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李佳英 皮光宇 北京报道近日来,医疗反腐消息不断。“清风北京”微信公众号3月25日消息,经北京市委批准,北京市纪委监委决定给予首都儿科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所长魏永祥(副局级)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另据“清风安阳”微信公众号3月25日消息,河南林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瑞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林州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相关资料图)
医疗领域的突出问题正成为反腐的重点之一。2023年1月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文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集中纠治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3月25日,据《西南都市报》提到今年一季度至少35名医院院长被查,并且还提到山东曹县县立医院院长被举报案例等。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62名医院领导或医疗卫生系统官员落马,其中有36人曾任院长,涉案人员单位涉及范围从省、市、县各层级医院到省医保局,职务涉省级三甲医院院长、省医保局局长、科室副主任等。
从公开的案情来看,部分人员涉案金额巨大,周期长。如多人任院长一职有十年之久,“靠医吃医”,违规操作药品配送、设备采购、耗材供应、工程建设等以收取钱财。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法商研究中心主任、医药卫生法学教授邓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医药卫生领域监管力度加大,但需要警惕的是,贪腐行为利益输送的方式也由此变得更加隐蔽。堵住监督盲点和制度漏洞是破除医疗腐败的关键。
博思雅CEO王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国家一直强力推进反腐,医药行业涉及民生,所以也是反腐重点关注的行业,进院区权、处方权等容易滋生腐败环节,反腐败能起到警示作用,关键还在于机制的改革:“加强管理岗监督,让医生专注看病治病,实现双脱钩,或许会是解决之策。”
医疗反腐加速据媒体统计,从2022年初开始,各地累计有近93位院长、书记等医疗系统官员被查,其中仅六月一个月,就有13位医院院长、书记涉嫌违纪违法被查。
2023年开始,医疗反腐较之往年有加速的态势。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3月27日,2023年第一个季度尚未结束,已有62名医疗卫生系统人员被查,其中更有36名医院院长落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从名单可以发现,被查人员即有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也有科室主任,还有医保局局长、卫生健康局局长等;涉及的单位既有省级三甲医院,又有市、县甚至镇级医院,还有省级医保局等。波及范围比较广,而且不少涉案金额巨大。
据云南纪委监委网站消息,2004年至2014年,王天朝利用担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职务之便,在工程建设、医疗器械和药品试剂采购、人事任命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他人现金贿赂共计4500余万元,收受价值8400余万元人民币的房产100套、车位100个,两项合计1.29亿元。
而多个案例显示,医院院长等职务任期长,权责空间大,涉及药品配送、设备采购、耗材供应、工程建设等方面,可能成为贪腐滋生的温床。据各地纪委监委的通报,医疗腐败形式包括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药品耗材供应、工程承揽、医疗设备采购等方面谋取利益;伙同亲友虚构事实侵吞及挪用慈善资金;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
实际上,近年来多个部委都在关注及加大医疗反腐力度,今年2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一文指出,要深挖彻查隐蔽利益输送,持续纠治医疗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021年5月7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消息,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机制第二十三次会议特别提出,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严格落实行风建设主体责任,结合《2021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构建网络举报平台,集中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乱象治理,加大部门联动查处案件和联合惩戒力度。
另据《西南都市报》报道,近日具有事业单位编制干部曹县县立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守栋被举报,报道称王守栋涉嫌存在滥用职权、违规采购、利益输送、虚开发票、违规支付回扣、挪用资金、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多项违规行为,严重损害医院权益、职工利益和国有资产合法权益等,其中按照行业惯例,医院药品采购合同通常是一年一签,采购价格按照政府挂网价执行,而曹县县立医院与个别供应商签署的合同期限长达六年。
《西南都市报》还提到该举报信息还指出王守栋涉嫌多项违规违法行为,如在医院建筑防水修缮工程中虚增报价,涉嫌挪用资金谋求利益;不执行招标采购谈判结果,在招标采购完成后又多次私自向其他特定供应商采购;多次违规处理各类发票,可能涉嫌实施利益输送等。
据《大众网菏泽·海报新闻》2019年4月16日报道,2019年4月13日,曹县人民政府、北京弘慈医疗集团隆重举行曹县县立医院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曹县县立医院正式成为北京弘慈医疗集团成员单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北京弘慈医疗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对此事不了解,若该院长违法违纪行为属实,集团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击破腐败关系网医疗腐败最终影响的是百姓生命健康。相关机构管理人员挪用百姓医保资金、标高药品价格、收受红包、与医药代表沆瀣一气售卖临期药品等行为更是严重触及民生底线。
2021年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强调,持续纠治医疗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严肃查处贪污侵占、吃拿卡要等行为。医疗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破坏了行业风气,加重了患者负担,直接侵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纪委监察部门的持续关注,今后医疗反腐力度只会更大。王颖认为,医药行业反腐一直是常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医药行业容易滋生腐败,这和以前‘带金销售’的普遍市场销售模式有关,二是国家一直强力推进反腐,医药行业因为涉及民生,所以是行业反腐重点关注的对象。三是医疗机构腐败往往呈现为‘窝案’以及‘小职位大贪’的特点,主要是由医药销售特点决定。”
王颖提到,进院区权、处方权、统方权等环节是最容易造成贪腐的环节,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国家集采的不断规范,以上的权力寻租环节能体现的利益越来越少,相关药企等行贿方利润越来越微薄,会让整个医疗行业越来越规范。
2021年1月17日、1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连发两文,《新规约束医药代表行为,斩断药品回扣利益链》和《医疗领域反腐:有人一手把脉问诊,一手袖里吞金》,直指医疗领域腐败案件,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向医生输送回扣助长医疗腐败。多起医疗系统腐败案,都表现为医疗机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与供应商内外勾结,形成腐败利益链。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验检查、不合理使用高值医用耗材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医务人员利用手中处方权“开单提成”,利用医疗设备、药品耗材采购等医疗卫生资源谋取利益甚至职务犯罪。
小腐败酿成大祸,人、财、物管理始终是重要廉政风险点,重点岗位、医疗设备采购、医疗领域权钱交易、医药器材回扣、招标采购不透明等问题是目前多个省市纪检监察机关深挖彻查的问题。2023年2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发布的《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一文提到了诸多新型医疗腐败问题,如“定制式”招投标、“规避式”委托采购、“供股式”入股分红、“福利式”研讨培训等,随着查处力度不断加大,医疗领域风腐问题也在不断隐形变异、迭代升级。
由于医疗领域专业性较强,相关违纪违法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问题不易被察觉,纪检监察机关开始实施“小切口”突破、“靶向式”查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多个省份三甲医院院长腐败案件中,权力者错综复杂的人脉网布满医疗卫生系统是问题关键,纪检监察机关办案件时对于一把手的查处往往“拔出萝卜带出泥”,因此目前的监察手段多采取介入医疗系统,自上而下追究的方式。
王颖认为,反腐败能起到警示作用,关键还在机制改革,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院长以及有主导权的岗位监管,以此杜绝院长及科室负责人“一言堂”。除此之外,还应改革医院运行机制,让医院回归到只关注看病治病,实现器械药品采购使用和医院脱钩、医院考核奖惩机制和医药脱钩,真正落实医生多点执业和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考核,让医生的收入阳光化,真正体现医生社会地位和价值。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和努力普及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些年,国家带量采购也在加速推进,以“量价挂钩”“招采合一”为组合拳,从源头上解决“带金销售”“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最终实现减轻患者负担、节约医保基金、促进药企转型升级等目标。药品或器械耗材回扣、依靠高定价或渠道空间大来拉动销售的传统药品营销方式将被彻底颠覆。
医疗清廉仍是医疗制度的重要一环,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整治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坚决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当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正在推动监督向基层延伸,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目前呈现出一些阶段性成就,但整治腐败并非易事,需要国家做大量的工作。”王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