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近期国际粮食市场频起波澜。7月17日,俄罗斯宣布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效力中止,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7月20日,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宣称,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以外的大米出口,且即日生效。随后,当地时间7月28日,阿联酋决定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7月29日,俄罗斯也宣布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除了粮食大国,甚至一些传统意义上与粮食生产贸易影响力不大的国家也涉入其中,可见粮食关联度之广、牵扯面之大。国际粮价波动如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面对粮价异动,不能掉以轻心。

黑海运粮协议事关多国粮食进口,受该协议延期搁浅的影响,全球玉米、小麦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俄罗斯退出黑海运粮协议,可能会使全球粮食价格上涨10%至15%。而印度、阿联酋、俄罗斯三国禁止大米出口的指令则加剧了全球米市恐慌,一些国家居民出现囤购大米现象,这更加推高了国际大米价格。目前,泰国和越南的大米出口价已升至2021年以来的最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初发布的大米价格指数显示,全球大米价格已经突破11年来的最高水平。国际粮食价格飙涨,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2023年全球将有超过3.4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4300万人距离饥荒仅一步之遥。

从成因上来看,全球粮食市场高位震荡,粮食不安全形势加剧,一方面与极端天气事件所导致的粮食生产不确定性增加高度相关。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美国干旱监测周报(U.S.Drought Monitor)显示,上周衡量美国大陆地区干旱程度以及面积的指数连续第二周增长;持续的高温干旱导致泰国、越南等出口国纷纷下调年内大米出口量预期,季风性暴雨引发印度农作物大幅减产,推动该国大米零售价格一个月内上涨3%,这是本次印度率先限制稻米出口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阻碍全球粮食供应链高效运转也难辞其咎。受地缘冲突影响,乌克兰、俄罗斯等重要产粮国的动荡打破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平衡。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泛滥,也为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借助全球粮食危机坐收渔利提供了可乘之机。总之,多种因素叠加,不仅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而且也对推动全球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强化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治理协作、打造高效且有韧性的全球粮食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我国而言,我们要从两方面发力: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国内粮食产量,从今年夏粮收获情况看,产量2923亿斤,居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季。夏粮加上早稻产量仅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4,但重头戏是秋粮。近期国内降水增多、水汽量足、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特别是秋粮最重要的产地东北地区,正是玉米、水稻等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农业、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发挥合力作用,加强墒情、灾情监测预警,及时派出专家队伍,及早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技术方案。同时,中央财政应根据灾情程度,及时加拨救灾资金,避免灾情来临而救灾物资短缺。

二是推进建设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充分挖掘粮食合作潜力,拓展粮食进口来源。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一旦西方确认有效履行协议中对俄罗斯的所有义务,俄罗斯将会重返黑海谷物协议;他还表示考虑到那些最需要粮食的国家的需求,俄罗斯粮食正在寻找向这些国家供应俄罗斯粮食的可靠选择,包括免费供应。

我们应充分挖掘与俄乌双方的合作潜力,从两国开展粮食进口。同时,继续巩固我们现有的进口供货渠道,与主要出口国、国际粮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李天祥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内容