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马嘉璐 广州报道

《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节档收获了大批粉丝,电影中背叛并攻击人类的人工智能MOSS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在5月18日举办的2023CC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大会“科幻影视与科技的破圈融合”分论坛直播上,来自《流浪地球》科学顾问团队的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王元卓详细比较了电影中的强人工智能MOSS和在现实生活中爆火的ChatGPT,表示ChatGPT和MOSS的产生过程,“走的路线是很相似的。”

王元卓透露,电影中的数字生命“图丫丫”,原本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种是将人的脑部信息采集并记录下来,再在计算机中不断迭代;第二种是设计一种可以“发育”的程序,从零开始像胚胎细胞那样不断成长。最终,电影选择了第一种方式。

在电影中承载数字生命的计算机,就是550系列量子计算机。2058年,研发团队推出最新成果550W——人类历史上算力最强的智能量子计算机。基于550W强大的算力和接入的数字生命“催化剂”,550W演化出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MOSS。

王元卓解释道,人工智能有三个必备条件,数据、算力和算法。从550A到550W,超级计算机性能大大提升,可以运行大规模数据运算,促使人工智能的“涌现”。此外,科学顾问团队为MOSS设计了“人在回路”的学习模型,即人在关键时刻对MOSS“帮一把”,可以使其产生质的飞跃。数字生命的接入,就起到了“帮一把”的作用。初级的MOSS可以收集资料,代替工作人员进行面试,通过对话任务做决策;觉醒后的MOOS可以和人类自如对话,演算出数字生命的多种可能性;终极MOSS能够自我迭代、自我更新,迅速推演自然事件的结果并作出最理智的选择。

回到现实,ChatGPT是一个预训练大语言模型。王元卓认为,ChatGPT背后的训练数据量在增加,模型规模在增加,所消耗的算力也在增加,“在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支撑下,通过不断训练大模型产生人工智能,这一点ChatGPT和MOSS走的路线是很相似的。”

论坛上,英特尔DCAI集团首席工程师何万青也表示,科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举例道,1966年的电影《星际迷航》中就出现了手机的雏形;1977年电影《魔种Demon Seed》曾描绘过智能家居;1990年《全面回忆》想象过自动驾驶;而太空旅行早就在1902年的科幻作品中出现。何万青认为,目前存在的对ChatGPT的恐慌更多是来源于想象而不是现实,基于前述“自我实现”的特点,是把人工智能当作智慧伙伴去合作、分享,还是把人工智能摆在对立面去互相控制,将会是人类不得不回答的社会问题。

已经有不少人尝试使用ChatGPT写论文、写代码、写新闻,但王元卓观察到,目前来说,ChatGPT功能强大但并不完美。比如,有时它会出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情况,犯事实性错误;也无法完成写程序需要的需求分析、框架设计任务。此外,ChatGPT不擅长数学推理,也无法根据用户背景生成个性化答案。不过,王元卓也提醒到,在数学方面ChatGPT提升迅速。“今年1月时它还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3月时就已经可以正确且逻辑清晰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当幻想照进现实,有很多偶然性,但也存在必然规律。”王元卓总结自己近年来做科普工作的经验,表示科技的发展不是匀速的、线性的,而是存在阶跃的、爆发式的,它源自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大胆想象的求证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科幻源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突破,以及这种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冲击,既有科学内容,“也在预示未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