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深圳报道
去年年底瑞信将其分拆重组计划标榜为“前景可期”,如今回过头看,更像是一场匆忙的决议。
【资料图】
周一亚洲开市之前,在瑞士监管的撮合下,瑞银(UBS)同意以30亿瑞郎(合约32.5亿美元)收购瑞信(Credit Suisse),相当于上周五收盘市值的四折。瑞士央行将为此次收购提供最高1000亿瑞郎的贷款和最高90亿瑞郎的损失担保,合并后的银行将管理5万亿美元的资产。
监管机构在SVB与瑞信等事件中做出了快速的响应,但近期银行业的不稳定性持续将“监管与管理”问题放置在话题中心。
瑞信在欧洲的主要监管机构为FINMA(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前者是瑞士各个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负责审慎监管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证券交易商和其他金融机构;后者作为欧洲联盟的管理监管机构之一,主要业务包括针对欧洲的银行进行压力测试,以确定银行的资本结构是否健全,增加欧洲金融体系透明度。
瑞信在2021至2022年间接到数次监管传讯。欧洲的监管机构可能不会想要通过审查进一步破坏瑞信的稳定,但不论其是否给予瑞信明显优待,后者的结局深化了一个市场心得体会:挤兑风险始终存在,银行很难安然存活。
瑞士监管机构积极撮合经过周末谈判,瑞银以约3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苏黎世阅兵广场(Paradeplatz)对面的瑞信。谈判受瑞士监管机构的积极撮合,以结束瑞信不断加深的危机,保护该国的银行体系,并试图防止危机蔓延至全球市场。
瑞银将以每股约0.76瑞士法郎的价格收购瑞信股票,价值30亿瑞士法郎。瑞银曾出价0.25瑞士法郎,价值约10亿美元,但被瑞信董事会拒绝。不过,该报价仍远低于瑞信上周五1.86瑞郎的收盘价。
这一由政府促成的交易意味着有着166年历史的瑞信的终结,同时缔造了欧洲最大的银行之一。瑞银作为全球最大财富管理公司的地位得到巩固,合并后的实体将在全球拥有5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
瑞士财政部表示,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瑞士央行已同意向瑞银提供1000亿瑞士法郎的流动性额度,并提供联邦违约担保。该国政府还将提供最高90亿瑞士法郎的损失担保,但前提是瑞银在某些资产组合上承担第一批50亿瑞士法郎的损失。
“这不是救助,这是一个商业解决方案。”瑞士财政部长Karin Keller-Sutter说,破产将对瑞士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附带损害,并有蔓延到国际的风险。
此前,瑞士央行向瑞信提供500亿瑞士法郎(合540亿美元)紧急信贷额度,但未能阻止该行股价的大幅下跌。
瑞银董事长Colm Kelleher表示,现在估计瑞银收购的各个部门的裁员规模还为时过早。但其补充,瑞银打算缩减瑞信的投资银行业务,使其占集团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不超过25%,并使其与瑞银保守的风险文化保持一致。
不论将这场交易定义为“一场救助”还是“一次商业解决方案”,是监管机构而并非瑞银,发挥着主导角色。
当地时间3月19日,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在声明中称,该机构几个月来一直在密切关注瑞信,后者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局势。“瑞信还研究了更深远的选择,但这些还不足以恢复人们对它的信心。”
瑞士央行行长托Thomas Jordan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鉴于瑞信是一家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这是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瑞士财政部长Karin Keller-Sutter称,这是稳定瑞士和国际金融市场所必需的,因瑞信已经无法独立生存。
FINMA补充,此次收购将产生一家规模更大的银行,而目前的监管规定要求更高的资本缓冲。FINMA将为这些机构的建立提供适当的过渡期。
FINMA将非常密切地监控交易。与前几个月一样,它还将在这方面继续与国际当局协调,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英国审慎监管局。
交易敲定,仍需观测市场对后续问题的进一步反映,如债券持有人被迫承担损失。根据协议条款,瑞信约160亿瑞士法郎的另类一级债券(AT1)将被一票清零,欧洲官员担心,瑞信股东和AT1的债券持有人遭受的重大损失,可能会增加本周银行融资市场的压力。此外,另有约10亿瑞士法郎的其他资本也被冲销。
同时,全球金融市场正受到银行业动荡的冲击,美联储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与日本央行已采取新措施,试图改善全球对美元流动性的获取。在3月19日的联合声明中,央行们表示,自3月20日起,将把美元标售从每周一次改为每天一次,互换额度将至少持续到4月底,以缓解全球融资市场的压力。
对瑞信的欧洲式监管生态瑞信的故事暂时有了结尾,然而,如同此前的硅谷银行,银行的监管生态受到关注。
作为总部设立在瑞士的系统性重要银行,瑞信最直接地受到FINMA的监督,后者监管瑞士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商以及其他各类金融中介(其中包括外汇交易商)。
FINMA于2007年6月22日依据《瑞士金融监管局联邦法案》(FINMASA)成立,该管理局整合了联邦私人保险管理办公室(FOPI)、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SFBC)以及瑞士反洗钱控制委员先前的职能,全面负责瑞士所有的金融监管。
总体看,FINMA的工作围绕着金融业的前瞻性监管,也被称为审慎监管。私人审计公司也代表FINMA执行监督任务。监管的强度取决于各自被监管机构所构成的风险。
FINMA的监管在风险最大的领域最为密集。该机构“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方法”包括五个监管类别:第1类为极其大型、重要和复杂的市场参与者(风险非常高);第2类为非常重要、复杂的市场参与者(高风险);第3类是大型和复杂的市场参与者(有重大风险);第4类是中等规模的市场参与者(中等风险);第5类则为小型市场参与者(低风险)。
机构的分类是基于可衡量的标准,即总资产、管理的资产、特权存款和所需资本等。
鉴于其重要性和风险状况,第1类和第2类需要更多的关注,因此要接受持续、密集或密切的监督。另一方面,那些属于第5类的机构则根据量化指标进行监督,只有在它们违反规则或发生其他特殊事件时才会受到更密切的关注。
FINMA还运行一个评级系统,用于对受FINMA审慎监管的机构进行定期评估,不过这些评级不会被公开。若任何评级跌至负值,FINMA将对相关公司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除FINMA外,瑞信在欧盟的业务活动还持续被欧盟监管机构关注。自2011年以来,欧盟银行业立法的制定是在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的背景下进行。
欧盟设立了欧洲银行管理局(EBA)作为欧盟成员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该致力于确保对欧洲银行业进行有效和一致的审慎监管和监督。其总体目标是维护欧盟的金融稳定,保障银行部门的完整性、效率和有序运作。
EBA成立于2011年1月1日,是欧洲金融监管体系(ESFS)的一部分,接管了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所有现有职责和任务。
EBA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建立欧洲银行业单一规则手册,为整个欧盟的金融机构提供一套统一的审慎规则。EBA还被授权评估欧盟银行业的风险和脆弱性,特别是通过定期风险评估报告和泛欧压力测试。EBA每年对100多家欧盟银行进行透明度演习和压力测试,包括培养银行资本、风险加权资产(RWA)、记录利润和亏损、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的财务数据。
若成员国无法适当监管自己的银行,EBA有权否决国家监管机构。EBA能够防止监管套利,保障银行在欧盟境内公平竞争。
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的银行业监管标准和规则,如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等。这些标准和规则适用于欧盟内的所有银行,保证了欧盟内银行业的监管标准一致。
欧盟银行业监管采用持续监管的方法,即银行必须持续向监管机构报告其财务和业务状况,并接受监管机构的审计和检查。同时,欧盟银行业监管呈“协同监管”形式,即欧盟成员国之间和欧盟监管机构之间进行协作和合作,共同监管欧盟内的银行业。
欧洲央行作为欧盟银行业的核心监管机构,发挥全面协调作用。
2012年9月12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建立银行单一监管机制(SSM), 该机制赋予欧洲央行监管欧元区所有银行的权力, 而非欧元区的银行可以自愿加入该机制。
而这也意味着,主要金融机构将第一次跨越国家层面,受到超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管。
监管是否放纵了瑞信?尽管瑞信在金融危机期间避免了接受救助,但近年来,它因一系列丑闻、领导层变动和法律问题而遭受重创。
2022年10月至12月期间,出于对其财务状况的担忧加剧,客户撤出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即使在该公司向股东筹集了40亿瑞士法郎的资金后,资金外流仍在继续。
对瑞信的监管一直都在FINMA与欧盟机构的核心日程。
因是瑞银和瑞信的所在地,FINMA专门设有一个特别监管部门对二者进行监管。
FINMA在其发布的2022年的风险监测(Risk monitor)报中告指出,国际企业信贷业务的违约情况很有可能会增加。在全球范围内活跃的瑞士银行,特别是两家大银行,向瑞士境外的企业客户发放贷款,这些贷款并没有(或只是部分)出售给投资者。因此,这些贷款的减值风险至少有一部分仍然留在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2月28日,FINMA发布了对瑞信-Greensill的调查声明,声明发现瑞信严重违反了其在风险管理和适当的组织结构方面的监督义务。FINMA已下令采取补救措施。今后,该银行必须在执行董事会层面定期审查最重要的业务关系(约500个),特别是对手方的风险。此外,FINMA还对瑞信前经理人启动了四项执法程序。
3月10日,在对瑞士信贷的客户资金外流声明进行调查后认为,FINMA尚未有足够的理由进行诉讼。
瑞信董事长Axel Lehmann在去年1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金外流已基本停止。FINMA随后于2月对该言辞进行误导性审查。
FINMA称,在完成调查后,FINMA认为没有足够的理由启动监督程序。“然而,FINMA已经明确提出了对该银行未来沟通的期望。”
数次传讯引发的一个问题是:监管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对瑞信的危机负责。
致同咨询金融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芦弘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欧盟央行采取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原则实施监管;其他非系统性和中小银行遵循统一监管模式,并遵循银行自救优先的原则,在该原则下,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将优先提供救助支持。
另一方面,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欧盟成立清算基金,确保清算工作迅速开展;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是有序退出,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可在此环节牵头,以资产转让或资产剥离形式,对于资产和业务进行转让或出售等。
芦弘涛指出,作为欧盟这样的组织结构,虽然有欧盟整体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宏观调控,但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及风险应对方面更贴近前线。
因此,瑞信作为全球顶级金融服务机构与欧盟排名第二的银行,瑞士央行优先提供支持,在监管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下,引导瑞银对瑞信的收购。若瑞士监管当局未能成功化解本次危机,欧盟监管机构可能出手化解流动性风险,从更宏观的角度去避免风险的蔓延。芦弘涛强调,在此宏观调控的模式下,瑞士本国可能无法更有效的保护本国资产。
“瑞信是欧洲的巨婴。”一位银行监管业分析师说,如果“监管偏袒瑞信”的说法太偏激,至少可以说,监管机构给予了瑞信不少优待。
“欧洲监管对瑞信稍显宽容这一观点有些偏颇。”思睿集团(Grow Investment)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瑞信于2021年发生Archegos爆仓,因该事件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促使美国监管机构对瑞信出手。相对而言,瑞信在欧洲的策略/行为非常保守。
洪灏表示,本次瑞信事件反映出的是,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有能力成功应对“挤兑”,而非监管是否宽容。“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均受巴塞尔三监管,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到AT1的规定,对银行的监管非常严格。”其说,但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在挤提的压力下存活。
去年一季度,瑞信资本充足率距离AT1债券的触发点平均约为8%;2022年底,瑞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为14.1%,该数值被视为稳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