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莉北京报道
(相关资料图)
投资走正道,安全有保障,欢迎来到《投教121》。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随着1960年以后出生的群体逐步进入老年期,我国老年金融消费者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新的需求和特点。保障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是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近日,中信银行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担心亏损是受访者不愿意进行金融消费的主要原因。约一成(11.4%)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金钱诈骗,仅半数(50.9%)受访者在遭受诈骗后采取了维权行动。
据了解,报告调查对象为50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调查时点为2022年8月1日,样本覆盖28个省市,共收集有效问卷1436份,其中女性677人,男性759人,50-59岁准老年人人数占比超过一半(51.1%)。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权益保护状况、金融消费状况及维权状况四个板块。
约一成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金钱诈骗对于基础认知方面,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应该在30-50岁进行养老储蓄规划,备老意识较强;担心亏损是受访者不愿意进行金融消费的主要原因(65.0%);受访者风险认知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在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
担心资金安全(47.1%)和缺乏金融知识与投资技巧(41.8%)是受访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调查显示,受访者最缺乏的五项金融知识分别是:投资知识(54.6%)、财务规划知识(45.1%)、保险知识(37.3%)、数字金融知识(36.6%)和纠纷解决知识(33.8%)。
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方面,男性(74.0%)、高学历(86.1%)、仍在工作(82.6%)、退休前有工作单位、经济状况宽裕的受访者诈骗辨别能力较强。从未有过正式工作的受访者(42.5%)诈骗辨别能力较弱。受访者认为当前养老诈骗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诈骗手法日新月异(70.5%)。而对于如何有效减少诈骗,受访者认为加大宣传防诈骗力度(70.1%)、加强金融教育(60.9%)和加重对犯罪者的处罚力度(63.6%)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调查显示,约一成(11.4%)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金钱诈骗。这部分群体在最近的一次被诈骗经历中,造成了经济损失的占42.3%。电话诈骗的比例为57.1%,短信和微信的比例为33.7%和29.5%。从被诈骗的原因来看,“想赚钱”是最常见的心理因素(37.4%),“太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26.4%)、“从众心理”(25.8%)、“内心孤单”(10.4%)等也是被诈骗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仅半数(50.9%)受访者在遭受诈骗后采取了维权行动。向公安部门报警(45.8%)和向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反映(39.8%)是常见的维权渠道。
建议完善老年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在长寿时代大背景下,全社会要进一步树立积极老龄观、涵养健康老龄化理念,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就个人而言,不仅要积极看待老年生活,更要积极做好人生规划、打好健康基础、做好养老财富储备、提升财富管理能力。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方彧指出,老年人的“养老钱袋子”不仅关乎老年人个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也关乎老年人家庭的和谐,更直接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从国家制度安排、金融创新发展等外部因素“守护”全体老年人养老钱袋子,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更应从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财富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提高老年人“管理”养老钱袋子的个人能力。
针对调查情况,报告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全过程;二是加强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完善老年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三是提升老年金融教育水平,丰富老年金融教育内容,拓宽老年金融教育渠道,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四是深入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回应老年人金融需求,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五是加强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助力保障老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报告表示,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需要多部门、多主体协同发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入老年协会、律师事务所、社区、民间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此外,老年人要加强风险防范,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留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采取维权行动。司法机关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司法援助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