。
或为出海成败关键“公司已经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展示了电池护照成果,电池护照记录了该电池在包括碳足迹、ESG等环保、社会责任、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宁德时代相关人士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另据曾毓群公开给出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宁德时代共回收2.13万吨废旧电池,并使用这些废旧电池生产1.8万吨的电池前驱体。
宁德时代旗下的四川宜宾生产基地,得益于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此前也已经率先获得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
宁德时代在产业链上的号召力是巨大的,与其合作密切的上下游企业也在电池护照、绿色化生产等方面有所准备。
今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上,GBA展示的首批电动汽车电池护照的两个成功试点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洛阳钼业联合嘉能可、欧亚资源集团共同开发的ReSource项目。此次试点成功完成了从矿山到电池的溯源。
另据公开报道,格林美旗下子公司武汉动力再生已申请加入GBA,而后者于去年也获得了上述SGS的碳中和认证。
今年2月底,格林美还与梅赛德斯-奔驰、宁德时代等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各方约定,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将退役废旧动力电池交由格林美、邦普循环处理后,回收再生的镍、钴、锰、锂等关键原材料被重新供应至宁德时代的供应链,并用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的新电池。
“电池护照方面工作,公司已经着手推进。”格林美相关人士也确认称。
以上行业趋势性的变化,也与欧洲加强锂电产品监管,以及当地市场对国内电池企业的重要性密切相关。
据GBA消息,电池护照的概念已经在2021七国集团领导人会议、欧盟电池条例以及加拿大和美国政府中得到认可,“到2026年,电池通行证将成为欧盟的一项强制性要求,其他地区也可能遵循这一要求……”
后续,该机构将继续发展电池护照体系结构,包括制定全面和精简的指标框架,GBA成员将共同制定绩效评分、数据管理、保证和验证(包括IT工具)的规则和机制。
此外,宁德时代也已入选GBA新一任董事会,任期为2023年4月至2024年12月,并担任监督委员会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正是国内电池企业出海的首选地。
按照电池原材料咨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预估,到2031年,欧洲的电池产能将达到1200GWh,其中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产能将达到331 GWh,规模居首。
去年12月,宁德时代曾在官微宣布,公司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近日如期实现锂离子电池电芯的投产,而这意味着公司已具备对欧洲客户本地生产及供货能力。
从上述角度来看,电池护照可能会成为国内电池企业进军欧洲,甚至是“出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这或许也是曾毓群多次呼吁、建议的逻辑所在。而作为全球电池龙头的宁德时代,对海外市场一直怀揣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