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资料图)
在巨大市场需求之下,实现胰岛素研发的突破成为业内共同愿景,近期相关创新产品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的消息备受市场关注。
5月7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公示,诺和诺德递交依柯胰岛素注射液(icodec)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这是一款长效胰岛素,被设计以一周一次皮下注射的频率治疗1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
无独有偶,此前4月25日,天汇生物的新药口服胰岛素肠溶胶囊国内上市申请也正式获得CDE受理。
其实糖尿病每年有很多新的药物上市,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多选择,为什么胰岛素能长期占据主要市场,没有一个药物能撼动它神坛的位置?
究其原因,这些药物都是通过对体内的胰岛素产生作用,能延长胰岛素使用时间,如果体内没有胰岛素,那么任何药都没有效果,所以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任何药物都需搭配胰岛素使用。
一直以来,外资品牌在国内胰岛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外资三巨头”市场份额合计占比84%。但近年来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联邦制药等本土药企的崛起也在蚕食外资巨头们的市场。在竞争格局上,我国的胰岛素市场目前由原研药厂商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以及国产厂家甘李药业、通化东宝、联邦制药维持“3+3”格局。
特别是随着第六批国家集采(胰岛素专项)落地,将进一步冲击进口胰岛素品牌的垄断地位。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集采降价幅度较大,有助于国内龙头企业抢占市场,行业竞争格局有望优化。
巨大的胰岛素市场胰岛素之所以备受关注与其背后巨大的市场不可分割。
2021年12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正式发布了第10版《全球糖尿病地图》,至2021年年底,全球20至79岁的成年人当中有5.37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居全球首位。
“国家集采一般优先考虑老百姓负担比较重的病种。我国糖尿病群体很大,每年在糖尿病治疗上花费比较高,不管是个人还是医保基金,开销都比较大。”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说。
根据国家医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胰岛素注射液每升2万元,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液体之一。中国的过亿糖尿病患者中,有超1000万人依赖胰岛素,按照集采前国内二代胰岛素每支35元到50元,三代胰岛素每支70元到240元的价格,平均每位患者每年的胰岛素费用在2000元至1万元之间。全国每年花在胰岛素上的费用超过200亿元,医保也承担较大支出。
不过自胰岛素集采执行以来,业内有分析人士指出,利润较高的产品通过市场的推广、医生处方习惯等行为仍具有宽松的抢夺空间,低价的胰岛素受各方影响在扩大渗透方面遇阻严重。
糖尿病患者具有高依从性和粘性,长期用药需求会使得其对胰岛素产品的品牌转换态度倾向于保守。
因各大胰岛素品牌的药企都参与了集采,产品价差较大,这对那些低价中标的企业尤为不利。这也导致国内胰岛素竞争格局的洗牌并不像化药集采般激烈动荡,国内化药集采后市场格局分化较大,中选品种市场份额大幅增长,以价带量效果显著,而未中选品种市场份额遭受挤压。胰岛素集采后几乎不变的市场格局,低价投标的企业以价换量的策略成为执行中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仍有大量患者因价格高而不选择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低价的胰岛素能为国内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提供保障。
技术路径突破之难长期以来,由于注射胰岛素的种种弊端糖尿病患者一直期待口服胰岛素的问世。长期注射扎针,让很多糖尿病患者心力交瘁,很多患者对这一治疗方式极其抵触。
胰岛素长期注射容易引发硬结,影响患者血糖控制。据了解,针头注射胰岛素发生脂肪增生总患病率为53.1%,产生皮下硬结的主要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使用时间长、注射部位不轮换和更换针头频率低。而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使胰岛素吸收缓慢,胰岛素吸收波动性增大,胰岛素峰值水平降低,血糖控制效果下降。
正是由于胰岛素的给药方式是进行皮下注射,身体上的疼痛、操作上的不便以及注射胰岛素导致低血糖副作用等,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导致相当多临床上已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仍不愿用注射胰岛素。
“口服胰岛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它不仅会免除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所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肠道吸收以后直接进入到肝脏,更加符合生理状态,这样的话降糖作用更好。”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但是皮下注射胰岛素正好相反,它是首先进入到周围血,然后从周围血几乎同量地进入到肝脏、肌肉和脂肪,所以,现在胰岛素的给药方法没有完全符合生理的状态,胰岛素的使用效率就不会达到最高。”
“1921年之后,我们对于胰岛素的注射做了很多努力,从短效的(每天要注射4-5次)到中效的(每天注射2次)再到长效的(每天注射1次),针头也变得越来越细,后来还出现了无针头的胰岛素注射器,科学家、工业界和医生采取了非常大的努力。但目前只能说是一些小的改革,没有大的科学性的进步。”宁光说道,“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能够通过口服的方法,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就必须要经过胃酸和消化酶,要躲过胃酸和消化酶才可能通过肠道被吸收到血中去,这个非常难以克服。如果这种变革能得以实现,我相信在技术上,在减少患者痛苦方面,同时在增加胰岛素使用量上都会出现一些革命性的改变。”
但新技术的突破不会是一朝一夕的,在研发探索的道路上各大企业此前就已经在不断尝试,尽管此前已经付诸了很多人力物力的努力但都不近如人意。
此前有行业研发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胰岛素因市场巨大,很多巨头的研发管线设计的思量因素也很多,而新技术的突破也是十分漫长和风险巨大的,不论是长效胰岛素还是口服胰岛素,等待更多临床数据的公布和真正获批才可能真正缓解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