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林昀肖 北京报道近日,由张颂文参演的电影《不止不休》在全国热映,影片讲述了一位报社实习记者试图通过一篇新闻报道改变约一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感染者命运的故事,片中谈及的乙肝群体和乙肝歧视问题也再次引起热议。
乙肝患者组织益友互助公益负责人成卓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电影中乙肝相关的内容是根据2003年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在当时新闻工作者的努力下,乙肝歧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的检查 ,乙肝感染者在求学、求职中的权利才得到一定改善。
【资料图】
然而,对于乙肝感染者群体而言,社会歧视仍长期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流行病学专家庄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指出,乙肝歧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众对乙肝的误解,对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偏差。母婴、血液和性接触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乙肝病毒并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生活、工作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在乙型肝炎病毒防治方面,我国虽已取得进步,但低治疗率依然是除歧视外,横亘在乙肝感染者面前的又一挑战。据介绍,慢性乙肝是发生肝硬化,乃至演变为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之一。据估计,2016年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6.1%,慢性HBV感染者为8600万例,但治疗率却只有17%。“我们仍提倡对一般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查。如筛查结果呈阳性,可以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肝脏发生成肝硬化、肝癌或肝病相关的死亡风险,避免发展到肝移植这一步。” 庄辉强调。
正视乙肝,消除歧视关于乙肝感染者的反歧视历程,成卓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2003年被很多“乙肝战友”称为“自救元年”,当年中国的乙肝感染者发起一场自救,纷纷在论坛上反映情况,例如找不到工作、上学时受到限制、小孩上不了幼儿园,或上大学时因测出乙肝感染而无法入学,以及公务员录用和体检中设置限制。
“在这场自救中,一些媒体和医学专家都参与进来,做出不少努力。在2007年-2008年,相应的国家政策陆续出台,在2009年又出台新的《食品安全法》。自此之后,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从事食品行业,而在此之前,由于无法办理健康证,乙肝携带者无法从事这一行业。” 成卓表示,“相关政策的出台,从法律法规上正式承认乙肝携带者不存在对周围人群的威胁,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工作,这是对乙肝感染者而言的最大变化。”
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庄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在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意见,要求用人单位,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此后在2010年,人力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通知,在《卫生部修改多项规范性文件以维护乙肝携带者权利》中,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检查,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临床认为乙型感染者只要转氨酶正常就可以正常工作、学习。通过专家们的共同讨论与调研,证明上述规定的正确性。”庄辉表示。
然而,对乙肝感染者群体的社会歧视仍长期存在。成卓指出,2019年由益友互助社群发起、671位乙肝感染者参与的调研结果显示,58.7%的乙肝感染者希望获得减少就业歧视的相关支持,有近半数乙肝感染者表示无法做到自我认同,想要获得自我接纳的帮助或心理辅导。
“许多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人群,已进行一线的抗病毒治疗,且这些抗病毒药效果很好,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载量,甚至查不到病毒载量。此时,一般接触者实际上不会发生传染。” 庄辉指出。
为此,庄辉院士呼吁:“面对乙肝,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疾病,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其传播途径,才能减少社会中对乙肝感染者的歧视;另一方面,乙肝感染者也应该勇敢面对疾病,不焦虑不漠视,积极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关于我国的乙肝病毒防治历程,庄辉介绍,1992年,通过全国流调发现,我国乙肝流行率较高,据推算,当时中国有1.2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但在1992年后,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国家进行大量工作,目前新生儿出生后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已达95%,接种三针者已达99%。此前,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率为10%,现已下降至6.1%,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整整减少4000万。
“我国在乙型肝炎病毒防治方面已取得瞩目成绩。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已从近10%,下降至目前的0.2%,即将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0.1%水平。世界卫生组织也说,中国取得了很大成绩,要按中国模式开展乙肝防治工作。”庄辉表示。
在乙型肝炎病毒防治方面,我国虽已取得瞩目成绩,但低治疗率依然是乙肝感染者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年6月正式发布《2022-2030年全球卫生部门关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疾病行动计划》,其中提出 “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和HBV感染者80%的治疗比例目标”。据估计,2016年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为6.1%,慢性HBV感染者为8600万例,其中约2800万例是需要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但治疗率只有17%。
2022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倡导更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以进一步减少相关的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肝病相关死亡。此次指南更新强调,相关人群只要血清HBV DNA阳性,无论其谷丙转氨酶(ALT)高低都需要尽早抗病毒治疗,这些人群包括: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年龄大于30岁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 2)或纤维化的感染者;以及有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的感染者。
相关规定中虽已取消入学、就业体检等环节中的乙肝检查,但庄辉指出,并非倡导不对乙肝病毒进行筛查,只是在招工、入学环节,不会因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而不让感染者上学、工作。 “我们仍提倡对一般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查。扩大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因为只有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坚持规范治疗,才可以让更多慢性乙肝患者长期获益,延缓或减少乙肝相关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2022年发表在BMC Cancer的研究数据显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进行抗病毒规范治疗5年后,乙肝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可下降50%左右。“现有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安全、有效、耐受性好、耐药发生率低、可及性高等特点,是我们进一步扩大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基础和保障。” 庄辉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