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天津报道

“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引擎,是迈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全球十分重要。”近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亚太区董事总经理William McGoldrick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为应对气候挑战、保护生物多样性,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亚太地区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了诸多项目。其中,该协会1998年开始在中国开展项目,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森林碳汇项目、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项目、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项目等一系列实践。


(资料图)

农业生产是受气候变化冲击同时也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大自然保护协会积极探索并推广基于自然的再生农业(RegenerativeAgriculture)生产模式,旨在通过保护性耕作、轮作、覆盖作物等方式,保护土壤健康,恢复退化土地,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William McGoldrick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对于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可持续农业项目,下一步最重要的可能是继续在中国不同省份试点再生农业举措,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农业社区合作,通过分享科学、实地示范、打通采购渠道等方式,让整个产业链都认识并重视土壤健康,让农民对新的种植方式更有信心和动力。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亚太区董事总经理William McGoldrick 舒晓婷/摄)

健康的土壤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21世纪》: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之一聚焦“土壤的重要性”。请问,你如何看待土壤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确保粮食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性和作用?

William McGoldrick:健康的土壤是生命所依赖的,我们需要健康的土壤来种植食物,土壤也储存着我们生命所需的水。同时,健康的土壤在储存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21世纪》:从技术和投资层面,你对实现健康土壤与应对气候挑战有何看法与建议?

William McGoldrick:健康土壤是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产量、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我们需要确保种植了足够的粮食来养活全世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土壤退化。

因此,改变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非常重要,其中一种路径是采取保护性耕作。也就是说,在收获作物后,你不需要清除所有剩余的残留物,而是把它们留在地上。这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提升土壤生态系统活力,提高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在保障作物丰产的同时,有效减排,促进土壤健康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简化农事操作,增加农民收入。

气候挑战既是环境议题也是经济议题

《21世纪》: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你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带来的挑战?

William McGoldrick: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议题,同时也是经济议题。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在创造就业机会持续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减少碳排放?这需要探索商业上可行的解决方案。

《21世纪》:从全球范围来看,亚太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有何意义?

William McGoldrick: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引擎,是迈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全球十分重要。对于亚太地区而言,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农林业以实现脱碳,从而创建一个安全的地球。

《21世纪》: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大自然保护协会积极践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聚焦亚太地区,能否谈谈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应对气候挑战、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采取的举措?

William McGoldrick: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亚太地区开展工作已超30年,在中国超25年。我们有很多涉及植被恢复、水资源等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正在进行中。

在印度尼西亚,我们正在推进保护热带雨林的项目;在澳大利亚,我们和当地土著合作,旨在恢复传统的火灾管理,以帮助控制野火;在中国,我们与云南省政府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了滇金丝猴保护网络,旨在保护好濒危的滇金丝猴种群和其他物种的栖息地。

再生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1世纪》:除了气候变化,可持续农业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关注的另一重要领域。2018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中国启动了以“再生农业”为核心的可持续农业项目。能否谈谈你对再生农业的理解,以及发展再生农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William McGoldrick:我们依靠农业来获取食物和营养。然而,当前的农业生产更多是一种“榨取”的方式,化学肥料的使用导致全球土壤健康程度的下降。

而再生农业的重点在于建立长期的土壤健康和营养。再生农业的核心是保护土壤,是一种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实现农业可自我再生为目标的系统性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再生农业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碳排放量;健康土壤同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例如提高作物的抗冻、抗旱、抗倒伏能力。

《21世纪》: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中国围绕再生农业进行了哪些探索?

William McGoldrick:在中国,我们的重点是把科学应用到试点项目中,并提供证据基础,让政府、农民和企业有信心开展再生农业实践。这些实践包括在土壤中保持活根(覆盖作物)、尽量减少耕作或干扰(保护性耕作或免耕)、增加作物生物多样性(种植新作物或轮作),以及更有效地施肥等。

例如,2018年,大自然保护协会携手中国农业大学、相关政府部门和农业企业在华北平原开展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项目利用经过改进的保护性耕作播种机、秸秆管理和养分、水分管理技术,提高示范区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土壤健康、水资源和养分利用效率,在保证作物丰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促进土壤健康和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提高该地区土壤健康、降低农田耗水、改善生态系统、提高农民收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也通过作物轮作和其他最佳农田管理措施进行示范,寻找农业收入和保护土壤健康、减缓干旱地区土壤侵蚀退化的平衡点。同时,我们与当地政策制定者沟通,探索推动保护农田土壤健康更有效的措施和机制,保证当地社区经济与农田生态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当前,再生农业实践还处于早期阶段,但结果非常鼓舞人心。我们希望农民和政府能够将其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21世纪》:展望未来,大自然保护协会围绕促进再生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有何规划?

William McGoldrick:对于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可持续农业项目,我认为下一步最重要的可能是继续在中国不同省份试点再生农业举措,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农业社区合作,通过分享科学、打通采购渠道等方式,让农民对新的种植方式更有信心和经济动力。

就促进再生农业而言,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作用更多是分享信息、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再生农业发展规模能否扩大取决于政府、企业和农民能否形成合力去推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