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继俄罗斯、巴西、法国以及东盟部分国家宣布与中国贸易使用本币结算后,4月26日,阿根廷宣布将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另据报道,今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支中占比升至48%,高于美元的47%。
截至2022年,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但根据SWIFT截至今年3月的数据显示,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占比位居前四位,人民币占比2.26%,位列第五。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地位相比,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中占比过低。这是因为美元主导的全球支付和储蓄体系已经形成一种网络效应。
但是,现在全球掀起了去美元化潮流,为人民币提高在全球贸易支付中的地位创造了机会。“去美元化”潮流的兴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将美元武器化,利用控制全球交易的美元体系制裁别国,无异于“金融核武器”,这导致很多国家对美元缺乏安全感;其次,美国债务不断膨胀以及美元利率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冲击了很多国家的资产价格和流动性,让部分国家对美元信用丧失信心。此外,俄乌冲突爆发后,多极化助推了去美元化进程。
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不同,当前世界贸易秩序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过去,美国通过低利率刺激本国消费,进口东亚地区的大量廉价商品以及中东的石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现在,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是石油,包括大豆、牛肉在内的农产品,铁矿石等资源最大进口国,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工业中间品和消费品。
美国最近几年推动所谓的与中国“脱钩断链”,即拒绝向中国出售高科技的芯片、设备、材料等,逼迫代工企业迁出中国,但美国又向中国推销其能源、农产品、飞机等商品。如果美国实现与中国贸易“脱钩”,随之而来的或是“金融脱钩”。处于全球贸易网络重要位置的中国,一旦不再使用美元,后果不言而喻。今年3月份,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和金砖国家的出口经季节性调整后,达到每年1.6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中国对美欧日出口的总和(1.3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一种新的贸易秩序正在形成。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日前发表了对当下全球去美元化潮流的看法,她认为新的贸易模式可能会对支付和国际货币储备产生影响,“近几十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双边货物贸易增长了130多倍,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新的贸易模式也可能导致新的联盟。”她引用一项研究称,一个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与其持有的人民币储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联盟可以将一种货币在合作伙伴的储备中所占的份额提高约30个百分点。”
美国或许认识到了与中国“脱钩”带来的影响,美国与中国“脱钩”意味着,其他国家可能会选择用人民币与中国贸易,这会促进全球的去美元化潮流,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与货币支付体系中的位置会更重要。所以,日前美国财长耶伦、贸易代表戴琪,以及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都公开表示不与中国“脱钩”。但是,潮流已经形成,而且美国需求在大幅衰退。截至今年3月,美国消费品进口同比下降20.6%,降幅大于疫情期间(-18.3%)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最大降幅,美国是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净出口国,如果其消费品进口持续衰退,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将遭到削弱,这种格局无疑会继续推动全球的去美元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