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广州报道
3月16日-17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二届大湾区(黄埔)经济峰会在广州举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原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时表示,今年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传统理论和各国实践,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总量调控工具。但在我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是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相互融合、协调配合的,因为我国货币政策往往有多重目标。”盛松成指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有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两大目标,此外还有一系列目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具备了结构调整和总量调节功能,除了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优势,同时也投放了基础货币,比如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从利率看,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比如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年化利率大多在1.75%-2.40%之间,都明显低于一年期MLF的利率2.75%”。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央行不断创新推出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截至2022年末,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共有15项,余额约6.4万亿元。
盛松成认为,今年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应该配合今年整体经济目标,既要支持经济平稳发展,又不搞大水漫灌、不能透支未来,还应该考虑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不能因为现在物价不怎么高,货币政策就可以‘放水’了。货币政策从实施到影响经济,一般说来会有3到6个月的滞后期,所以货币政策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
盛松成强调,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要始终高度重视物价上涨问题,“中国仍有大量中低收入群体,他们对物价变化很敏感。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物价高度关注、高度重视、严格控制,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盛松成最后表示,总体上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同时发挥了结构和总量双重调控功能,应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