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欧雪 珠海报道
海风劲吹,叶片旋转,风能与电能的一轮轮转换正悄然在我国众多海域上进行。
3月26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中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将安装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为海上油田群供电。
(资料图片)
“它的建成投用使我国海上风电的自主开发能力从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级以上。”中国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康思伟在启航仪式现场介绍,“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
海上风电正在发生蝶变,从浅近海走向深远海,其基础形式也从重力式、多脚架、高桩承台、单桩逐渐演变为导管架基础、漂浮式基础。
平安证券认为,海上未来风电需求有望高速增长,国内海上风电制造产业出海前景乐观,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趋势明朗。
(“海油观澜号”/受访单位供图)
向深远海要电:平台计划2023年6月投产近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形势向好。记者了解到,中国目前已建成20多个海上风电产业园,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保持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逐步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推动近海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示范化开发。
历经2年多的时间,中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酝酿而生。从建造、出坞到吊装、启航,“海油观澜号”自青岛一路南下,途径珠海,最终将抵达海南文昌海域。
记者在珠海福陆码头看到,“海油观澜号”主要由三角形浮式基础和风机组成,整体高度超200米。
此外,其装机容量为7.25兆瓦,吃水总重达11000吨。最为吸睛的机舱前部为“大风车”造型,叶轮直径达158米,转动一圈的扫风面积近20000平方米。
据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经理孙红军介绍,该平台将在海南文昌海域安装、测试,计划2023年6月投产。
该平台投产后,风机年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可满足3万中国人一年的用电需求。所发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的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用于油气生产,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进军深远海风电是中国海油结合油气主业,探索新能源产业差异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中国海油执行副总裁兼新能源部总经理杨云表示,此举还将直接带动船舶工业、海洋养殖、氢能等产业发展。
孙红军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再加上面临渔业捕捞、航线开发等问题,近海风电资源越来越紧张。
“从我国风资源储量来看,应该有近80%的风资源存量留在深远海领域。”据孙红军观察,如果深远海风电能形成规模化、经济化、成片式的开发,风资源的利用率将会大大提高。
漂浮式技术为深远海风电发展趋势实际上,去年我国风电产业整体有所“收缩”。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量为37.63GW,同比下降21.0%。
不过,海上风电的情况相对较好。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数据,2022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吊装容量516万千瓦,约占全球的54%;累计吊装容量3051万千瓦,同比增长超过20%。
在2023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综合处处长陈永胜曾透露,将出台《深远海海上风电管理办法》《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等多个政策文件,海上风电的商业化前景再次备受市场关注。
记者了解到,“海油观澜号”为示范性项目,目前主要用于中国海油自身的油气生产,为后续其他发展计划积累经验。
从技术来看,“海油观澜号”目前所用的漂浮式技术为深远海风电未来的发展趋势。
孙红军表示,在30米水深时,国内可以采用一个固定式的技术,包括单端式技术和导管架。不过,当水深达到80米或100米这种深水区时,则需要采用漂浮式技术,其能更好适应水深及降低成本。
据中国气象局研究,深海区域风电开发潜力至少为1000GW。《漂浮式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论文也称,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当水深超过50米之后,漂浮式海上风机将比固定式海上风机更具有工程经济性,并随着水深增加而愈加凸显其经济优势。
此外,成本仍是漂浮式风电商业化的绕不开的主要障碍。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从漂浮式技术来看,“海油观澜号”的成本应该是国内单位成本最低的。
据孙红军介绍,相比欧洲,我国东南海域常有强台风,导致浮式风电在抗台风能力上要增加,建造成本也大大增加。不过,该平台的浮式基础达到了国内最低的单位兆瓦用钢量,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了成本。
目前,全球已有4个商用漂浮式风电场投运,合计容量约250MW,均位于欧洲。随着技术、成本进一步优化,国盛证券近日研究报告称,国内漂浮式风电预计“十五五”期间进入规模化商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