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尤方明北京报道
基层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网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刘俊彩带来《关于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的提案》。据刘俊彩介绍,近年来,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及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开展辖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为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基层卫生机构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凸显。随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常态化防控任务持续加重,基层编制和人员没有相应增加,呈现出工作量大而医务人员少的局面,这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过去三年间,由于抽调人员参加抗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相关科室停诊的情况。
二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服务能力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与居民需求还存在差距。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着面积不足、科室不全、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城市地区则存在房屋面积紧张的情况,地区发展不平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农村地区村卫生室管理机制不顺畅。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问题主要表现为村卫生室服务效率和质量均不高、居民信任度不足,其深层次问题是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为两种体制管理,二者在运行机制、政策保障、人员待遇、岗位吸引力及服务效率与质量方面均存在不同。
为此,刘俊彩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编制数量,根据服务人口数量及需求,综合考虑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因素,统筹区域内人员编制资源,科学核定、动态调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数量,允许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编制总额内,采取员额制管理方式补充医务人员。充分发挥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机构作用,加强全科医学临床和基层实践基地教学能力建设,提高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
二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根据居民需求设置相关科室、配置相关设备,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治能力。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明确功能定位,贯通维护居民健康的全服务链。探索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之间上下流动、定期轮转、按岗调配的用人机制,盘活卫生系统内部人力资源;加强监督考核,做实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工作。
三是促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参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社区卫生服务站模式,逐步将村委会或乡村医生个体举办的村卫生室转变为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形成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设置、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指导、统一药械配送、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