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份MLF超量续作后,央行决定于3月底降准,我们认为背后有三个考量:(1)呵护资金平稳跨季;(2)应对一季度信贷投放持续消耗超储,助力二季度“宽信用”;(3)应对即将来临的缴税高峰。

降准后,言谈资金利率中枢下行拐点已经出现,为时尚早。我们梳理过2018年、2019年5次“只降准、不降息”行情的前后资金面变化,发现单纯的降准只能缩小资金利率波动,但无法引导资金利率中枢下行。考虑到目前主流的1年期“短券-资金利差”历史分位数普遍在2019年以来的40%左右,利差保护并不高。因此在降准后选择加杠杆套息或做多短券,赔率并不是很高,投资仍需要谨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以来,债市出现“利空钝化”的现象,使得部分投资者的做多情绪开始上升。但我们认为,目前债市利空尚未出尽,除了降准后的资金面因素之外,还有两个重点需要关注:一是关注清明节前后地产销售的修复态势。二是关注基建开工高峰到来,是否会持续支撑社融数据。债市拐点仍需要结合高频数据跟踪判断。

2023年3月17日,央行公告称决定于3月27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考虑到3月15日,央行已经超量续作MLF2810亿元。这一次再加上降准,是否意味着央行对资金面的呵护力度加强,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进一步地,3月份上半月债市行情显现出“利空钝化”的特征。这一次降准是否将吹响做多的号角,为债市带来“一缕春风”?

1、降准的三个原因

原因一:呵护资金平稳跨季;

央行决定与3月27日商业银行季末考核前进行降准,首先是有意呵护资金平稳跨季。从季节性的角度,由于商业银行跨季考核相较于跨月考核更全面、更严格,因此资金的跨季波动也较跨月波动更大。2019年至2022年,3月最后一个交易日R001平均较前一个交易日上行59BP。

而反观今年3月份,资金面已经较为紧张。3月份税期之后,3月16日、17日R001持续运行在2.3%以上,DR001也在2.2%之上,高于资金利率中枢2.0%。因此央行在季末到来之前进行基础货币投放,是较为适宜的。

不过若单纯应对跨季波动,央行也可以选择进行OMO操作而非降准。这次央行决定采用降准操作释放长期资金,是因为还观察到了2个中长期因素在虹吸流动性。

原因二:信贷投放持续修复;

受到疫情消退、实体经济信心改善的影响,2023年年初以来信贷投放始终保持向好态势。从票据高频数据来观察,在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略有下行的前提下,3月以来票据直贴、转帖利率依然维持相对高位,或预示着信贷需求不差。

1月、3月是传统上年内的两个“信贷高峰”,1月份新增贷款已被金融数据证实超预期。从目前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数据来看,1月底商业银行超储率已经回落至0.98%,位于较低水平。而2月信贷也有明显的同比增量,若3月份贷款数据表现也不差,那么2023年一季度大量信贷投放对商业银行超储与流动性的消耗就不容忽视。

若商业银行超储水平显著低于往年平均水平,不但可能放大资金面波动,还有可能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意愿,影响经济复苏成色。因此央行决定于3月底降准,既是对一季度超预期信贷大量消耗银行超储的回应,也是在有意推动二季度“宽信用”持续向好。

原因三:缴税高峰即将来临;

2022年“留抵退税”规模超2.4万亿元,本质上是进项增值税的提前返还。后面当实际销售发生时,相应的销项增值税还要上缴。并且由于进项增值税(可抵扣)已经被透支,相应的销项增值税上缴力度更大,体现为财政“国内+进口增值税”收入明显增长。

我们判断,本轮“留抵退税”带来的对可抵扣税额的“透支效应”,也即“财政增收现象”,将覆盖整个“去库周期”(去库周期中,库存品进项增值税已经返还,销项增值税还未缴纳)。从历史上来看,去库周期平均持续16个月左右。本轮去库周期开始于2022年5月份,或意味着2023年前三季度“留抵退税”的后续效应都将持续存在。

而即将到来的4、5月份又是传统上的纳税大月。考虑到在“财政增收”现象下,今年财政缴税规模将高于季节性,并对流动性产生冲击,因此央行需要提前释放资金应对缴税冲击。

2、降准后,

资金面和短券行情如何?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央行选择于3月底降准,更多地是为了应对信贷、财政等因素对资金面的外部冲击,而非主动引导资金利率中枢下行。央行也在3月17日“降准公告”中表态:“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

因此我们认为,言谈资金利率中枢下行拐点已经出现,为时尚早。

更进一步地,在2023年3月13日报告《“资产荒”何时反转?》中,我们梳理过2018年、2019年5次“只降准、不降息”行情前后的资金面变化,我们发现单纯的降准只能缩小资金利率波动,但无法引导资金利率中枢下行。

此时,若短券“票息-资金”利差缺乏保护,债市杠杆率并不会在降准后上升。反观本轮行情,目前主流的1年期“短券-资金利差”历史分位数普遍在2019年以来的40%左右,利差保护并不高。因此在降准后选择加杠杆套息或做多短券,赔率并不是很高,投资仍需要谨慎。

3、后续债市的两个关注点

3月以来,债市出现“利空钝化”的现象,使得部分投资者的做多情绪开始上升。但我们认为,目前债市利空尚未出尽,除了降准后的资金面因素之外,还有两个重点需要关注。

一是清明节前后地产销售的修复态势。

清明节前是年内地产销售的第一个小高峰。进入3月份后,30成地产销售数据有所回落,提振了债市做多情绪,但不排除清明节前地产销售再度回升的可能。同时,即使清明节前地产销售修复不及预期,也不能排除节后仍有强力托底政策出台的可能(参考2022年“金九银十”不及预期后,“930新政”与“稳地产16条”的出台)。

二是关注基建开工高峰到来,是否会持续支撑社融数据。

3月份债市对超预期的2月社融数据不敏感,一定程度上是投资者对2月份较好的信贷投放已有预期,并且先行体现至债市行情中。但是接下来二季度社融数据是否会持续向好,债市目前仍有分歧。

从高频数据来看,高炉开工率、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等数据目前继续向上,反映出春季基建开工高峰即将到来。若二季度社融数据依旧表现亮眼,不排除债市仍有阶段性调整的可能。

因此当下难言债市“利空出尽”,在这一方面我们仍需要密切跟踪高频数据进行佐证。

风险提示:疫情波动风险、资金面收紧超预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信贷投放超预期、税收超预期、理财赎回压力超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