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观平(光大集团战略规划部研究员)
(相关资料图)
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5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均与上期持平。自2022年8月LPR报价下调后,LPR报价已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
此次LPR持平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后,LPR由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形成,即LPR=MLF利率+点差。此前5月15日,央行开展1250亿元MLF操作,中标利率维持2.75%不变。作为LPR的报价基础,鉴于5月MLF利率保持稳定,因此此前市场已基本预期本月LPR保持不变的概率较大。
从资金面看,本次LPR“九连稳”保持信贷节奏平稳的总基调不变,具有多方面基础:
一是从总量看,金融机构贷款较快增长,暂无LPR报价调降的必要。人民银行发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4月新增社融1.22万亿元,同比多增2729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0%,与上月持平。而新增贷款0.7万亿元,同比多增649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1.8%,也与上月持平,继续保持了近18个月来最高水平。新增社融信贷数据虽然低于部分市场高预期,但持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且节奏平稳,表明“稳增长”仍在持续发力见效。鉴于信贷融资状况良好,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无进一步引导LPR调整的必要。
二是从结构看,新增社融信贷的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亮眼”,表明银行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譬如,4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6669亿元,同比多增4017亿元,创出有统计以来历史同期的增量新高;票据融资增加1280亿元,同比少增3868亿元,结构不断优化。这表明,银行在此前LPR传导作用下,已经积极地挖掘可贷项目,信贷供应周期处于上行通道,信贷供应环境较为合理。
三是从资金价格看,今年以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LPR并无继续下调的必要。5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显示,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其中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较去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较去年同期下降1.35个百分点。此外,从4月底各上市银行公布的财报显示,银行净息差普遍下行,部分银行已经逼近警戒线,LPR下调空间也相对有限。
因此,基于金融机构贷款较快增长、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应周期仍处于上行通道等“量”“价”“结构”等多方面原因,LPR暂无下调必要。当然,LPR也不适宜短期上调。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实现良好开局。但正如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因此,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为经济持续整体好转保驾护航,此时谈LPR上调尚为时过早。
同时,4月央行金融数据显示,居民贷款减少2411亿元,同比多减241亿元,这表明在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强劲的同时,居民侧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仍需进一步稳固,LPR有必要进一步保持在较低水平区间。
经济运行和融资状况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最根本和直接的因素。正是因为当前从融资状况看,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同比继续多增,LPR无进一步下调必要;而从经济运行看,宏观经济尚处于恢复性复苏阶段,尚待推动经济运行从“恢复性”好转到“持续性”好转,更不宜上调。因此,需要LPR不变,以保持信贷节奏平稳,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营造有利条件。
未来LPR是否会出现调降预期,关注多方面因素:一是基建、制造业等投资走势,作为投资的“晴雨表”与“压舱石”,深刻影响企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强度。二是地产修复进程。房地产行业本身及产业链对我国GDP影响占比超30%,直接影响居民信贷的回暖程度。三是其他因素可密切关注银行利差情况,是否有进一步下行空间,以及先行指标高频票据利率的走势。鉴于截至日前,5月份中上旬30城高频数据反映出地产销售依旧低迷,4月份制造业PMI数据回落至50以下,5月中上旬高频票据利率在4月份基础上进一步走低,如果未来中短期内不能持续回暖,不排除今年未来一段时期LPR下调“降息”的可能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