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果 成都报道
“都”在汉语词典中,可意为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6月9日,宜宾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共同为其授牌。从在业界默默无闻,到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宜宾以2019年引入宁德时代为跃升起点,至今用了不到五年时间。
宜宾何以为“都”?
【资料图】
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在拥有“动力电池之都”称号前,宜宾因五粮液而喻为“酒都”,要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迈进,科研竞争力是其中的主要推动器。
事实上,自宜宾计划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的那一刻起,不断有企业向当地招商部门提问:“偏居西南一隅的宜宾,是否有与作为新兴产业的动力电池行业匹配的科研实力?”
宜宾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宜宾市近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出如下梳理。
第一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宜宾授权发明专利、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诸多方面的提升。
2022年,宜宾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75件,新增地理标志产品核准使用专用标志企业39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35.22亿元。
作为对比,2021年上述三类数据分别为168件、5家和1030.73亿元,以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速为例,2022年比2021年增长58.7%。
2022年,宜宾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有高新技术企业306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418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3.36亿元。2021年,上述4类数据分别为52个、200家、223项和14.69亿元,而若与2020年对比,宜宾的提升幅度更是迅猛,当年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32个,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60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10.38亿元。
第二是宜宾的工业投资逆势增长。宜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近几年呈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工业投资增速却逆势增长。
以2021年和2022年数据为例,在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2021年放缓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2022年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8%,分别较2021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和9.7个百分点。
“目前四川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空前活跃。”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敬茂明在2023年世界动力电池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特别提及宜宾,“宜宾市通过发挥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中心等顶尖科研团队引领作用,支持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已开展高安全动力电池、电池低温续航技术、重卡换电系统、滑板底盘等研发项目2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77项,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销量领先的电动车型中推广应用。”
动力电池生态圈逐渐成势在被授予“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称号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组织专家组对当地进行了考察。专家组认为,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产业链完整,发展路径清晰,政策措施有力,发展势头强劲,宜宾符合该称号的认定标准。
在产业聚集方面,公开数据显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已集聚了电芯、正负极材料、结构件、铜(铝)箔、隔膜、电解液等6大电池组件,以及导电浆料、生产装备等多领域产业链项目近100个、总投资超2100亿元,初步构建起从原材料、组件到整车,再到电池回收的“1+ N”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圈。
在政策端,近年来,四川出台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推动各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以宜宾为例,通过全面实施“电动宜宾”工程,打造换电重卡、未来城市、车路协同等十大新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已建成充电接口9000余个、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充电设施覆盖半径小于2公里的补能网络。
在产业端,2022年,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总产值达到889亿元、增长4.5倍。根据宜宾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宜宾市今年重点工作包括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力争全产业链实现营收1200亿元以上,新增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使得宜宾在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上更具有话语权。2022年6月至今,宜宾全市累计签约引进项目近250个,包括广东高景、安徽英发、横店东磁、中材锂膜、江西铜博、青海丽豪等,协议总投资超250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总额超2100亿元,占总投资的85%以上。
不仅宜宾,目前四川省已将动力电池产业纳入该省未来的重点产业之一。“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锂矿资源、绿电能源等优势,努力将四川打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完整、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敬茂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