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相关资料图)

近日,穆迪发布2022年四季度《中国影子银行监测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持续收缩,占名义GDP比重降至41.6%,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在严监管背景下,2023年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将继续下降。”《报告》认为。

国内外市场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风险隐蔽,交叉传染,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获得国际广泛共识,成为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金融稳定理事会重点关注的金融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银保监会在2023年工作会议新闻稿中提到,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以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包括影子银行野蛮生长得到根本遏制,具有“类信贷”特征的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近30万亿元等。

理财行业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

据一位业内专家介绍,影子银行一般包括常规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金融中介业务,通常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载体,对金融资产的信用、流动性和期限等风险因素进行转换,扮演着“类银行”的角色。受金融体系结构、金融深化程度以及监管政策取向等因素影响,中国影子银行主要体现为类信贷,类信贷影子银行本质上是贷款,但未按贷款监管,包括理财、信托、P2P网络贷款等。

事实上,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将影子银行乱象整治作为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重要内容。2017年至2022年,银保监会连续组织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专项检查,覆盖多家银行和理财公司的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连续3年向全行业通报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检查发现突出问题和苗头性风险,明确“红线”“禁区”,对相关违规银行累计经济处罚近5亿元,将处罚结果与市场准入、履职评价、监管评级相结合,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有效发挥警示震慑作用。使持牌经营、特许经营、合规经营的理念与文化得到恢复,市场秩序好转,利用影子银行跨行业跨机构腾挪资金、占用资金、窃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

堵旁门必须开正门。“金融监管部门落实资管新规,发布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办法、理财子公司内控管理办法等10余项监管制度,持续完善监管制度框架,构建适应理财业务特点的制度体系。”上述业内专家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理财产品余额27.7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长21.2%。理财行业顶住三年疫情冲击压力与市场波动,坚决推进净值化转型,产品净值化率超过95%,稳步打破刚兑预期。空转嵌套等行业乱象显著减少,根本扭转资管市场风险乱象同业理财较峰值压缩99.9%,银行发行理财投资非标债权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89.2%。

“资管新规统一同质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大幅减少监管套利与不公平竞争。理财行业五年转型发展解决了空转嵌套、资金池运作、非标投资异化为表外信贷等难点问题,呈现出更加稳健与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一位资管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在治理影子银行风险的同时避免了金融缩表影响实体经济,不仅为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也为近年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创造有利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

信托业转型发展开辟新增长点

信托是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另一大来源。一位信托业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信托通道类业务帮助其他金融机构变相开展了影子银行业务,扰乱金融秩序,拉长融资链条,助长金融空转,积聚金融风险,而信托融资类业务一般采取刚性兑付的方式化解风险,使信托公司异化为类银行的信用中介。

据了解,金融监管部门长期致力于压降信托影子银行风险,对违规新增及变相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信托公司及时纠偏、责令整改,严肃问责处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信托通道业务余额8485亿元,比历史峰值压降95%。融资类信托业务余额3.08万亿元,比历史峰值压降52%。

“信托公司承担的应是代人理财的受托人角色,信托项目委托人承担相关投资风险。”上述信托业专家表示,上述我们看到,信托影子银行风险压降的同时,信托业转型发展也在同步进行,如财富管理信托、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等,为信托业开辟新的增长点和利润空间。

同时,得益于前期精准拆弹影子银行,清理了大量滞留于金融体系的空转资金,为疫情三年信贷大幅增长预留了空间,有力支持了抗疫和复工复产,且没有因为信贷扩张而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通过整治影子银行,有效避免了杠杆率的快速上升和风险进一步积累,一批高风险机构和高风险业务的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风险集中爆发的隐患,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提供了空间。

“因此,必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影子银行治理成果,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不留监管空白和盲区,促进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上述信托业专家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