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人类已将目光投向深蓝。
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相关资料图)
藏粮于海,向海图强,于广东而言从不是新鲜课题。自1995年以来,其海洋经济总量便从未跌下冠军宝席。今年年初发布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将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广东正重新出发,进一步从近海走向远洋。
在珠江口内西侧的九洲洋面上,一座浮岛“生长”于万顷碧波之上,岛上塔吊林立,两艘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和400口抗风浪重力式深水网箱项目正全力推进。“海市蜃楼”在水波上站稳脚跟,配套83平方公里的规划养殖用海,万山海域及外伶仃海域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正破浪成型。
而这只是南粤走向深海宏大图景中的一角。沿着4314公里的海岸线,广东处处唱响海上牧歌。同属珠三角的江门台山广海渔港升级改造正在推进,年渔货交易量将提至10万吨以上;粤西地区,在建的海威2号将于今年5月下水投产;视线转向粤东,潮州100亩的岸上花鲈良种场已启动,建成后3亿尾花鲈鱼苗的年培育量将使广东彻底摆脱花鲈种苗对外依赖性……
渔歌四起中,如何再立一个海上新广东?如今方案已明。日前,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会议提出,将梯度利用海洋空间,推进疏近用远,陆海联动,筹谋近海、中海、远海各尽其用;同时,在纵向上,布局“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加速推动三产融合。
迈向深蓝:形成渔工贸游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消费省,广东粮食自给率仅有约25%。广东亟待通过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
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更大潜力在海洋。广东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居全国首位,海域面积位列全国第二;1963个海岛岛岸线长达2378千米;再加上亚热带气候的滋养,广东海产品类丰富,海水鱼苗占全国逾40%。
数据显示,广东渔业常年位居前列,2021年广东渔业总产值为4087.71亿元,占全国比重13.77%,根据规划,到2025年,其产值将超过4500亿元。
广东独占鳌头靠的不是传统的“撒网拉绳”。这一庞大产值背后,有一系列技术加持。
广东是国内最早引入深水网箱养殖生产方式的省份,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单位,突破了抗风浪等技术难题,为广东海洋牧场架构了科技底座。
目前,广东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澎湖号”和桁架式养殖网箱“德海1号”“海威1号”相继投产。
(广东阳江市大镬岛深海网箱养殖基地,100多口周长60米的大网箱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上,蔚为壮观 )
海洋牧场的开拓,同样需要海洋装备制造的赋能。同时,随着对海产保鲜运输需求的增长,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链条也将逐步成熟。
数据显示,到2027年,预计广东省海洋养殖捕捞产值将达到3250亿元,海洋养殖装备制造产值能突破8亿元;冷链物流及贸易产值将超650亿,再加上海鲜餐饮、文旅及深加工全产业链,海洋牧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带动海量市场爆发。
除深度嵌入未来产业版图外,海洋牧场的建设还同一系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息息相关。
一方面,广东省45个沿海县(市、区)面积超全省四分之一,人口占全省近半,经济总量占全省38.7%,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战场,建设海洋牧场因而也成为实现县域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海洋牧场的布局与生态广东的建设不谋而合。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保护性开发,并提升海洋利用效率,广东在近海做“减法”,适度控制养殖规模;在远洋做“加法”,重点发展远洋捕捞;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则做“乘法”,推动水上、水面、水体、海床立体开发,形成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一体化格局。
此外,“海洋牧场+”的复合开发模式指明了生态广东的另一条路径,特别是深海网箱养殖与风电产业融合,让蓝色能源与蓝色粮仓碰撞出“叠加效应”。
在汕头南澳勒门海域,白色的风机桨叶不知疲惫地旋转着,整个风场日发电量可满足40万户人家需要。来自汕头的海风,正吹亮万家灯火。
跨界布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速春节期间,来自珠海的白蕉海鲈乘高铁专列,自广东一路北上,游向长三角、京津冀,并在这趟长途旅行中,实现了相比往年同期50%以上的身价跃升。
为帮助这条鱼顺利横跨海产捕捞、食品加工、流通供应链、消费品这条“长链”,珠海依托洪湾渔港,打造了集海产品交易中心、冷链仓储加工基地等于一体,一二三产联动的渔港经济区,实现从海洋牧场示范区到预制菜产业园的无缝衔接。
发力精深加工,挺进预制菜,珠海不是唯一一个。2022年6月公布的11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中,珠海、湛江以及佛山南海等地均将重心放在水产类菜肴的研发生产上。预制菜已成为海产品拓宽销路、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来自海洋的终端产品并不止步于食品领域,其衍生出的海洋生物制品和创新药物还撬动了市场日益广博的美丽健康产业。据统计,2022年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收4112.83亿元,这也是广东正筹谋建设的三个未来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而广东美妆产业数量更是占全国半壁江山。通过这种跨界结合,广东在实现海产升值的同时,也为传统优势产业找到了新增量。
“渔业企业规模较小,但产业所需投入却十分高昂,比如,一个深水网箱的成本约为50万元,一座智能养殖平台造价从千万到几亿元不等,一艘养殖工船如‘国信一号’造价更是达4.5亿元,非一般养殖企业所能承受,也滞缓了海洋渔业发展速度。”民建珠海市委会副主委、珠海市鹤洲新区筹备组副组长王涛认为,应寻求金融赋能,制定出台扶持力度较大的金融租赁、农业保险政策。
同时,招引大企业、大项目,发挥龙头效应,亦是整合经营主体,迈向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广东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探索出一套“阳江方案”。作为当地龙头企业,顺欣渔业联合两家专业合作社,组建渔业产业化联合体,承包了超三千亩水域进行标准化养殖;同时,渔民以劳动力入股,每年可获得7-15万元分红。
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上,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举行签约仪式,参加企业包括大百汇、港航、格力等,项目龙头要素凸显。
为保障海洋牧场用海空间,推动建设提速,会上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提升用海审批绩效,谨慎下放用海审批权,促进审批事项合并,落实“一窗通办”,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取得连片海域使用权,推动土地资源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企业“拎包入住”。
广东“临海向洋”的特质决定了海洋产业的外向型发展路径:通过“海货卖全球”“产业链全球”,助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高质量发展。
目前,深圳已成为广东渔业走出去的排头兵,成功推出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建设集水产品存储、交易、拍卖、展示、消费、观光于一体的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以及13个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在RCEP利好下,深圳还在与印尼探索渔业全产业链战略合作,在印尼划定了两个海岛及1000平方公里海域。一批海洋牧场国际大项目加速落地,广东正从这里重新出发,走向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